打造中小企業創新創業優質園地 培育創新牽成卓越

瀏覽數:5598

 

     根據世界經濟論壇( W o r l d Economic Forum)資料顯示,若國家人均所得超過9千美元以上,則知識資產、科技創新將是帶動經濟成長最重要的因素。台灣中小型企業比率達98%,為台灣經濟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但礙於資金限制,甚少設立研發部門;而國內研發能量70%以上,卻蘊藏於大專校院。以台灣163所大學院校與技職體系的專長領域,均涵蓋中小企業研發、創新、服務、管理、經營、設計、創意、資源整合等多元化能力。因此教育部積極推動此國內最大研發能量庫的創新研發,及與企業接軌合作,期望透過產學密切合作進行創新研發,厚植產業競爭力,為既有企業及新創事業創造高附加價值。

 

前瞻引領成果斐然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12年來,扮演台灣創新育成重要褓母與推手,在前瞻引領下,成立了百餘家育成中心,共計3千餘家中小企業接受輔導,並創造了近7萬個就業機會,逾40家上市櫃企業,綻放出斐然的成績。中小企業處賴處長杉桂於經濟日報專題報導中指出,大學是產生原創性新知識、新技術的重鎮,透過產學合作將學校具原創性、突破性的創意(Idea)、發明(Invention)、創新(Innovation)成果,系統化的導入產業應用,發展創業型經濟(Entrepreneurial Economy),已成為大多數國家發展知識經濟的有效途徑。

 歐美在法令政策激勵下,各大學院校與產業界合作情形大為改善。大學院校在新科技發展扮演重要角色,奠定美國在世界高科技產業龍頭地位,並造就往後數十年的經濟榮景。日本在1990年代泡沫經濟後,政府從挖掘大學、研究機構的創新能量為起點,配合各種基礎建設與法令制度的調整,積極推動產學合作而衍生新創事業,使得整體經濟情勢於2005年開始好轉,也可視為先進國家率先在全球化風潮中,透過產學合作站穩腳步的典範。教育部技職司長陳明印也指出,技職教育是培育經建人才、提升國家競爭力的主要動力。過去,我國能成功地由農業社會轉型為現代化資訊社會,技職教育提供豐沛的人力資源,擴大產業技術發展的利基,功不可沒。在當前知識經濟體系快速形成,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產學結構急需調整與升級的環境下,技專校院面臨重新定位、發展特色、提升品質的挑戰,並轉移以產學合作為核心、著重創新、應用性知識與技術的學習。

 

產業活水多元發展

 我國有163所大專校院,是全球高等教育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擁有豐富的學研人力資源及研發成果,加以國人極負創業精神, 最適合發展「創業型經濟」。對此,經濟部於1996年通過「鼓勵公民營機構設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要點」,由中小企業處於1997年開始補助設立創新育成中心。至2008年底止,國內育成中心的數量已達1百,其中大部分設立於大學校院,成為產學合作重要平台與服務窗口。創新育成中心開始在我國創意、創新及創業的發展上,扮演產學(研)創新成果走向事業化推手的角色。

 

(上圖)擁有專利或技術的新創產業,透過育成中心加值,產品更具競爭力。

 

 行政院於推動「產業人力套案」中的「整合型產學合作推動計畫」,規劃整合教育部、國科會與經濟部的投入資源與現有組織,期望以大專校院作為載具,營造具高度效率與優質銜接的「三創體系」,加速產業結構的新陳代謝,厚植我國未來10∼15年的經濟成長動力(參見圖一)

 

(下圖)圖一育成十年伴隨產業發展軌跡

 

十年大計願景擘畫

 自從1950年代,育成中心正式在全球展露它在新創事業培育與輔導的卓越能量以來,逐步由單純的事業育成概念,藉由工作坊、事業服務中心、科學工業園區以及工業區之形式,展現事業創新概念的價值。1980年進入綜業型育成中心的時代,在多元的業種業態中,扮演專業的諮詢服務。進入21世紀,因為政策開放,專精特色為主的育成中心型態成為主流,專精於科技導向的專業育成中心、無實體的育成中心、知識園區型的育成中心、會員制之虛擬育成中心等更多元產業、且更專精之育成中心。我國十餘年來,在產學合作投入相當多的資源,創造了斐然成果。然而,邁向創新突破型經濟型態,以學校為本體的育成中心產生數量飽和以及品質之省思。如何建構育成中心營運加值新方向、育成中心的專業服務所創造營收不足,導致財務自主困難,所以無法有效培育源源不絕的新創事業,尚未成為開創新興產業要角,同時缺乏全國育成資訊整合體系,並進行創新育成資源長期整體規劃,絕對是育成中心挑戰未來的關鍵任務。這些年來,育成中心內部績效晉級的階段性目標與成果,由育成技術、育成產品與服務以及育成新事業階段性進程,不斷扮演共用平台的角色。著眼於育成中心所衍生的外部績效展現的多元層面,確實朝向歐美目前大力推動的創業型資本主義,所以育成中心未來不但在地方經濟、區域經濟與國家經濟,皆能展現能量的價值。由此觀之,育成中心是否能在未來,強化專業與管理能量作為政策載具的積極角色,將更值得期待。

 

(上圖)產學合作激盪理論與實務火花,學子將成為企業創意活水源頭。

 

