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吃重要,還是服務重要?

瀏覽數:7061
關鍵字:


好吃重要,還是服務重要?

  『民以食為天』,在現今不景氣年代,餐飲服務業仍是一支獨秀。曾有護士說:當護士不如賣章魚小丸子賺的多;科技大老也說過:賣晶片的利潤,不如賣雞排來的高,種種現象都說明台灣目前餐飲服務業的蓬勃發展。

  拜週休二日之賜,島內觀光、國民旅遊正夯,也帶動了餐飲的產業發展。到景點旅遊,除了風景名勝之外,更吸引遊客的莫過於美食。只要是好吃的,無論是在深山小巷裡,都可以是大排長龍。到此一遊的照片,也漸漸被大啖美食的照片所取代。到西子灣不僅是觀賞夕陽餘暉,更要一嚐用臉盆裝的海之冰,才算不虛此行;到赤崁樓可以不進去看古蹟,卻不能不喝一杯古法製作的義豐冬瓜茶。

  以前大家都在探討『服務』的觀念,努力要提升服務品質,「以客為尊」、「顧客永遠是對的」,幾乎是服務業奉為圭臬。人潮帶來錢潮,有錢的是大爺,所以要用心款待客戶,感動服務,要讓顧客感到「足感心」。

  但是稍微回憶一下,人龍綿延不絕的名店,跟服務品質是否劃上等號?大家到安平一遊,定會到老街買蜜餞,口味獨特沒話講,自己享用或是當成伴手禮送人都行,所以幾乎人手多包,老闆那接鈔票的手,從沒停過。但是老闆的眼可曾注視過您?這不是服務不好,而是根本沒有服務可言,按照傳統理論來看,服務不好,生意一定不好,但是大門卻經常被遊客擠爆,生意好的不得了。

  台南傳統市場裡有眾多美食,其中一攤用炭火煮麵,口味獨特,吸引許多老饕,更曾在多家美食媒體與雜誌上曝光過,在市場的最角落,沒有冷氣、空調,桌椅需要與人併桌,牆壁斑剝,用餐時還得注意是否有灰塵從天花板上掉下來,完全沒有服務品質可言,但仍是一麵難求,生意很火。

  剛剛上市的台灣餐飲龍頭,標榜一頭牛只做六客牛排,非常尊貴。多數消費者的推薦都是餐廳的服務有多貼心、多感動、環境氣氛多好,反而較少提到有多好吃。當然動輒上千元一客的牛排,一定好吃。如果今天有朋友到訪,到該系列品牌的餐廳用餐,包準賓主盡歡,不會出錯,不會踩到地雷,主人家也有面子。如果今天有特別歡喜的事,值得慶祝,這多品牌的餐廳,也會是第一首選。此時您的挑選標準,不會帶您的朋友在揮汗如雨的市場角落裡用餐,即使那用炭火煮成的麵,有多麼的獨特與美味;您會選擇的是安全舒適,氣氛很好的餐廳。

  市場裡的美食,一個銅板價;餐廳用餐少說千元起跳,二者價差20倍之譜。當然也許有人認為,因為便宜所以沒有服務;因為昂貴所以服務好。由此可見『服務』是有價的,消費者願意掏出較高的金額,來享受優質的服務。同樣一碗滷肉飯,路邊攤賣35元,但在擁擠狹小、揮汗如雨的場所用餐;有店面的可以賣到50元,消費者多付了15元,可以在有冷氣,座椅舒適的環境用餐,餐飲品質較有保障,還有發票可拿。價格與價值,一比便分曉。

  東西好吃,雖無服務可言,依舊大排長龍;餐飲品質一定,服務加值,卻造就台灣的餐飲王國。所以好吃重要?還是服務重要?

  以現今台灣餐飲產業而言,『好吃』是見仁見智的問題,北部口味偏淡;南部口味偏甜,很難對『好吃』下定義。但是能流傳下來數十年、甚至百年,東西當然好吃,經過市場淘汰機制之後,能存活下來的都可以說是好吃的名店。既然好吃已經是必備的條件,那剩下的就是比誰的服務好。

  台南小吃擔仔麵,從傳統路邊挑著扁擔販售,到現在擁有多家分店,甚至登上國宴佳餚,靠的不僅是那一鍋肉燥而已,還有不斷提升與改善的服務品質。名聞遐邇的黃金十八摺小籠包,可以賣到200元,隔壁早餐店也有賣小籠包50元一籠,二者價差4倍,靠的是什麼,不段追求卓越的服務品質,用一流的人才,造就一流的品質與服務,才能造就今天一流的企業。

  台南小吃,遠近馳名,觀光客到府城一遊,除了歷史古蹟與濃厚的人文氣息之外,重要的就是美食之旅。然而許多知名小吃,用餐環境並不優,前陣子才有家名店被投訴,用餐環境的桌下,滿佈垃圾,店家的回應說,因為生意太好,來不及整理。曾帶日本友人一嚐知名小吃,東西雖好吃,但是服務態度與用餐環境,令人不敢恭維。

  好吃的名店,若無優質服務,雖可大排長龍,但有時效性,可能只是一時流行,但風潮過後?蛋塔店便是一例。反觀若是餐飲品質一定,服務加值,可以複製,才有可能永續經營。從好吃下手,需要長時間的研發與歷史的累積,但永遠抵不過百年老店;既是名店,只要在服務品質上多下點功夫,就能達到事半功倍效果。好吃是一個抽象的、無法量化的表象;服務品質卻是一個具體、客觀的、可量化的事實。

  聰明的老闆,好吃重要還是服務重要?身為消費者,好吃重要還是服務重要?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