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TQM》老闆常忘記的一項重要責任

瀏覽數:4677


  檢視近日食安問題的漫延與無止盡,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企業經營在平日無關痛癢的課題-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的重要。依據統計,超過92%受訪的歐盟企業的執行長同意,企業社會責任為執行長的重要職責;受調查的執行長普遍認為,透過企業社會責任的設定, 展開執行及公開聲明的過程,可以直接誘發組織的改進。因此,不禁要大聲提醒:「老闆,您又忘記這項重要責任了嗎?」

  永續經營或可持續發展,是優質企業終極追求的目標,而善盡社會責任是企業能否永續經營的檢視重點。「承諾企業經營,以有利於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員工及其家庭,當地社區和社會大眾,以改善他們的生活品質」,是可持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領域對社會責任所下的定義。CSR要求公司管理其運作及活動對經濟、社會、環境的衝擊,以獲取最大的效益及降低至最小的影響。(World Business Council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BCSD, 2004)

  在平日輔導企業挑戰國家品質獎項肯定的經驗上,依據前文「5階段邁向卓越品質經營」所述:國家品質獎評量暨架構在TQM管理體系上。其中,社會責任正是第一構面「領導」範疇重要內涵,而社會責任的認知並非重點,其落實與實踐才是關鍵。

  以下舉這些優質企業為例,就實施社會責任的項目類別、企業涉及的社會議題、企業社會回應的策略三個方向,提供執行參考。

一、 實施社會責任的項目類別

  企業營利是天經地義的責任,這種經濟責任是企業最本質也是最重要的社會責任,卻並不是企業唯一的責任;作為社會的一個組成部分,社會賦予並支持企業承擔生產性任務、為社會提供產品和服務的權力,且期望企業在法律要求內實現賺錢目標。

  因此,企業肩負必要的法律責任,社會對企業的期望有時超出了法律要求的範圍,尤其對企業倫理經營行為的期望,使人們認識到企業倫理責任的重要性;除此之外,企業是否承擔或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完全由個人或企業的自由判斷和選擇,這是一類完全自願的行為,例如慈善捐贈或為工作的母親提供托育中心等,這是企業的自由裁量責任。

  就經濟責任來說,台塑王永慶曾說過:企業不賺錢是種罪過。為股東獲取合理利潤是企業經營很重要的責任。以法律責任來看這是對企業營運強制性的要求,日月光偷排廢水、頂新的餿水油事件皆屬法律所不允許。

  在倫理責任上也慢慢受到企業主的重視,例如長榮集團每月發行道德月刊,統一超每年也會舉辦全公司清掃大會,直營房仲龍頭信義房屋,為提升國內服務業邁入誠信倫理新里程碑,去年設立倫理長一職,並成立企業倫理辦公室,由集團董事長周俊吉兼任,希望從制度、流程與人才三大面向提昇企業倫理。

  自由裁量責任的發揮一般看企業的創意與用心,慈善捐贈、志工服務、托育照顧等最常見。

  推行TQM的社會責任初期,建議以經濟責任、法律責任、倫理責任及自由裁量責任四個類別,大範圍進行盤點與補強最為恰當。

二、 企業涉及的社會議題

  在盤點上述四個類別責任的同時,應特別考量到企業所可能面臨的各種主要社會議題,如國內近期的環境汙染、食品安全、消費者主義等。雖然每個行業所面臨的社會議題可能不同,如銀行業就不如製造商那麼關心環境污染問題,而且不同時期企業所面臨的社會議題也是變化的。但在社會責任的實踐中,社會議題總是企業管理者最需要考慮的。

  根據ISO 26000(國際標準組織ISO起草制定的社會責任指南)就社會責任的定義:組織通過透明和合乎道德的行為,為其決策和活動對社會和環境造成的影響承擔責任,這些行為包括:

  • 促進可持續發展,關注安全健康和福利,其中包括動物福利;
  • 充分考慮各利害關係者的利益;
  • 尊重法律法規並與國際行為規範保持一致;
  • 全面貫徹社會責任實踐,並監督促進組織影響區域範圍內其他組織的社會責任行為。

  在實踐社會責任的議題上,組織必須承認它的責任,即組織、社會、利害關係者的關係;並識別出利害關係者,使其參與責任的承擔與實踐。ISO 26000界定了社會責任的7個核心議題:組織治理、人權、勞工實踐、環境、公平營運、消費者議題、社區參與和發展。

  到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重大卻資源有限實際情形下,以我們所輔導的UPCC公司為例,也藉由推動國家品質獎歷程中擬出社會責任藍圖:

  為實踐社會責任以邁向企業永續,落實經濟發展、環境永續及社會公平目標,依據公司治理、員工關懷、社會參與及環境永續等四大主題,推動各式各樣的作法。

  例如社會參與項下,因為UPCC扮演7-11低溫物流關鍵角色,旗下要管理龐大的物流車隊以因應全台5000多點超商的每日配送,藉由針對送貨貨車持續的評估培訓考核與獎勵措施,帶動與影響一般民眾對送貨貨車與司機的不佳印象,這是社會責任具體的實踐作為。

三、 企業社會回應策略

  社會回應是企業回應社會壓力的能力,不同企業面對社會責任議題的回應可以有不同的價值觀、戰略和模式,可以劃分為:反應性的、防禦性的、適應性的和主動回應的四種模式,這反映了企業對待社會議題可能選擇的從消極到積極的回應態度和策略。

  這種回應又可區分為對議題選擇的回應與面對議題挑戰的回應方式。議題選擇大多落實在前述自由裁量,但議題挑戰不同的回應方式,卻是近期的食安事件上馬上顯現效益的強弱。

  同樣是食安事件的當事者,比較南僑陳董事長馬上親自跳上火線,拍胸普掛保證的畫面,和王品戴董事長神隱20天後,又不乾脆的退款措施,對企業形象的傷害結果天差地別。

  因此,在社會回應策略上面,就管理面看可以在事前有更為積極的做法,那就是制度化的可能。讓回應不斷變化的社會條件的能力形成管理機制,或產生回應的管理方式,至少讓意外最小化;例如23屆國品獎中小企業獎得主東遠精技,擬將企業每年的慈善捐款編列會計科目納入制度。

  甚至更積極的擬定出企業社會責任的政策,或精煉萃取出社會責任的理念;例如UPCC從不定期捐款、不定期活動、建立制度、全員參與、深植理念協同共贏,擴大策略夥伴共鳴參與,一同邁向企業的永續發展。

結論
  企業能否永續經營關鍵在企業社會責任的實踐,能否善盡企業責任的關鍵在老闆心裡。從近日滅頂行動現象,讓我們深刻體會到,企業社會責任並非不關痛癢,更攸關企業存亡,這是在熱切追求營利的同時,企業經營不能或忘的一件大事。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