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紅色指南對餐飲產業之啟發

瀏覽數:3851


米其林餐飲評鑑由來:

  米其林評鑑以書面的顏色,區分為「紅色指南」專門介紹地區性的住宿和餐廳,「綠色指南」則以介紹景點、風景為主,是1900年由法國輪胎製造商米其林公司的André 和Édouard Michelin創辦,最初只是一本免費附送的旅遊指南。自1926年起開始針對優質餐廳或旅館以星號標示,並於1931年首次引入星級評分制度,沿用至今仍被視為最具權威性的評鑑指標,本文以紅色指南對餐廳的影響為探討內容。

  米其林神秘評審員針對材料的質素和相容性、烹調技巧和特色、氣味濃度和組合、價錢是否相宜、味道作綜合評鑑。一星 (A very good restaurant in its category) 代表同類別中出眾的餐廳;二星 (Excellent cuisine, worth a detour) 代表傑出美食,值得繞道前往;三星 (Exceptional cuisine, worth a special journey) 代表出類拔萃的菜餚,值得專程到訪。另有米其林美食標章 (Bib gourmand),標誌著價錢合理而美味的餐廳,值得推薦。

  由於此評鑑經歷百年歷史,中間只因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而中斷發行,根據統計,每5名法國人中就有1人依據此評鑑選擇餐廳,一顆星的得失亦可能影響到25%之盈虧,其影響力非常深遠。許多歐洲廚師自踏入餐飲業起,即以摘取三星評鑑為目標。

米其林評鑑對餐飲業之啟發:

  米其林評鑑剛開始只針對歐洲多個城市的餐廳作評鑑,近幾年才開拓展至其他市場,其中,最受矚目的,當屬在2007年在東京發行的《米其林指南-東京篇》,是亞洲首個被評鑑的城市,接著在2008年底推出《米其林指南-香港、澳門篇》。以西方的餐飲標準評鑑亞洲料理,無論在用餐氛園、服務流程、食材味覺等,該指南是否能以客觀指標評鑑,在以上兩個指南剛推出時,引起餐飲業很大回響。儘管爭議不斷,一般民眾甚至海外旅客在指南的推薦、媒體的介紹或美食部落客、臉書等興起熱烈討論,摘星星已變成餐飲時尚。讓餐飲業者不得不注意此評鑑,具備星級評鑑的餐廳,除營業額上揚外,亦帶動周邊商場、飯店等人流活絡。

  有鑑於指南的吸客效果,許多城市當然希望有機會晉升被評鑑的城市,據米其林指南總編Mr. Jean-Luc Naret 表示,在米其林東京版出版後,香港、新加坡和上海皆被列為亞洲第二個優先評鑑的城市。成為新的評鑑城市,必需具備以下條件:1.餐廳數量足夠構成一本指南;2.高水準星級餐廳是否存在;3.當地人或觀光客購買指南的可能性。經評估後,香港和澳門都具備上列元素,而這兩座城市所擁有特殊的文化背景,也是受到米其林指南青睞的原因之一。

  港澳地區一直處在中華文化的背景中,卻同時兼有西方文化(兩地曾被英國和葡萄牙管治過)的底子。許多西方廚師在此開餐廳,對當地餐廳文化帶來深遠影響,由於餐飲業活絡,同時吸引年輕一代或亞洲廚師來港澳發耕耘餐飲事業。在這樣的環境下,形成每年值得觀察的追蹤美食文化現象。「值得觀察」是米其林指南每年更換新版本的重要考慮指標。在多元飲食背景、餐飲人才絡繹不絕等因素下,港澳米其林指南終於誕生,亦成功寫下中華料理揚名國際重要的一頁。

  作為全球最具權威性的評鑑指南,在進入亞洲市場前亦進行非常嚴謹的前置作業。以香港為例,米其林評鑑密探都是餐飲專業人士,首先從報章雜誌、網路、電視等其他文字或數位媒介蒐集餐廳資訊。當預選的前置工作完成後,密探們就開始與餐廳附近居民或廚師聊天進行田野調查,以探詢餐廳的完整資訊。

  在評鑑期間,密探們每天中午晚上都必需要試吃餐廳,每年五月起試吃第一家餐廳。除了試吃外,密探們也會互相交換訊息,討論等等,以確保餐廳資訊的準確性。負責香港調查的密探是四名專業人士,包括兩名中國籍、一名歐洲籍和一名香港在地人士。所有密探皆是獨立作業,匿名試住酒店或品嚐餐廳,不接受招持,也不接受廣告贊助,以維持其中立性,因此,米其林指南一直被視為餐飲的權威評鑑。

