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台灣學習的新加坡

瀏覽數:8562
關鍵字:


 

壹、前言

  新加坡無論土地面積、人口、資源都較台灣小或少,且又為一個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移民社會,卻發展得相當好而穩定。又新加坡與香港都是亞洲金融中心,然略勝香港一籌的新加坡還是世界電子產品重要的製造中心、運輸中心、第三大煉油中心和國際貿易中轉站,國際地位重要性不言可喻。而由於新加坡人口不多,因此政府開放移民政策,不論是投資移民或技術移民都受到歡迎,此舉亦與新加坡之產業發展相輔相成。

  且近年來,在相關國家競爭力分析中(如:WEF全球競爭力報告),新加坡的整體競爭力表現持續維持於前3名,其中在其國內相關基礎建設、總體環境、金融市場發展、創新等皆相當優異。由此可見,新加坡實為「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國家,亦可做為台灣發展上之典範,亦應積極促成其成為台灣發展過程中重要夥伴。

貳、新加坡經貿發展現況

  新加坡產業結構變動,1970年代中期以前為工業化初期,1970年代後期為擴大工業基礎期,1980年代為高附加價值化經濟發展期,1990年代為全球化發展期,2000年代則以高科技戰略、中國戰略、擴大腹地戰略,目的在於提升產業結構,積極尋求海外市場,拓展對外經貿活動空間。新加坡以服務業為要的經濟發展主體,其次為工業,2003年開始服務業快速上升與其他產業的差距越拉越大。

  2006年以加強知識與創新密集產業發展,研發為主要推動之活動。另觀察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服務業至2009年有受影響,工業影響較服務小。2011年新加坡經濟成長率為4.9%,較2010年14.8%大幅衰退,主要係受電子製造業萎縮及生物製藥及精密工程產業之成長緩慢之影響。

  新加坡2011年建築業在公共建設帶動下也僅微幅成長2.6%,服務業則成長4.4%,其中金融服務業成長9.1%,最為搶眼,另觀光相關服務業(包括飯店、藝術及娛樂業等),亦因外國遊客不斷湧入,住宿及餐飲服務業也分別成長5.8%及6.7%。

  而新加坡貿易工業部認為2012年新加坡將受國際金融之不確定因素影響,預估新加坡經濟成長率為1%至3%。其中雖然美國經濟已有復甦之跡象,但受限美國政府預算大幅下降及房市不振,經濟前景較不樂觀。而歐元區也將因財政及金融問題影響私部門需求,進而使亞洲經濟受到拖累。

  另外,新加坡已經與世界許多國家簽訂雙邊和多邊的自由貿易協定(詳見表一),這些貿易協定包括投資保障協定,避免雙重稅務協定等,使新加坡的企業可以把全世界當作腹地來發展國際化的企業。剛在產業扶持方面,新加坡政府通過強化基礎設施和供應鏈管理來優化企業的經營環境,積極培植和發展新興產業,不斷加強新加坡製造業的競爭優勢,保持和打造新加坡作為世界級製造業樞紐之一的世界地位。

  新加坡國內經濟主要由製造業、建築業、批發與零售貿易業、飯店與餐館業、交通與通訊業、金融服務業、商業服務業等七大主要產業組合而成。而為加強吸引投資、製造業與服務業發展並重,並鼓勵廠商對外投資及開拓市場。同時,新加坡下吸引眾多世界一流科技人才,並為這些頂尖人才提供良好研發設施以及居住環境。

參、台灣與新加坡雙邊關係

  台新兩國傳統關係密切友好,雙方交往的層面既深且廣,台新兩國加強經貿、文化、教育、觀光及科技合作交流符合雙方共同利益,對維持區域和平與穩定亦具有相同理念,因此台新雙邊關係近年來在互信與互利基礎上穩定發展增進。

一、經貿關係

  新加坡近20年來均為台灣前10大貿易夥伴,雙邊經貿關係密實。2011年台星雙邊貿易受惠於全球經濟穩健復甦及亞洲經濟勁成長,總額達到248.35億美元,較2011年同期大幅成長25.85%,新加坡為我國第6大貿易夥伴。

  2011年台灣與新加坡雙邊貿易總額為248.35億美元,較上年成長25.85%,其中我國對新加坡出口總值為168.80億美元(成長39.54%),進口總值為79.56億美元(成長4.15%);我國享有貿易順差89.26億美元(成長100.14%)。新加坡為我國第6大貿易夥伴,第5大出口市場及第9大進口來源國,佔我國對外貿易比重4.21%。

