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倉效應』這個詞,近年在國際商界、企業界、政府機構、組織團體大為流行;而這個詞跟911恐怖攻擊、Sony、微軟公司、英格蘭銀行、通用汽車、瑞銀集團、美國歐巴馬政府…等含括了政府單位、科技產業、醫界、警界、金融業等各領域,跟『穀倉效應』又有什麼關聯?
時至美國911恐怖攻擊發生,今年(2016)正值屆滿15週年,當年的恐攻事件,美國情報單位已收到正確情報,為什麼卻無法阻止悲劇發生?
美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編輯主任暨專欄作家吉蓮‧邰蒂(Gillian Tett)首先提出Silo Effect(穀倉效應)這個詞,並指出911恐攻發生的問題癥結在於『穀倉』;吉蓮‧邰蒂從人類學家的角度分析『穀倉效應』是一種文化現象,其成因是社會團體與組織具備特定的分工慣例;換句話說,指的是企業或組織內部因缺少溝通與交流,部門之間各自為政,就像一個個的穀倉,各自獨立,缺少溝通與互動,因而導致企業崩壞、政府效率失能、經濟失控抑或釀禍成災。
而911恐攻問題究因於美國政府部門間過度分工,許多情報單位都發現蓋達組織有發動恐怖攻擊的跡象,但不同情資握在不同單位手中,沒人有能力或意願整合所有情報並拼湊全局,導致整個情報系統並未聯手預防恐攻並擬定出策略,因而釀致此悲劇發生。
而全球知名企業Sony這樣的大企業,本可以叱吒風雲、穩佔全球市場,又為什麼會由盛轉衰?
同樣的,吉蓮‧邰蒂指出原因在於『穀倉』。Sony自1990年起,為解決因全球產業版圖擴張之組織問題,將公司劃分成許多各自獨立的部門,並劃分權責以期能提升營運效率;這一項組織改革,讓企業內各部門間各自擁有獨立之管理高層、自負盈虧;然而部門間卻缺乏平行溝通與交流,因而不清楚彼此在做什麼,就像一個個封閉的『穀倉』,僅專注於各自部門盈虧,而非公司整體利益。
而後,Sony在1999年美國拉斯維加斯秋季電腦展上,一次性展示公司3款新產品(記憶卡隨身聽、筆型數位播放器及網路隨身聽);本希望藉3款新產品的推出能重返1980年代Sony隨身聽全球熱賣的榮景,但因所推出的產品使用ATRAAC3這項跟許多設備並不相容的專利技術,甚至此3項產品功能間彼此是競爭的;因此,事與願違,隨之而起的則是蘋果(Apple)在2001年發表獨創性數位音樂播放器(iPod),在音樂市場成功攻下一城;爾後蘋果(Apple)又趁勝追擊,透過不斷創新,在全球市場持續獨占鰲頭,而反觀Sony,則是受『穀倉』所囿,遠遠落之在後。
同樣的,若把場景換到台灣社會,2014年所爆發的「黑心油風暴」,與『穀倉』是否有關聯?
時間追溯回2009年,起因於一名老農夫在屏東縣老家種田、養雞鴨,因鄰近地下油廠惡臭難聞,因而與當地居民自行蒐證並多次向當地政府檢舉,但卻多次檢舉無效;直至2013年經由友人協助下向臺中市政府警察局報案並蒐證,但因路途遙遠,遂於隔年始轉請屏東地方法院檢察署指揮偵辦,經檢察署全面性偵辦後,發現事態嚴重且危害大眾食安疑慮,因而爆發「黑心油風暴」,引起社會大眾食安恐慌。
同樣的,在筆者的觀點,此「黑心油風暴」事件的原因之一,在於『穀倉』;政府單位未能整合各部門權責與資訊,把關市場油品品質,且未能及時展開調查以避免、杜絕黑心油流通市面而致社會大眾受害,因而延宕五、六年時間才得以偵破;然而,這麼多年過去,黑心油的危害,對於社會大眾健康的影響以及影響所及的範圍,恐無人能曉!
