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顧客渴望的溝通力

瀏覽數:3797


  近來公餘之際,重讀由中心出版的《這就是服務設計思考》(This is Service Design Thinking)一書。這本書集結全球重要服務設計領域23位專家,由他們現身說法分享有關服務設計的知識與經驗。

  什麼是「服務設計」呢?根據哥本哈根互動設計學院(The Copenhagen Institute of interaction Design, CIID)的定義為:服務設計是以提供使用者完整服務為目標,規劃出系統與流程設計,必須結合設計技巧、管理以及程序工程。其思考的五大原則為使用者中心,服務客戶的體驗為主;共同創造,所有利害關係人都應加入服務設計的流程;按順序執行;實體化的物品與證據;整體性。

  就以使用者為中心來說,作者強調的是從理解顧客的習慣、文化、社會背景以及動機,再透過服務的提供者與顧客互動,建立起共同對話的語言,讓溝通順暢無礙,而非盡信市場調查中有關顧客需求的數據分析與報告。

  舉個例子,通力公司(KONE)是一家生產銷售電梯的企業。該公司運用「服務設計」的方法發現,在Myyrmanni這個購物中心,消費者不喜歡搭乘不鏽鋼的電梯到位於二樓的賣場來進行消費。儘管購物中心多方嘗試用新的標示、服務人員引導等方式來指引人群,但成效依舊不彰。

  該公司藉由描繪顧客旅程來掌握產品與顧客一連串的接觸點,再透過情境訪談後,結果負責電梯內裝業務的員工想到一個創新的做法,就是將電梯門板裝上可任意替換的設計嵌板,便於顧客作為展示行銷活動訊息。通力公司便重新安裝購物中心的電梯,並在門板以電影「超人特攻隊」家族圖片作為裝飾,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特色電梯,因此改變了賣場的氣氛,增進對消費者的吸引力,更因此改變購物中心內的人潮動線。

  行銷大師科特勒指出,行銷2.0的時代以顧客為導向,企業對顧客溝通的價值主張不僅要有功能面,更要有情感面。所謂情感行銷、體驗式行銷等都奠基於了解顧客的焦慮與渴望、以及夢想。當能讀懂對方的心,建立起同理心,自然而然就會選擇對方理解、安心的溝通方式。可以這麼說,舉凡任何事都需要溝通,每一個人在被別人溝通之際,也同時與別人溝通。

  然而,在社會、在企業組織裡,經常有一類人自以為善於溝通,說起話來專業術語滿天飛,從頭到尾都在自說自話,甚至還表現出知識份子的傲慢,認為他人聽不懂是層次問題,肯定是「有溝沒有通」。

  事實上,我們深入剖析「溝通」這個能力的要項,第一是對傳達的「事」,要系統地全盤了解與掌握,才會條理分明,分析這件事的哪些是主體架構,一定重點強調;哪些則是補強敘述;那些則可作為故事便於傳播,讓接收者能輕鬆的理解。

  當建立系統分析的能力後,第二是要考量溝通的對象的年齡、教育程度、社會經歷等,再用對方容易了解,認同的語言,經常接觸的訊息工具來表達,甚至是模擬對方可能提出的質疑,然後反覆練習如何說明,對方才能聽的進去,進而能認同自己的想法。畢竟需要溝通的時機,往往是因彼此的立場互異,甚至是對立的情況。

  反之,只想把「事」說清楚,容易讓對方覺得溝通是單向的,一意孤行的。見諸現在社會諸多的紛爭,莫不是欠缺這環節的考量,而陷入各說各話的困境,完全達不到溝通的目的。
以顧客導向溝通、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溝通,背後關鍵都是能不能設身處地地了解顧客需求、渴望,然後自問為什麼做這麼多,但對方卻不能接受,進而去探索背後真正深層的原因。

  隨著經濟、產業發展演進,民智已開,我經常說,政府角色也應從褓姆轉變為協助者的角色,藉由公共政策的形成來呈現,再藉政府預算資源配置的表現而落實,以提供各種輔助措施,使民眾獲得更好的生活發展。今日政府部門一如企業組織,所承擔的使命與面對的挑戰更勝以往,更要變為引導者的角色,共同為達到幸福國度的境界做各種努力。

  尤其是在講求體驗的知識經濟時代,公部門堪稱是最大的服務業,政策說明更應藉由各種專線電話、馬上辦中心、社群媒體、即時通訊等各種溝通管道,傾聽民意並時時回應,而回應也無需拘泥形式,夜市開講、公園開說明會都可行,重點在解惑,消除疑慮。

  有關服貿政策,還是需要公部門向民眾溝通再溝通才能化解爭議。套句電影「嘉農」(KANO)的名言:「不要想著贏,要想著不能輸。」

  (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經理口述,黃麗秋整理,專欄每週一發表)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