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市場專欄
數位轉型系列---數據解讀「 分」與「析」
數位轉型由數據走到應用,最關鍵的一環就是學會「分析數據」,能知道這些數據代表什麼意思這是第一階段,更重要的是能將這些數據與既有的「事實」進行比對,才能找出應用之處。
疫情下的政府企業振興補助方案申請核心概念
最近為了挽救台灣經濟,政府推出諸多振興方案,其中有一些方案是屬於「鼓勵企業趁疫情進行創新研發或經營體質改善,以因應疫情後的產業生態」。為了讓企業更容易取得補助,在申請的相關條件與方法上都較以往寬鬆,是企業申請的好機會。如何寫好這種類型補助專案的申請企畫書呢?
疫情衝擊下的自我管理與心態調適
自從農曆年以來,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是越來越緊急,人與人的密集接觸,成了彼此之間最恐懼的事情。如何在「疫情衝擊下,進行自我生活與心態的管理」?在生活管理面,防疫中心告訴我們的已經夠多了,心態上又怎麼調適呢?
台灣電商的「下沉市場」商機
台灣的產品如果不走出世界,賣來賣去,就是國內的零和遊戲,現在有一個被忽略的族群,就是「外勞」,根據2019年統計,台灣的外勞已經破70萬,只要一個人一年消費1000元,就是一個7億元的市場。
AI時代中的中小型餐飲服務業生存之道
AI時代並非表示AI技術全面採用,而是當這個技術能被成熟應用時,數據應用已經普及的一個社會。
在這樣的情境下,企業該如何求生呢?
小企業拼經濟的「心」態樣
最近陸客又不能來了,旅遊業似乎又吹起一股寒流,政府推出新旅遊促進方案,試圖刺激國內旅客來挽救。怎樣的旅遊場景,是未來能吸引國外遊客的情景?
中小企業推動AI的可能形式
最近SAS與天下雜誌合作,對一千多家企業進行AI應用調查,並舉辦了一場研討會來發表成果…想當然耳,有導入的都說不錯,但有趣的地方在於其提到了所觀察到的問題:「技術不是問題,組織分工成關鍵」,現在業界的資料分析師工作項目大多是一條龍模式,沒有細項分工,資料搜集、篩選資料品質、資料運算分析等都是同一個人的工作。對於這個觀點,如果從中小企業的角度來說,在組織中可能連資料分析師這個職位都沒有,更別說要什麼分工,而這又是AI推動很關鍵的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