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bra讓各國財長睡不著》Facebook幣形成金融風暴?

瀏覽數:1705
關鍵字:


【文/胡林 圖片提供/達志影像、東方IC】

  Facebook在6月中旬宣佈將推出一款希望「改變全球經濟」的加密貨幣「Libra」,用戶能夠透過Messenger、WhatsApp或Instagram發送Libra,進而買賣商品或服務,Facebook希望Libra最終能被廣泛接受,成為新形式的支付選項。為了推動這個新模式,Facebook還成立數位錢包公司「Calibra」,主要開發以Libra為主的產品和服務,同時還整合Facebook的其他產品。

  雖然Facebook的目標極其遠大,但過去的隱私爭議在一些國家引發政治與社會問題,因此當在Facebook宣佈將推出Libra後,立刻遭到監管機構的強烈反對,這也表示Facebook想要在明年順利推出Libra,恐怕要先回答各方疑問。

免手續費 瞄準 17億用戶

  而Facebook在介紹Libra時,開宗明義闡述這款加密貨幣的願景如下:1.重新創造貨幣;2.重塑全球經濟;3.讓世界各地的人們過上更美好的生活。推出Libra的關鍵數字則是17億,Facebook將目標瞄準在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無法或難以取得銀行服務的人,使得這些高達17億的人口,即使沒有銀行帳戶,依舊可以透過手上的行動裝置進行即時且近乎免費的國內或跨國轉帳。

  除此之外,針對目前金融體系對窮人並不友善,Facebook希望可以實現「金融包容性」,讓收入較低者不必支付較高的金融服務費,以免辛苦賺來的錢被匯款、電匯和ATM的手續費給吃掉,成本則由Facebook和龐大的用戶群補貼。

  換而言之,透過Libra,可讓跨境匯款就像現在發送訊息一樣輕鬆,Libra用戶可以「低價到免費」的方式購買物品或匯款給其他人,Facebook執行長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也表示:「匯款應該像寄張照片給別人那樣簡單才對。」

  更深入的剖析Libra,可以得知它並不像比特幣(Bitcoin),也不像是PayPal的行動支付應用程式「Venmo」,假如要歸類,會比較形似網際網路時代的美元。為何會如此說呢?首先,Libra與比特幣沒有太多共通點,比特幣的價值來自於風險和稀少性,從中獲取利潤本就很困難;其次,挖掘出比特幣是非常耗電的行為,它也難以廣泛用於日常交易甚至是點對點的支付。

  想要使用Libra,基本上不必「挖礦」只需購買,付款的行為將被寫入1個目前仍在建置中的新區塊鏈。探究Libra價值,Facebook認為更像是美元一樣,成為新全球貨幣標準,這也是植基於Libra號稱更穩定、更容易交換的優勢,這也是因為Libra是以實際資產做擔保,而且是由眾多合作夥伴成立的集團提供。

跨越交易速度與波動性

  Libra計畫越來越龐大,合作夥伴也越來越多,產業別非常多元,包括創投公司、信用卡公司、科技巨人和非營利組織,其中不乏重量級公司,例如:Mastercard、Visa等信用卡巨擘;Uber、Lyft等叫車巨頭;串流音樂業者Spotify,以及eBay、PayPal、Union Square Ventures和Andreessen Horowitz等公司。

  合作的範疇將不止於此,Facebook已經表示將尋找至少100位合作夥伴,並且成立非營利管理機構-「Libra協會」,所有會員都有投票權,而Facebook實際上有2票表決權,因為Facebook的新子公司Calibra同步擁有投票權。

  任何一個新型態的誕生,都難免會遇到阻礙,Facebook在宣佈推出Libra前,肯定曾想過要如何克服預期的障礙,包括外界對當前加密貨幣的2大疑慮:交易速度與價值的波動性。加密貨幣一直受到交易速度的限制,例如:比特幣每秒7筆;以太幣(Ethereum)每秒15筆,Libra每秒可處理1,000筆交易,可說是實用性大增。至於波動性的問題,Libra將與各種「低波動性資產」掛鉤,包括銀行存款、以及涵蓋美元、歐元和英鎊多種貨幣計價的政府證券。

