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亞熱帶都市植栽綠化思維

瀏覽數:422


  隨著全球都市永續發展,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已然成為人類關注的焦點之一。都市地區建築面積、人造空間提升,土地大量覆蓋不透水鋪面,導致地表能量平衡改變。面對氣候升溫變化並緩解是許多都市的目標,因此為了改善都市氣候提出了幾個策略:增加更多植被(Akbari, Pomerantz, & Taha, 2001),過去數十年來,學者們認為提升都市綠覆率,為重要降溫冷卻手法之一。綠化具有降低微氣候環境溫度的效能,雖然有限但依舊是有影響的(L.Shashua-Bar,2000)。

  都市綠化空間分為「平面」、「垂直」的空間類型,平面綠化如:公園綠化、廊帶綠化、屋頂綠化等,垂植綠化如:建築外牆綠化等。根據不同空間尺度需求,規劃環境適合的植栽種類,其中植栽種類分為喬木、灌木、多年生蔓藤、草花及地被植物。而都市空間需依照各公共空間設計準則進行規劃,舉凡:樹種應以臺灣原生種為原則、公共開放空間應自相鄰道路境界線起算1.5公尺範圍內栽植喬木行道樹,其間距不得大於8公尺為原則及建築基地指定留設之廣場式開放空間應以集中配置為原則,其綠覆率不得小於50%等(「北投士林科技園區」都市設計管制要點,2000)。

  植栽綠化手法結構將影響環境指標,環境指標進而影響人體舒適度。綠地熱量取決於本身空間特徵(Klemmet al., 2015)。空間綠化降低環境溫度效能已被證實,但對於空間環境氣候背景卻鮮少討論,尤其是濕度此氣候因子。

  臺灣地處亞熱帶地區,臺北監測站1981年至2010年平均7到9月平均相對濕度為74.3%,人體肌膚感覺舒適乾爽的相對濕度約在50%到60%的區間。在亞熱帶高溫高濕的夏季環境有別於溫帶國家,大量濕氣聚集於環境中造成空間悶熱,一直是待解決問題。茂盛植栽冠層可提供遮陽與大量蒸散冷卻效果,但密集植栽配置降低了風速,且大量蒸散可能導至潮濕的不舒適感(簡佑倫,2015)。溫度、風向、風速、太陽輻射、反照率及濕度等氣候因子皆會影響人體舒適度,濕度因子尤其重要。提升綠化面積固然重要,但規劃者需評估不同氣候情境及空間條件,在亞熱帶濕熱氣候背景下,綠地規劃需假設氣候情境,進而提出最佳人體舒適設計。

 

參考資料

1.Akbari, H., Pomerantz, M., & Taha, H. (2001). Cool surfaces and shade trees to reduce energy use and improve air quality in urban areas. Solar Energy, 70(3), 295-310. doi:https://doi.org/10.1016/S0038-092X(00)00089-X
2.L. Shashua-Bar; M.E. Hoffman, Vegetation as a climatic component in the design of an urban street: An empirical model for predicting the cooling effect of urban green areas with trees,Energy and Buildings,Volume 31,Issue 3,2000,221-235
3.擬定臺北市北投士林科技園區(區段徵收範圍)細部計畫案,2000
4.Klemm, W., Heusinkveld, B. G., Lenzholzer, S., Jacobs, M. H., & Van Hove, B. (2015).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 impact of urban green spaces on outdoor thermal comfort during summertime in The Netherlands. Building and Environment, 83, 120-128. doi:10.1016/j.buildenv.2014.05.013
5.簡佑倫(2015)。亞熱帶地區以建築設計被動式控制微氣候空氣動力與熱焓之策略。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