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政府企業振興補助方案申請核心概念

瀏覽數:527


 

  最近為了挽救台灣經濟,政府推出諸多振興方案,其中有一些方案是屬於「鼓勵企業趁疫情進行創新研發或經營體質改善,以因應疫情後的產業生態」,例如CITD傳統產業技術研發創新補助、SBIR商業服務業創新研發補助,等這一類的補助案多在100-200萬間,比起一般的直接薪資補助或教育訓練,企業更能取得充裕的資源。

  而且為了讓企業更容易取得補助,在申請的相關條件與方法上都較以往寬鬆,是企業申請的好機會。但要這些補助畢竟有限,每一個申請者都是彼此競爭,因此,要如何寫好這種類型補助專案的申請企畫書,就是本文要討論的關鍵。以下將逐步引導各位展開思考方式:

一、追本溯源:政府想要補助出怎麼樣的一個企業?

  如果用市場交易原則來看待這件事情,政府作為一個買方,我們必須先思考「賣方所需之核心價值」,基於公共資源的使用考量,扶植的企業必須是對台灣未來整體產業發展有幫助的企業,而且,疫情後的國際產業生態可能重新洗牌,所以生存下來的企業,最好具備國際經營的能力。

  此外,面對眾多的中小企業,亦期望能從中找出能撐過難關的未來中堅企業,使之成為產業的新生力軍。在這樣的理念下,我歸納出申請書撰寫時,要營造出的「核心企業企圖心」,也就是你的企業為什麼值得投資的理由。以下幾個特色,如果能力所及,建議盡量放到規劃書中。

  • 不是幫弱勢續命,而是幫有潛力者度過難關」

不要以為是補助疫情,企業就過度賣慘,一個看不出未來的企業是不值得投資的。最好從財務與經營面呈現,過去優良表現,只是受這一波疫情影響,「暫時」無法有好表現,只要加碼我就可以在未來作得更好,這樣的一個企圖心。

  • 具備持續經營能耐

延續上一個理念,企業必須提出一些「要素」來證明自己有能耐在未來走得更好,在這一部份「優良的管理制度、顧客關係、品牌聲譽、企業文化、系統化管理」這些都有助於促成這個形象,若是目前還不具備,至少也要呈現「很快就會具備」的企圖。

  • 公共效益考量

我的企業的存在,不只是幫自己賺錢,還能對產業具備某些意義,例如:「技術或商業模式具備產業示範性、屬於國際或大型企業的供應鏈的一部份,有助於台灣的產業國際影響力、身處某個產業生態系,並且扮演關鍵角色…」

二、具備創新特色的「補助標的」

  • 創新性

這些補助類別還是鼓勵創新研發,創新研發的定義,各案件中都有明確說明,我們於此就不再肇述,我們要談的是「創新的標的」標的不一定是要全新的產品,可以是「創新應用」,結合既有的技術來讓企業更具競爭力,例如:進行企業生產線的數位轉型,使之更有效率。

注意要與所提的核心理念「如何應用在疫情之後的市場」結合

  • 可達成性

所提的創新,最好是在一年之內可以看到具體成果,在企劃書中,則要盡量來表明此點,「明確的合作伙伴、技術來源、應用方式描述、市場推廣評估…」這些要素都有利於此點。

三、財務合理性與投入承諾

  最後要提的一點,就是申請財務面的表達,企業很可能想說「評審委員會砍價」就故意把補助金額提高,這不是一個好的方式,回歸到申請的原始目標,一個永續經營的企業應該是誠實,且能理性客觀評估各種財務數據的企業,所以,合理的描述各種費用,會有助於取得補助。

  再者,資源有限,雖然大部分的補助比例是一比一(企業政府各出一半),但若企業願意呈現較高的投入比例,亦會彰顯企業進行這項創新的決心。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