  但Libra要遇到的難關當然不只有2道,就在Facebook正式公佈Libra不久,日本、英國等多國央行及監管機構紛紛示警Libra可能為金融體系帶來系統性風險,甚至可能成為洗錢的溫床。根據日經表示Libra除了挑戰國家發行貨幣的權力根基之外,也可能造成地方金融機構存款流出和利率的劇烈波動,將損害金融體系的穩定。除此之外,美國國會眾議院7月2日並已直接發函給Facebook高層,要求暫停Libra計畫及數位錢包Calibra的開發。信中表示由於Facebook擁有20億以上用戶,占全球4分之1以上的人口,影響重大,因此Facebook及其合作夥伴必須立即停止實施計畫,直到監管機構和國會有機會審查這些風險並採取行動為止。

央行喊「禁」市場喊「進」

  相較於各國央行及監管機構視Libra為洪水猛獸,市場反應普遍樂觀以對,這一點從Facebook宣佈Libra白皮書前後股價上揚可以看出。前陣子由於各類隱私權問題,Facebook承受了政府監管機構的龐大壓力,大多數分析師認為,這項加密貨幣計畫能為Facebook注入一劑強心針。

  根據加拿大皇家銀行資本市場(RBC Capital Markets)的數據顯示,Libra可能會在新興市場蓬勃發展,為貨幣動盪和政局不穩定地區的資金轉移提供更穩定的選擇。RBC並預期Libra能大幅促進點對點(Peer to Peer, P2P)、電子商務及Facebook旗下應用程式或遊戲服務支付的便利性。RBC表示:「這可能是Facebook史上最重要的措施之一。」花旗分析師則認為,Libra的應用將P2P匯款到購物商店,可說是非常多樣化。

  Libra的看法十分多元,有人憂心Libra將帶來大量炒作;有人稱讚它是終結主權法定貨幣的開始;有人擔心影響央行貨幣政策,甚至過度追逐Libra可能引發另一場金融危機,這些憂心是否有道理,抑或只是不會發生的未來?

  首先,從檢視Libra會取代主權貨幣的說法談起,主權貨幣是政府收稅與支出的工具,除非政府蠻幹地接受Libra作為本國貨幣的替代品,否則人們總是需要主權貨幣。除此之外,取代主權貨幣並不符合Facebook的利益,由於Libra將與美元、歐元等一籃子貨幣(Currency Basket)資產掛鉤,Facebook須依靠這些主權貨幣來支撐Libra的價值,倘若一種或多種貨幣失控,Libra就會變得很不穩定,由此來看,Facebook應該不會想要用戶支持Libra成為主權貨幣。

  其次,Libra並不會支付利息,也不會獲得存款保險機構的擔保,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很少人會單純為了交易而持有大量的Libra,由於Libra與一籃子貨幣掛鉤,而且完全由這些貨幣計價的資產擔保,因此很難成為投資工具。

  然後,最該有疑慮的地方反而被忽略,Facebook自發跡以來的商業模式一直是收割資料並將其變現,現在沒有理由認為這個模式已經改變,因此,Facebook推出Libra的真正目的可能是為全球數位身分建立標準,正如數位身分專家柏區(Dave Birch)所說:「Libra的出現是有原因的,Facebook實際上是想解決身分問題。」確實,Facebook蒐集資料的本領是有目共睹,如果Facebook成為數位身分的標準制定者,就可以取得所有人的個資,Facebook最想要的不是控制財務,而是控制資料,這才是更深遠且更重大的問題。

 

【完整內容請見《能力雜誌》2019年8月號,非經同意不得轉載、刊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