  2011年台灣對新加坡投資計有12案,4億4,859萬美元;累計至2011年底計485案,59億5,742萬美元,主要投資項目包含電子產品及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金融保險、運輸及批發零售業等。2011年新加坡對我國投資計有121案,8億3,094萬美元;累計至2011年底計1,553案,69億3,126萬美元,主要投資項目包含金融保險、資通訊傳播、電子產品及其零組件製造業及批發零售業等。

  台灣與新加坡目前簽有投資保障協定及雙邊租稅協定(詳見表二),為台灣廠商投資新加坡提供保障。此外,台商投資新加坡可百分之百擁有股權,並享有當地國民之待遇。另由於香港1997年主權移轉,許多較為謹慎的台商則將原在香港之據點遷往新加坡,以新加坡為區域總部,操作國際接單、融資、調撥零件、支援售後服務和蒐集國際市場最新情報。

 二、文化、教育與觀光關係

  台新雙方在文化層面亦具有寬廣的合作空間,尤其近年來台灣的文化事業蓬勃發展,不論是美術、音樂、舞蹈、電影、戲劇、美食等等都有非常傑出的表現,不僅揉合傳統與現代,更深具本土創意,因此台灣的表演藝術團體每到新加坡訪問,都深受本地民眾喜愛。

  隨著全球景氣復甦,台新雙方觀光人數亦顯著增加。2011年新加坡赴台旅客大幅成長24.14%,總人次達到29萬9,599,成長幅度居各客源市場之冠。台新航班在旺季時經常一位難求,各家航空公司紛紛增班,老虎航空及國內復興航空加入飛航台新航線,均顯示雙方觀光旅遊非常熱絡,新加坡民眾對台灣的喜好亦明顯提升。

  新加坡為打造國際教育樞紐地位,由政府積極主導教育輸出,大力吸引國際學生前來新加坡留學。國內各級學校多對新加坡教育制度甚感興趣,前來觀摩學習訪團甚多,無論是透過我政府相關部會或由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協助促成之合作計畫,亦或由雙方學校校方主動尋找互訪機會,互動及交流相當頻密。

  台新雙方合作及交流活動,從中等及高等教育交流,向上拓展至研究所之碩、博士與各智庫研究員,向下深入至小學及幼稚園,至為頻繁。新加坡三所重要國立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洋理工大學及新加坡管理大學)與我多所國立大學簽有正式合作備忘錄,定期進行師生交流;此外,新加坡教育學院及公共服務學院(Civil Service College)亦與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互動密切,經常協助台灣內來訪之考察團,增進交往。

三、華人社會關係

  新加坡政府向來強調多元種族在新加坡社會的重要性,一方面在形塑國家認同時,強調各族裔人民效忠對象應以新加坡為主,落實「新加坡人」的觀念,另一方面仍鼓勵各族裔保持原有文化之特色。因此,在提倡維護各族裔原有文化的前提下,加上本地華人文化深植於華裔民眾日常生活中,故新加坡華人長期以來依其同鄉、同宗等性質成立各式社團,形成綿密的華人社會網路。

  1985年12月新加坡政府為有效率管理華人社團,成立「新加坡宗鄉會館聯合總會」,所有華人社團均向該會登記註冊,使華人社團運作更為制度化,目前共計約190餘個相關社團。新加坡社會主要以華人為主,各宗鄉會館與本處關係友好,而旅新之台僑社團亦相當活躍, 其中以新加坡台北工商協會(Taipei Business Association in Singapore)規模最大。

  該協會成立於1991年12月,20年來已發展成為最重要之台僑社團,公司暨個人會員計200餘人,多係來自台灣之新移民,且大多為工商界人士。截至2011年為止,新加坡華人約280萬人左右,其中我旅新僑胞人數約3萬人。

肆、台新近期雙邊合作

  為進一步提升台星雙邊經貿關係,於2009年9月成立「新加坡台灣貿易中心(Taiwan Trade Center, Singapore)」,並主要以協助台商拓展新加坡市場、提供新加坡當地商情等業務為主。截至2011年底已洽邀超過400名新加坡買主赴台觀展採購,另亦協助台商及各產業公會至星參展。

  而台灣對新加坡投資部分,依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委員會統計,2011年我對新加坡投資計有12案,4億4,859萬美元;累計至2011年底計485案,59億5,742萬美元,主要投資項目包含電子產品及電子零組件製造業、金融保險、運輸及批發零售業等;而新加坡對台灣投資, 2011年新加坡對我投資計有121案、8億3,094萬美元;累計至2011年底計1,553案,69億3,126萬美元,主要投資項目包含金融保險、資通訊傳播、電子產品及其零組件製造業及批發零售業等。

