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造學習生產力

瀏覽數:2647


財富雜誌(Fortune)發佈2017年全球500大企業排行榜,相較於2016年榜首沃爾瑪(Wal-mart)再次掄元;第二名到第四名則為中國大陸的國家電網、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囊括;第五名為豐田汽車;第六名福斯汽車公司;第七名是荷蘭皇家殼牌石油公司;第八名是股神巴菲特經營的波克夏‧海瑟威(Berkshire Hathaway);第九名為蘋果公司;第十名則為埃克森美孚石油(Exxin Mobil)公司。

該媒體根據進榜企業的產業分佈進一步分析,具備創新能量的互聯網產業已躍升為主流,分別在最賺錢企業、上升最快企業的排行榜拔得頭籌,以全球6家互聯網服務公司就由美國和中國均分天下,美國的三家為亞馬遜(Amazon)、谷歌母公司Alphabet、臉書(Facebook);中國大陸則為阿里巴巴、京東、騰訊。

您在衰退企業候補名單嗎?

從這份排行榜觀之,全球經濟結構產生巨大與快速的轉變,影響的層面前所未有,曾經風光的企業不是消失,就是變得無足輕重。可預期未來有些企業或產業會因消費型態轉變、科技推陳出新、產業起落興衰等原因,在無法不斷成長下,很可能成為衰退企業的候補名單。

這便是我經常時刻提醒企業領導人,幾百年來生產力投入產出之關聯近乎恆常,但其意涵卻隨不同時序與領域,不斷被賦予新的詮釋。我再次呼籲,具競爭力的企業需要視「生產力再造」為企業永續經營之常態,並將之當成組織經營重要的內在修為;為了蓄積企業內在修為,企業應體察生產力再造驅動模式=產出/投入,這裡提到投入與產出的「過程(Process)除號」意涵,也就是企業營運過程中所有為了降低成本、提升附加價值的必要作為,都是生產力再造的關鍵驅動要素。

也可以說,在瞬時競爭時代產業的界限(boundary)逐漸消失,導致遊戲規則被解構,過去的經驗已不足應付,每個企業都在重新拆解挑戰、重新研擬應變措施,如何驅動組織、團隊、個人「再造學習生產力」的重要性成為組織的急迫課題。

員工與機械人揚長補短產生綜效,是領導人要思考的議題。

終身學習成組織急迫感

難怪英國權威雜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今年一連兩期分別以「終身學習」(Lifelong Learning)以及「未來學習」(The Future of Learning)製作專題報導。該報導直指一個趨勢,當科技技術不斷進步、而員工的退休年齡不斷延後,「員工的學習力」越來越受到企業主的重視,而且「學習」必須與「工作」及「績效」關聯性高、且需有更強的連結。影響所及由史丹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與辦理訓練業務的企業,共同研發大型開放在線課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MOOC),幫助企業員工進行職能升級轉型學習。例如:Udacity這家線上課程公司幫助美國電信AT&T公司開發互聯網、智慧機械人、人工智慧(AI)等員工訓練課程,透過線上平台教授一套短期、有系統、實際運用工作上的學程,讓AT&T 16萬名員工可上網自學,並提供學員認證的微學位(Nanodegrees),推動自身企業從傳統的電信轉型為科技公司。

回到國內企業,資源不足的中小企業如何提升學習生產力?

在本中心所輔導的企業中,相信企業領導人認同學習生產力是組織長期競爭力的基礎。但經常為員工培訓不易、成長慢;幹部創新力不足、組織運作僵化而所苦。我的建議是先從關注及深切檢討員工所處的組織學習環境,以及此一環境是否有助於「學習型個人」的養成與「學習型組織」的塑造,再適時引入外界訓練資源,帶動組織學習生產力。

企業文化驅動創新學習

學習型組織的塑造,植基於員工持之以恆終身學習。員工個人的學習思維、能力以及習慣,對組織的學習效果會產生決定性的影響。我以為,要塑造學習型的個人,首先需要從最根本的「企業文化」塑造做起。

企業文化即是組織的價值觀,是組織成員認同的行為。因此強調專業、注重品質以及主動改善的企業文化,自然而然能讓身處其中的成員,終其一生培養起「主動學習」行為,進而在工作情境不斷激勵自己、影響別人,形成良好的組織學習氣氛,朝向學習型組織前進。

一個擁有良好學習氣氛的組織,會引導學習型個人秉持使命、經營理念、願景從單向吸收提昇到講求應變及解決問題的本事,追求比工作本身更高價值,激發自動自發的「創造性學習」的行為準則。

再來,組織學習環境也是發展組織學習重要的基礎,學習型組織除了擁有個人之外,建構可以激發及引導自主學習的環境塑造也相當重要。因此,組織要能成為學習生態系統,功能涵蓋個人、團隊、小組及組織等層級,提供多元的學習管道與充實的機會,例如:上述MOOC課程或者結合專業訓練機構辦理內訓課程等,以開放式創新與學習環境,保持企業持續創新、學習的能力。

最後,我還要特別提醒,今日職場變化不可同日而語,具有人工智慧(AI)的機器人員工再也不是電影裡的情節,而是真實地工作景況。每一個企業或組織,如何讓員工與機械人營造出揚長補短並且產生輔佐與加乘綜效,這個不只是人資部門關心的議題,更應該是每位持續想在新經濟時代邁向永續的領導者不可迴避的課題。(本文作者為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