再談到創下高雄歷來最慘重的公安意外-「高雄氣爆事故」VS『穀倉』
事故發生於2014年7月31日,高雄市前鎮區與苓雅區多起石化氣爆炸事件,短短幾個小時之間,該區域發生連環爆炸事故,導致造成32人死亡、321人受傷並造成多條重要道路、民宅房屋與公共設施嚴重損壞之重大公安意外。
而此重大危安事件,究其因,在筆者的觀點,原因亦在於『穀倉』。由於長期以來地下管線的管轄權責不清,除政府單位各部門未能整合相關權責單位地下管線埋設之相關資訊外,乃至民間公司企業(包含涉及此事件之李長榮化工公司與華運公司等單位)對於其所埋設之管線亦僅各謀其利埋設管線,而未能善盡定期查核與定期資訊交流、回報之責,因而導致此氣爆事故發生。
再談到今年(2016)初的企業大事-鴻夏戀,日本夏普VS『穀倉』
從去年底至今年(2016)初,台灣、日本企業界與新聞界的高人氣話題都是-鴻夏戀,然而事件主角之一-夏普,即便擁有超強專利,人才團隊頂尖,依舊因近年累積的虧損,嚴重致被迫求售鴻海。
而究其因,在筆者的觀點,乃同樣為『穀倉』所害;夏普就如同Sony一般,長年以來企業內各部門擁權獨立,造成整體競爭力衰退,且各部門專注於開發研究未能共同交流資訊以推出符合市場需求之產品,因而研發出超時代4原色液晶電視產品,卻不受市場消費者青睞,導致未能為公司帶來競爭優勢;加上智慧型手機面板訂單落入與同樣為日本企業的日本顯示器(JDI)削價競爭,終致嚴重虧損而求售鴻海。
再談到今年(2016)7月海軍金江艦誤射雄三飛彈事件VS『穀倉』
國防部海軍金江艦預劃實施甲類操演驗收,但卻由左營向澎湖方向誤射號稱射程三百公里的雄三飛彈,雖落入澎湖外海未引爆飛彈,但卻引發台海兩岸國安危機。而此事件由國防部公布之行政調查報告提出的幾項檢討原因,包括:未依規定全程督導系統操控作業、輕忽防險機制、任務分配欠周、幹部專業訓練及督管強度不足。而究其原因,是否一一再次呼應了『穀倉效應』所致。
從上述的種種案例,除了政府單位,也包含了企業組織,涉及層面包含了國安危機、企業經營危機,也包含了你我息息相關的食安疑慮,所以『穀倉效應』所引起的危害所謂甚廣。
吉蓮‧邰蒂亦指出,『穀倉效應』無所不在,除了存在於社會組織,也存在個人內心與網絡,舉凡政府、部門、團隊、小組、個人等等都是一座座的『穀倉』。也正因如此, 21世紀全球將掀起掃除『穀倉』運動,以避免落入『穀倉』所囿,甚至遭致衰敗或危機。
然而,如何對抗『穀倉』、主宰『穀倉』,抑或掃除『穀倉』,筆者綜合吉蓮‧邰蒂所提出的建議與個人意見,綜整如下提供各位參考:
項目 |
說明 |
掃除「穀倉」方式 |
組織架構 |
讓組織/團隊界線保持靈活彈性 |
|
企業文化 |
|
|
薪資制度 |
不斷反思薪資與獎勵機制 |
|
IT工具 |
|
|
其它 |
持續改善與檢討 |
|
掃除『穀倉』運動,臉書(Facebook)的做法值得借鏡與學習
當年臉書(Facebook)的公司規模人數逐漸擴張,並超過英國演化心理學家暨人類學家羅賓 鄧巴所提出的「鄧巴數字」(意即150人,表示著人類團體的適宜人數上限)時;臉書高層為此感到憂心忡忡,因而致力花許多時間思考內部人員的心理地圖、互動架構與團隊活力,並時時對抗逐漸形成的內部『穀倉』,以保持內部創新、維持企業競爭力並造就今日的輝煌。
臉書(Facebook)掃除『穀倉』的方式,是透過企業內部人員輪調、競賽、開放空間等方式,藉以避免為『穀倉』所囿,說明如下:
- 建立新人輪調制度
新進人員都必須經歷 6 週訓練課程,在不同部門之間輪調,讓新人迅速了解公司整體運作,也有助於同期新人之間建立特殊的革命感情,此方式建立穀倉又同時能破除穀倉,能讓組織界線保持彈性。
- 舉辦「黑客月(Hackamonth)」、「黑客松(Hackathon)活動」:
臉書「黑客月」,指的是臉書員工一旦在同一項專案工作超過 12~18個月,將可能被調去執行另一個案子,此方式有助於促進團隊成員間溝通與交流;而「黑客松」活動,則是將數百位不同部門的員工集結在臉書黑客廣場,並進行分組討論,一起測試新點子、徹夜解決程式問題,此方式也有助於破除原有團隊的界線,並能促進內部員工腦力激盪;而黑客松活動,近年也在台灣科技業掀起一股台灣黑客松活動,讓跨領域人才共同合作,反覆腦力激盪和切磋,激發全新的可能性,力求創造出創新且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
- 破除辦公室空間藩籬
臉書位於加州的總部,用數座空橋連接起不同棟辦公大樓,且辦公室多數隔間都被拆除,會議室隔板則採用透明玻璃,就連創辦人馬克‧佐克柏(Mark Zuckerberg)的個人辦公室亦是採開放空間設計,這樣的空間設計目的,便是為了增進不同部門員工的互動,拉進人與人間的溝通距離與破除隔閡、藩籬。
因此,掃除『穀倉』的運動正在全球進行中;對抗『穀倉』是一場永無止境的任務,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持續努力,你就能駕馭穀倉,避免失去競爭力!
【資料來源】
- 穀倉效應-吉蓮.邰蒂著/三采文化 2016年2月
- 前進的動力:你任職的公司文化多僵化?請用「穀倉效應」判讀-遠見雜誌
- 「溝通」比「分工」更重要!Facebook 跨部門溝通的 3 大做法-經理人雜誌
- 2014年台灣劣質油品事件-維基百科
- 2014年臺灣高雄氣爆事故-維基
- 雄三誤射 國防部行政調查提4大原因-中央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