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協區域整合與台灣發展的機會

瀏覽數:6621
關鍵字:


壹、 背景說明

一、東協區域整合之沿革

  東南亞國協(東協)為集合東南亞區域國家的國際組織;東協10國領袖於2003年高峰會議宣示於2020年形成經濟共同體。東協成立初期,基於冷戰背景,主要任務之一為防止區域內共產主義勢力擴張、合作側重在軍事安全與政治中立,冷戰結束後各國政經情勢趨穩,開始轉向加強區域內經濟環保等領域的合作,並積極與區域外國家或組織展開對話與合作。東協最知名的特點,就是在談判協商時採取「東協模式」,也就是對成員國內政、領土和主權採取不干涉的原則。而許多具爭議性的議題,往往因東協模式而無法取得共識而擱置。其發展歷程如表一所示:

表一 東協區域經濟體發展歷程

資料來源:本文整理

 二、 東協區域整合之現況

(一)貿易整合3

  東亞經濟現有制度性一體化框架,基本上屬於FTA的性質,但實際合作領域卻明顯超越傳統FTA範疇,除推進貨物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外,已將合作領域延伸至服務貿易、技術合作、人力資源開發等方面。

  而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明顯加快,而且呈現出顯著的深度化趨勢,即以制度性一體化建構成為一體化發展的主導方式。目前東亞區域經濟合作組織核心是以「十加三」為框架,但東協由於自身實力限制以及內部分歧較大,尚難以承擔起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任。從區域經濟一體化成功的範例而言,無論是歐盟還是北美自由貿易區,都是由大國(一個或多個)主導的。東亞由於歷史和現實諸多因素,特別是中、日之間缺乏必要政治互信,再加上區域外勢力干預,才導致東協始終成為東亞一體化進程的積極性力量。然東亞一體化還不夠成熟,有很多不確定因素存在,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動力、目標、路徑等需進一步明確,但推進趨勢則不會改變。

  總體而言,目前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仍處於進一步深化與發展階段,且呈現出多樣化、多元化、多層次以致於相互競爭的合作態勢,實現全面的制度性經濟一體化仍需要克服相當多的困難與障礙。觀察近年東亞地區區域合作發展,「十加三」仍應是東亞經濟合作核心,東亞區域經濟制度性一體化的建設應圍繞「十加三」,才能夠發揮整體性效應,從而全面實現推動其目標。

(二)產業整合6

  東亞區域為亞洲區域現階段電子資訊通信產業在全球市場中最主要的供應者。然而近期興起的新興國家,主要依賴於勞動力,高勞力密集度產業為最具競爭力產業。但在非電子業產品中,隨當地自然資源不同情況下,如泰國的橡膠製品、印度非金屬礦物製品等,仍呈現傳統貿易比較利益優勢。因此現階段東亞區域隨國際企業產業布局、產業生產特性與國家擁有天然稟賦不同,而呈現多元的分工模式。

貳、 東協區域整合之問題2

  隨著成員國的擴增、成員國領導人的更迭,新區域問題不斷出現,東協於1990年代後期面臨前所未有的問題,包括新成員對於東協的認同意識、東協對於一些區域內問題的無能為力,以及環境變化和領導人更替等皆影響到「東協模式」的維繫。而經濟發展上亦受到外部其他經濟強國的影響,對東協的發展造成不小的問題。

(一)新成員對東協的認同問題

  東協從原先的5國,擴大至10國,雖然壯大集團力量,但卻增加東協內部邊界爭議,亦使得東協政經發展水準出現高低落差不平衡的情況,「東協模式」的運作更加困難。

  再者,新成員國的入會所帶來的領土與資源紛爭,都考驗「東協模式」的有效運作。東協的擴大,成員國間經濟水準差距,以及政治體制的差異,亦考驗著東協的整合協調力。其中,越南、寮國、東埔寨和緬甸,相對於其他東協成員國,在經濟表現上明顯落後,在政治的意識形態與價值觀方面亦有所不同,造成東協內部區分成兩個次團體,對組織團結一致和向心力構成有所影響。

(二)東協對區域內部問題之因應無能為力

  東協一貫堅持「不干預內政」原則,對於東協於彰顯組織原則構成阻礙。當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時,東協的遲鈍與無能為力更突顯其組織結構不適應。在亞洲金融風暴期間,東南亞各國幾乎沒有任何協調與共識,各自尋求國際金融機構之援助,對於「東協模式」的共識外交造成打擊。東協各成員國間的關係,亦因這場風暴而受到傷害。

(三)「東協意識」的維繫

  「東協意識」係指東協創立時第一代領導人所倡議和確立的關於東協應如何行動之思維方式。東協創立,即透過加強彼此間的合作發展,並且共同抵禦共產主義的威脅。而在40年後東南亞各國,無論在政經環境、價值觀念,以及政府領導人對於東協意識理解,都有極大變化,這對東協體制的維繫構成某種程度的挑戰。

(四)經濟發展之外部威脅(東協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及困境)

  中國崛起除了對東協各國加強對其貿易上依賴,甚而可能會造成東協各國的分化。因此,東協若想要發展區域經濟整合,必須面臨到東協各國經濟實力差距大的問題,如果在組織過程中無法更有效提升區域內經濟弱勢國家,這些國家便很容易被其他區域外的經濟大國所牽引,進而使得區域內經濟整合更為困難。

