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E的核心技術-時間研究

瀏覽數:6231


  企業透過各種經營管理活動,將人、設備、資金等資源投入生產活動中,提供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產品,進而從中獲取利潤,維持企業的永續存在與發展。而工業工程(Industrial Engineering)正是將人、物及設備加以總合的一種活動,這種活動與系統設計、改善以及建言等密切相關;而且,同時還必須活用工程的分析、設計、數學、物理學及社會科學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才能把從這系統中所得到的結果,予以明白地表示、預測並評價。

  更簡單的說,IE是在盡量不使用勞力的情況下,使生產力提昇,成本降低的技術及科學。因此,"永遠有個更好的方法",在工作當中,不斷尋求更容易、更有效率、更經濟而且能令心情更愉快的工作方法正是工業工程的精神所在。

  如果說企管顧問是企業界的醫生,那麼工業工程師就亦如工業界的醫生一樣,他可幫忙工廠界定問題,協調整個工廠的運轉,就如一位全科醫生,負責診治病人何處有病,然後再由某部的專家來檢驗、治療。工業工程師也是如此,他點出工廠毛病的所在,然後協調各部門的專家去解決。所以,工業工程師在工廠裡做的事主要可以區分為兩大架構,即方法研究及時間研究。方法研究的目的在於制定最佳的工作方法,亦即制定為產出產品而經濟運用有關人、設備、材料的工作方式。

  為此,必須對現行工作有系統的記錄、分析、檢討,並基於這些情報而設計新的工作方法,如工作方法的設計和改善、物料標準用量的設訂、製程、夾具與工具的設計、物料管理、品質分析與管制、工廠佈置、工業安全作業、事務流程的改善、系統或制度的設計等等。而時間研究的目的則在於訂定最適當的標準工時,此時間標準即可作為成本的計算與分析、生產計畫與管制、產能計畫與分析、工作評價與獎工制度的設立基礎。

  對於“時間研究”一詞,有的學者認為其含義較窄,所以推薦用“作業測定”這一用語代替“時間研究”,而事實上兩者雖有差別,但很難區分。因此,一般把時間研究和作業測定看作同一概念。什麼是「時間研究」呢?簡單來說,是在一定的標準狀態下,確定人們作業活動所需時間的一種方法。具體說來,時間研究系在決定一位合格適當、良好訓練的操作者,在標準狀態下,對一待定的工作,以正常速度操作所需的時間。以上定義,隱含幾個重要條件:

  • 合格適當之操作人:操作者必須是個合格的工人,而且該項作業必需適合於他。
  • 良好訓練:操作者對該特定工作的操作方法,必須受過完全的訓練。
  • 正常速度:操作者必須在正常速度下工作。不能勉強自己過度努力,亦不能故意怠慢,而且工作時之生理狀態不能受心理上之影響。
  • 必須在「標準狀態」下工作。如果上述的條件不能滿足,則所測定時間亦不能作為標準。

  因此必須進行動作分析,然後再進行時間研究。那麼究竟時間研究的目的為何呢?就技術面來看,有以下幾個目的:

  1. 作業系統的正確設計

確保作業系統設計具可生產性且符合公司成本要求。

  1. 合理改善作業系統

觀測某項作業的全體,以及各單元作業的所需時間,時間變動等,作為做改善分析的依據。

  1. 作業系統優劣的評估

實施某項作業有兩種以上的方法時,作為優劣比較的基準。

  1. 排除或減少無效時間的浪費

搭配程序分析及動作分析原則,找出無效時間並評估影響程度後,做為決定改善方法的量化基礎及依據。

  就管理面來看,則有以下幾個目的:

  1. 正確核算企業生產工作量

做為公司編制計畫時的重要參考依據,確保有足夠生產能力(產能分析)應付公司業務需求。

  1. 合理安排生產進度

做為生管安排生產排程時的重要基礎資訊。

  1. 計算作業人員的需求量

依據時間需求評估及產線平衡規劃,安排合理作業人員數量進行生產。

  1. 計算產品成本和計件工資等的重要依據
  2. 現場生產效率管理與提升的具體量化指標。

  常見的時間研究技術主要有:直接法、合成法及歷史資料法三種。其中以直接法中的密集抽樣法(碼表時間研究)最被業界廣泛使用。

  因此,在工作現場實施密集抽樣法(碼表時間研究)時需注意以下事項:

  • 取得現場支持與合作:

避免引起誤解,時間研究重點在藉由方法的改善解除工作人員的疲勞與工作的改善。

  • 選擇合適的測時物件
  1. 具有擔任該工作所必需具備的能力,有足夠的經驗能力可將工作,做至所要求的品質標準,技術及操作能力屬該工段操作人員的平均程度。
  2. 應選擇多個物件,使測時結果更為客觀。
  • 與操作者建立溝通

應由工作主管陪同IE測時人員至工作現場,讓操作者與IE測時人員相互熟悉,並說明測時的目的與做法。同時應保留相當時間待操作人員習慣後方可立即開始測時。

  • 與主管建立溝通

檢測開始時應請現場主管人員暫時避開避免操作者因主管人員在場而產生緊張、手忙腳亂、工作失常的情況。

  • IE測時人員應站立正確位置

IE測時人員應站立在操作人員偏左(右)後側,相距約 1.5~2公尺處,以能看清操作者雙手動作而不妨礙其動作及注意力為宜。

  • IE測時人員應站立測時

為看清操作者動作及避免操作者心理反感,測時應避免坐下,也不可依附在牆壁或任何物件上。

  • 避免操作人員緊張或不正常

避免言語及動作的刺激而造成人員的緊張,若出現此一情況應暫停測時,或與操作者聊天使其恢復輕鬆狀態,再進行測時。

  • 測時應公開

IE測時人員進行測時之前,應對受測單位發出通知使其公開化,絕不可暗地實施。以避免不必要抗爭。

  • 注意操作人員不合理的操作行為

若操作人員因頑皮產生的惡作劇使操作動作,發生拖延或加入不必要動作致使時間不準確,應立即停止測時。同時通知主管人員及提出時間周程變化資料以茲證明,要求其改善。

  • 掌握需測時工作的SOP

避免與操作人員作技術上辯論,但須在測時前掌握操作方法與條件,以便利測時的進行。

  此外,研究表明,在生產過程中,從工作的開始到完成整個工作的過程中,包括了基本操作時間及無效時間,而這兩種時間即為時間研究的基本組成。然而在實務的操作上,發生無效時間的原因很多,一般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因產品設計而發生

製造上困難的設計、標準化不完善、技術條件不完善/規定不合適。

  1. 因產品生產過程中規畫及操作方法不當而發生

不合適的加工程式、使用不合適的機器與工具、工廠佈置不佳、不適當的工作方法等。

  1. 因作業員原因而發生

缺勤、休息、上廁所、懶惰、不努力、作業失誤等而增加的調整/返工時間。

  1. 因產品生產過程中管理原因而發生

準備作業時間過長、工作計畫不善所發生的等待、材料供應不及時、機器設備故障、工作環境惡劣等。

  如果可以根據如上所列之原因,找出無效時間,並設法消除或減少無效時間和損失,並加以改善管理,充分有利地利用工作時間,即能找到完成一項工作經濟合理的時間,讓每個合格勝任而又有充分經驗的操作者,在正常標準的工作環境條件下,不快也不慢地進行操作,藉以提高生產效率,達到降低成本與縮短交期、提升客戶滿意…等各種能夠協助企業增強競爭力的目標。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