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IS把關 創新不必碰運氣

瀏覽數:2514


 新年剛到,相信諸多經營者正忙著進行組織策略規劃以開展新局。然而,去年底大陸實施的限污令警報雖暫時解除,但卻讓台商如坐針氈,深恐一個閃失即面臨關廠停產;而今年美國川普總統新實施的稅改制度勢必導致台幣升值,衝擊到以壓低台幣匯率創造出口競爭力的企業。如同之前籠罩在台灣上空的霧霾及冷氣團,讓經營者一邊打著哆嗦,一邊步步為營探索通往未來的路徑。「2018是神經緊繃的一年!」《經濟學人》的註解令人心有戚戚焉。

 面對政治局勢動盪、經濟不確定性、勞資關係的角力,企業應用創新帶動升級轉型驅動新商業模式、開發核心商品、創新服務態樣等成長策略的需求性日益急迫。可惜的是,儘管市面上有諸多創新工具或手法提供企業升級轉型參用,然似流於單一、片面的,沒有提供完整藍圖指引其該往何處創新研發或如何創新研發,方能以破壞創新之姿顛覆市場遊戲規則或開創新市場。

創新研發是不歸路?

 我經常聽聞經營者感嘆創新研發是一條不歸路!事實果真是如此。長久以來,CPC的顧問團隊一直扮演企業醫生的角色,我們透過診斷輔導的過程了解到企業燃眉之急包括:對顧客需求掌握度不足,無法提供適切的產品與服務來滿足需求;企業的新產品開發週期過長無法及時上市搶得先機;生產製造的競爭優勢已經逐漸消逝,又無方法提高增加附加價值的能力。

 由上述問題點不難發現起因皆為我經常說:「具競爭力企業需要視「生產力再造」為企業永續經營之常態,並將之當成組織經營重要的內在修為。」;我近期於《如何從微笑曲線到彩虹曲線》文中則進一步強調讓消費者參與製造的理念融合在企業創新研發流程中之重要性。

讓創新有跡可尋!

 至於究竟如何在創新研發過程中建立起有效的創新途徑,並據以發展有效的商業模式?實際上,綜觀企業創新研發的歷程可以區分為0~1(從無到有);1~1+(測試調整);1~N(致勝模式)等三階段,我相信經營者最關心的莫過於在各階段有哪些適用的創新方法與工具以及應用後如何檢視成效?

  CPC顧問團隊累積多年輔導經驗彙整「創新方法系統架構」(CPC Business Innovation System, CBIS)從顧客需求、渴望、問題定義為起點,架構出涵蓋探索機會;使用者研究;發想創新商品;設計商業模式;測試驗證;創新服務流程等,佐以專案管理知識平台(SLIM)及創新領導與創新文化,協助企業系統透過方法與步驟建立創新的策略;並設計推動具影響性的新商業模式。

 以使用者研究方法為例,許多企業的創新研發經常只重視創造產品功能與效用,或是持續改良既有的產品,讓產品獲利更好,此為本末倒置的作為,忽略了消費者的需要與欲望(Needs &Wants)才是創新研發最重要的關鍵。

 CBIS系統則回歸以使用者導向,藉由導入「利害關係人研究」方法協助企業從員工、供應商、設計師、顧客找出不同關鍵者來探索顧客需求,並進一步建立起使用者旅程圖解深入掌握與顧客接觸的每個環節;從而描繪出「顧客簡歷」讓企業了解顧客樣貌、價值觀及決策流程進行「顧客價值分析」。

 這一套創新方法與工具已經獲得傳統產業、製造業、科技業實證,這些企業經過創新方法系統的導入,彷彿在組織運作模式裝上智慧感測器(Sensor),透過即時掌握顧客需求及市場趨勢資訊,調整組織關鍵資源與流程做出及時反饋的模式(Model),得以提高企業創新的成功率。

 實際上,現今從Facebook、Google等企業經營模式、組織規模、人才號召力、品牌影響力等不難理解產業典範轉移之勢──競爭力的關鍵為已為顧客為核心的「創新」驅動。如何協助企業提高創新的成功率,讓創新有跡可尋,不僅是企業的問題,更是CPC不可迴避的責任。(本文作者為中國生產力中心)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