參、 東協區域整合對台灣的重要性與機會

一、台灣參與東協區域整合的重要性12

  一旦整個東亞自由貿易區或東亞共同體正式建構完成,東亞地區在全球政治、經濟等領域,將與北美、歐盟等地形成三足鼎立之勢,中國大陸也將藉由主導東亞合作,躍居世界政經舞台主角。屆時我國若尚未能融入東亞合作體系,在全球化政治、經濟發展下,我國的政治、經貿地位受到排擠效應影響將會十分嚴重。

  中國大陸與東協都是台灣重要的貿易伙伴,兩者一旦締結自由貿易協定,在雙方所有產品的關稅皆降為零的情境下,中國大陸與東協的國內生產毛額都將因而有所增長,此時,被排除在外的台灣,國內生產毛額將因此衰退;而就個別產業而言,台灣產業受到不利衝擊依序為成衣業、皮革業、紡織業、塑化業、木材加工及紙製品業。將來如果東協加中、日、南韓及香港進一步也成立自由貿易區,則台灣經濟負面將更為嚴峻,台灣福利水準、產業產值及國內生產毛額都會因此而更為衰退。

二、台灣參與東協區域整合的機會

  兩岸於簽訂ECFA後,為台灣參與區域經濟整合帶來新契機。由於兩岸關係的改善,並維持中美兩國對台灣之政治平衡,創造了台灣與東南亞國家改進關係的有利條件。且台灣與新加坡、馬來西亞、越南、印尼、泰國和菲律賓因貿易、投資關係較為密切,未來如能經由FTA進一步合作,對台灣經濟利益亦較大。台灣與東協國家經濟夥伴關係發展機會,包括:

(一) 合作發展優勢產業,促進既有產業升級。

(二) 共同發展高附加價值的服務產業並創新商業模式。

(三) 雙方合作探索大陸市場,有助於台灣於東協與中國大陸的易關係更加平衡。

(四) 在ECFA簽訂後,進一步強化兩岸與東協的三角經濟合作,以創三贏局面。

肆、 結論與建議

    自從東協加一啟動後,已逐漸形塑出東亞新秩序,東協不僅將奠定東亞區域經濟的啟動核心,中國更是站在東亞區域經濟的制高點,具有關鍵性的影響力,兩者的結合,更加凸顯台灣應該理性地面對西進與南向的經貿發展與整合,正如台灣與中國簽訂ECFA,會使台灣在東亞區域取得較有利的地位,甚至向全世界證明兩岸關係朝穩定方向前進,台灣是個適合投資的國家。一則推動ECFA是兩岸經貿關係的制度化發展,二則使台灣產品在主要貿易國有較好的市佔率與競爭力,三則提高外資到台灣投資的意願。特別是正當歐債危機爆發後,國際資金苦於無處可投資,台灣可吸引國際資金投資台灣。否則,台灣被邊緣化的程度會愈來愈嚴重,也將分散台灣西進與南向的經貿實力,不利於台灣掌握中國與東協市場與經濟整合動脈,遑論掌握東亞經濟整合的發展。

    最後,兩岸與東南亞是東亞區域經濟的重要一環,而兩岸與東南亞的經濟整合勢必主導東亞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因此,立足台商、陸商與東南亞商:面向中國與東南亞市場,是台灣西進與南向最佳的策略整合,亦是台灣立足東亞掌握更多的競爭優勢,以及建立健全的產業鏈與市場網絡,此將是落實兩岸與東南亞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基礎。

伍、 資料來源

(一) 郭百旋(2010)。東協區域經濟整合的發展及困境。東海大學政治學系碩士班研究報告。台中縣。

(二) 郭俊麟(2007)。東南亞區域整合經驗—「東協模式」的實踐與檢討。台灣國際研究季刊。4(1)。P.99-126。

(三) 盛九元(2011)。東亞區域經濟合作前景與趨勢。台灣經濟研究月刊。34(12)。P.74-81。

(四) 張心怡(2006)。評析當前東亞區域經濟整合與台灣因應之道。歐洲國際評論。2。p.1-46。

(五) 金秀琴(2003)。東亞區域經濟整合之發展及對我國之影響。經濟研究年刊。4。

(六) 葉懿倫(2009),東亞區域整合的經濟基礎。東亞經濟整合趨勢論叢。P.23-43。

(七) 宋照鎮(2010),建構兩岸合作參與東協區域整合的新契機與新思維:台灣的觀點與期待。瞭望東協。創刊號。P.27-35。

(八) 中華台北APEC研究中心-各項重要議題http://www.ctasc.org.tw/05subject/s_21_18.asp。

(九) 吳泰毅(2010)。ECFA簽署後我國加強與東協經貿關係之展望。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研究報告http://www.aseancenter.org.tw/CenStudyDetail.aspx?studyid=2&natstudyid=1。

(十) 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 台灣東南亞國家協會研究中心,東協會員國-新加坡http://www.aseancenter.org.tw/Singapore.aspx。

(十一) 中國-東盟環境保護合作中心,http://www.chinaaseanenv.org/。

(十二) 汪大成(2008)。從東協十加六趨勢正視台灣經濟邊緣化的危機。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發表論文。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