  此紅色指南發行於全球多個城市,每年度被列名的餐廳,代表其品質已達到國際水準,餐廳亦可由排名的升降、或其他餐廳的評鑑,進行標竿學習,民眾和旅客能依據具指標性的指南尋找適合的餐廳和旅館。儘管部份餐廳無法認同此指南的評核標準,但此指南有助整體餐飲產業的正向發展。

評鑑對台灣餐飲業之影響:

  目前台灣尚未有針對餐廳評鑑的米其林紅色指南,但餐廳業每年穩步成長,去(2014)年營業額高達4,129億新台幣,年增長率3.05%,住宿及餐廳數量已超過12萬家,反之香港於2013年的餐廳家數約1萬5千家。依據上述有關被評選城市的條件之一-餐廳數量必需足夠的前提下,台灣部分城市已完全符合此首要要求。

  近年來,許多國際知名的米其林星級廚師,例如目前擁有28顆星星的法國名廚Joël Robuchon、在四十歲不到就拿下米其林三星的Yannick Alléno主廚等,他們先後在Bellavita百貨設立台北分店,日本三星名廚山本征治,亦於去年底在台北開設全球唯二海外分店。從客單價數千元起至萬元不等,證明台灣民眾的消費能力能夠支撐高水準的餐廳。

  台灣是文化大熔爐,外省、本土、日本、西方等不同文化的衝擊,型塑今日獨有的餐飲風貌。飲食文化是需要長時間的蘊釀,餐廳數量的多寡或民眾有足夠的消費力,只能代表台灣餐飲業符合國際水準的幾個項目而已。然而,像東京、港澳地區的餐廳水平能夠與國際接軌,從米其林紅色指南的評鑑項目,可作為台灣餐飲業的標竿學習工具。

  成本是經營餐廳必需要面對的課題,許多餐廳以連鎖化的模式經營,在快速展店並建立經濟規模後,便能降低其營運成本。在講求快速展店和翻桌率的經營模式下,餐點準備的前置作業和服務流程等,必需要符合SOP(標準作業流程)方能達成餐廳的成長目標。為此,部分餐廳提出用餐限定1.5小時、微笑時必需露出幾顆牙齒的服務人員、說菜時用過多的話術等機械式的餐飲服務。若上列的模式是經營者所運作的,恐怕與國際上知名的米其林餐廳運作模式有很大的差別。

  舉目前已休業的傳奇西班牙分子料理餐廳-鬥牛犬餐廳 (El Bulli)為例,餐廳只有50個座位,但每年超過200萬人訂座。主廚Ferran Adria堅持每年有一半時間停止對外營業以便構想新菜色,儘管如此驚人的訂位人數,但每年只能接待8,000名客人,部分套餐甚至提供高達40多道菜。可想而知,餐廳追求客人的用餐感受而非翻桌率或營業額,這也說明大部分米其林等級的餐廳,消費不低的原因。鬥牛犬餐廳最終亦因不堪虧損而休業,目前已轉型至非營利的烹飪研發組織。過於追求完美,的確能讓餐廳水準攀升至最頂尖,舉世知名,但不計成本的經營,並不能為餐廳本身帶來好處。

結論:

  隨著網路普及和民眾消費水平提升,米其林不再是遙遠的評鑑指標,顧客對味覺、服務流程和用餐氣氛的品質,隨著經驗的累積而被訓練出高要求。台灣餐飲業者具有對彈性,能因應市場作快速對策,簡而言之,米其林的餐廳難以以連鎖型式經營,而連鎖餐廳則難以客制化處理顧客的要求,在維持營業成長及高品質的餐飲水平,應如何取捨和平衡,並設立企業的長期發展願意和相關策略,是目前經營者應思考的議題。

參考資料:

1.經濟部統計處,網址http://www.moea.gov.tw/Mns/dos/home/Home.aspx

2.維基百科,網址http://zh.wikipedia.org

3.Michelin Travel & Lifestyle(2012).MICHELIN Guide Hong Kong & Macau 2012.USA: Working Unit Ltd.

4.謝忠道(2009)。星星的滋味:忠道的米其林筆記。台北:墨刻。

5.香港投資推廣署,網址http://www.investhk.gov.hk/zh-hk/about-investhk/about-us.html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