  另為提升台灣整體金融環境之國際化與競爭力,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積極鼓勵優質新加坡企業到台灣掛牌上市或上櫃,截至2011年底,有10家已完成TDR掛牌,5家完成登錄興櫃,另有10家企業與我櫃買中心簽署上櫃意向書,將於2012年陸續赴台上櫃掛牌。

  最後,推動與重要貿易夥伴簽訂經濟合作協議,為提升台灣產業之國際競爭力,協助廠商進行全球經貿布局的重要政策。政府除簽署兩岸ECFA外,並積極推動「壯大台灣、聯結亞太、佈局全球」策略,同步與我主要貿易夥伴洽簽經濟合作協議。台新長期經貿關係密切,此提供台新洽簽經濟合作協議的良好基礎。

  台新於2010年8月5日發佈聯合新聞稿,雙方同意共同進行洽簽經濟合作協議之可行性探討,雙方並於2011年進行會談。未來台新簽署經濟合作協議後,將有助雙邊貿易的成長,及促成產業合作,進而強化雙邊整體經貿關係。

伍、結論

  引述我國駐新代表史亞平觀察,歸納出最值得學習新加坡的五件事:成功的族群融合政策、完善的政府育才政策、近乎瘋狂的綠化政策、聞名國際的政府效能、以法為基的高薪養廉,而此五件事亦為新加坡之特色,並可提供台灣未來於國家整體發展改革上之參考依據。除此之外,台灣亦可藉與新加坡間良好的合作關係,充份汲取並累積相關經驗與資訊後,進而轉化為台灣自身之國際優勢。

  最值得學習新加坡的五件事,如下所列:

一、成功的族群融合政策

  為了避免種族問題,星國政府會特別注意到馬來人、印度人少數族群的需求,法律明定不能有馬來學校或印度學校,「每個學校必須要開放給所有的人」;連國宅(新加坡稱為組屋)政策也規定,不能讓單一種族住在一起,馬來人、印度人與華人須依人口比例共同生活。

  族群融合也內化在新加坡的日常生活中。因為伊斯蘭教有特殊的飲食限制,星國政府創一種經過當地伊斯蘭教理事會認可的食品標記「Halal」,只要有這個標記的食品或餐廳,就表示完全遵守伊斯蘭教的食材選用和烹煮過程,連麥當勞也有「Halal」專店,讓伊斯蘭教徒在新加坡能無憂無慮享受美食。

二、完善的政府育才政策

  新加坡建立一套完善的育才政策,為政府養才,為國家養能。新加坡提供很多獎學金給高中生,讓高中生可到全世界一流學府念書,學成歸國後,再進入政府部門歷練。政務官在職養成是跨領域的均衡發展。

三、近乎瘋狂的綠化政策

  首次到新加坡的人,出機場的第一印象幾乎都是「好綠,好多樹」。資料顯示,新加坡有110萬棵樹、1100萬株灌木、及4868公頃 的綠地;凡公共區域一定綠化,政府甚至保留164公頃 綠地為「非賣品」國有地,因這是星國最珍貴資源。

四、聞名國際的政府效能

  新加坡政府結構小,整個內閣會議包括部會首長與政務委員在內,只有15個人。部會少,讓政府運作的效能提高,橫向聯繫極好;凡是涉外事務,所有部門第一時間都將訊息送至外交部,外交部謀定後,再知會相關部門配合辦理。

五、以法為基的高薪養廉

  政府擁有超高效能讓人民願意守法,法治觀念得以落實,因此新加坡得以有效推動廉潔政策,再佐以「高薪養廉」手段,創造出舉世聞名的「政府廉能」。「高薪養廉」早年也曾引起極大反彈,認為政府花太多錢養官,當年前總理李光耀獨排眾議,堅持以高薪吸引人才,讓最好的人才為國家服務,不被民間企業挖走;幾年下來,廉能效果顯現,現在廉能反而成為新加坡人最引以為傲的優點。

 

【資源來源】

  • 我駐新代表 史亞平表示:臺灣應學習新加坡(2010/03/28)
  • 2011年能源部長會議雙邊會談要點
  • 駐新加坡台北代表處網站(2012/05/11)
  • 中國-東盟博覽會官方網站(2011/11/23) 
  • 台星經濟夥伴協議相關資訊(2010/04)
  • 新加坡能,台灣也能(2011/08/03)
  • WEF Global Competitiveness Report 2011-2012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