 當此後金融海嘯時期,全國正陷入製造業產能利用率大幅回落,服務業消費信心瀰漫悲觀之際。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推動「產學合作育成加值計畫」,正有如及時雨一般,注入國內下一世代新創企業充沛的活水。台灣育成經過十餘年發展,雖在學術研發成果擴散上,已奠定不錯成果,也創造明顯的產業效益,但過去的成果大多是由個別育成中心的成果,逐一累加而成,未顯現乘數效果,因此亟需發展新的育成服務模式。在此關鍵時刻,經濟部中小企業處推出「產學合作育成加值計畫」,無非就是期望藉由創業生態系統(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的建構,對內整合並擴充育成體系的能量,對外結合國科會、教育部等產學合作資源,以收內顯及外溢效果,將育成的效益發揮極致,再創另一個台灣奇蹟(參見圖二)

 

圖二產學合作育成加值計畫

 

優質環境產業永續

     電腦軟體巨擘微軟公司,日前歡度25周年慶。這家企業創造了全世界最具主宰性的辦公室作業系統的規格,更結合網際網路推出應用最廣之網頁瀏覽器,以及多媒體程式,造就品牌價值超過6百億美元,並獲得無數知名調研機構的獎項肯定與榮耀。環顧四周,您看到了台灣未來的比爾.蓋茲了嗎?依據104人力銀行「2007年創業意願調查」顯示,有創業意願的上班族高達84.2%。不難察覺,創業是台灣上班族心中追求財富與實現理念的「夢想」。

 台灣中小企業家數,占整體企業家數比例勇冠全球, 高達99.7%以上,明顯可見台灣是以「創業」為經濟發展重要活水的國家。那我們又該向微軟經驗如何取經呢?筆者藉著側面觀察,提供台灣的創業家們一些經營關鍵之道。首先是「專注核心、積極迎戰」。比爾.蓋茲指出,微軟總是翹首觀察新的趨勢,或者欲將他們擠出市場的競爭者。他們總是樂於解決棘手的問題、克服巨大的挑戰。所以他不僅有信心微軟將在未來成功,也為同仁們具有的聰明思想和卓越的努力而感到高興。

 

(上圖)微軟以「專注核心」、「積極迎戰」、「團隊勝出」創造電腦領域神話,成為全球軟體業龍頭,值得創業家學習。

 

 當創建微軟時,人們關於通訊、做生意和利用電腦網路獲取豐富知識的想法尚未成形。而支持所有技術創新的力量,就是幫助人們獲得更大的創造力、彼此保持聯繫、讓生活變得更加充實的軟體。所以,「堅持追夢」絕對是創業家成功的精神泉源。捫心自問:您能容許多少次所謂的成功之母──失敗?其次是「樂在其中,熱情滿溢」?蓋茲說,微軟從一開始就相當成功,這大部分是因為除了幾個小時睡眠和吃飯外,「我們與創業夥伴同呼吸共命運。我們對成功充滿了信心。有時像一場賭博,有時像一場探險,總是比任何一家公司對客戶所能做出的許諾要多得多。為此,我們要比別人付出更大的努力,我們要工作得更晚,工作得更艱苦,要向所有不可能挑戰。所以我們創造了個人電腦領域中一個又一個神話。」蓋茲說道。

 

(上圖)領導者應積極讓技術人員與其他部門交流、合作,靈活變化的團隊才得以戰勝挑戰。

 

 如同全美最大戶外用品公司巴塔哥尼亞(Patagonia),成立50年來,經歷過6任專業經理人的管理,但被奉為最高指導原則的8項經營法則,卻從來沒變過。開宗明義第一條是,「員工可以隨時蹺班去衝浪」。巴塔哥尼亞總裁修納( Y v o n Chouinard)表示:「或許有些人會質疑我們的彈性時間, 以及讓員工去衝浪的政策。但是我們的員工都不會希望,在一個沒有信賴關係的公司工作」

 最後,則是「英雄式微,團隊勝出」。微軟堅持開放的政策,人們可以坦率地和他們的主管談論發生在他們團隊裡、或者是公司裡的事情。「我們沒改變的最重要事情是,我們雇用聰明的人,這沒有任何替代品。我們會全身心地去發現合適的人。一旦你選定了最好的,最重要的是信任他們。」蓋茲強調說道,「從一開始,我就是依靠別人的思想和經驗來支援我自己。很多時候,他們填補了我知識中的空白。導致企業失敗最大的原因,特別是對處在高速發展中的企業,是墨守成規,不願變化。變化是不可避免的,技術總是在發展,市場總是在變化,但受您信任的工作夥伴們,也總是能從變局中,得到更多的能力而戰勝挑戰。」

 

創新創業攜手努力

 為協助新創企業,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著眼於我國未來10年的創新創業環境發展,以現有育成中心及創業輔導相關政策為基礎,塑造育成服務的專業化、精進化與特色化發展。特委由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執行「精進育成發展環境計畫」,引領產業邁向創新突破型經濟,持續支撐經濟發展的動能,營造高效能之新創事業發展環境。推動產學合作育成加值計畫,各項中長程新興策略的規劃、政策研究、機制研議及知識暢流,持續為我國創新創業環境提出具體可行方案,讓整體育成產業的運作得以健全的經營發展及成長,並創造出充滿活力、繁榮的創業創新環境,為打造台灣成為中小企業創新創業的優質園地共同努力。

 

(上圖)創新研發能力將是企業進軍國際的關鍵,人才培育工作不可忽略。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