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業診斷過程中,有許多技術與方法可供選擇,在什麼情況下,使用什麼技法,必需針對不同情境進行深入分析,茲將常用的企業診斷方法列舉如圖1。在分析與診斷階段,企業診斷師常用的診斷方法可概分成經驗法、標竿比較法、專門知識法等。

  企業診斷師以長年在企業界從事經營管理工作所累積的診斷經驗為基礎的經驗法,搭配以產業龍頭廠商各項經營管理的關鍵績效指標(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為基礎的標竿比較法,這兩種方法的交互應用可適用於經營管理功能所有領域的診斷。

  在診斷工具方面,企業診斷師如果能在診斷作業時使用企業診斷項目表,除了能提升診斷效率外,更能避免診斷遺漏現象。

  在同一階段,有關企業經營基礎中經營策略的診斷,可以應用專門知識法,在診斷工具上,使用大家所熟悉的“SWOT分析”、“BCG矩陣分析”以及“價值鏈分析”等等方法;企業經營環境的診斷也可應用專門知識法,而診斷工具則可使用M.E.Porter的“五力分析”架構。

  在企業診斷程序後期,針對企業問題點提出解決的方案所進行的方案評估分析,一般使用傳統數量分析法,傳統數量分析法又分成財務分析法、邊際分析法及統計分析法等。

  例如,在經營管理功能對採購管理問題,所提出的對策與方案進行評估分析時,可使用傳統數量分析法中,統計分析法之固定批量法(Fixed Order Quantity)、經濟批量法(Economic Order Quantity)等方法。

  有關經營管理功能對資材管理問題,所提出的方案進行評估分析時,則可使用傳統數量分析法中,統計分析法之80/20法則-ABC分類等方法。有關經營管理功能對行銷管理問題,所提出的對策與方案進行評估分析時,可使用傳統數量分析法中,邊際分析法之損益平衡點分析法。

  有關經營管理功能對財務管理問題,所提出的對策與方案進行評估分析時,則可使用傳統數量分析法中,財務分析法之百分率分析法及標準差異分析法。

  最後,有關經營管理功能對資訊管理問題,所提出的對策與方案進行評估分析時,可使用管理情報系統分析法進行系統分析。

  除了傳統數量分析法外,學者陳萬琪還提出近代數量分析法,包括決策樹法、線性規劃法、敏感性分析法、網路分析法、等候理論法、賽局理論法、模擬分析法等等,受限於篇幅之故,不擬贅述。表1列出了企業管理機能與常用診斷方法之應用情況。

表1 企業管理機能與診斷方法應用一覽表

專門知識法

  • 診斷階段:分析與診斷
  • 適用範圍:經營基礎中經營策略與經營環境的診斷
  • 診斷工具:經營策略-“SWOT分析”、“BCG矩陣分析”、“價值鏈分析” 經營環境- M.E. Porter之“五力分析”

  專門知識法,顧名思義,是企業診斷師依據世界知名學者的專門知識,以及其所提出的一般性架構(framework),作為診斷工具的方法,下面將這些診斷工具逐一進行說明。

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分析企業內在的優勢和劣勢,以及外在的機會和威脅,以便評價企業在產業中的競爭能力。從企業所處的內外環境,檢視企業現況,並據以擬定企業的策略方向與定位。

  在企業生命週期不同階段所進行的策略規劃,或企業考慮追求特別行動的風險,例如企業實施多元化戰略,進入一個不太熟悉的行業時,都可運用SWOT這種分析工具,SWOT分析也常被引為企業經營策略診斷時的工具。

  • 臺灣有線電視系統產業SWOT分析案例 [註1]
  • 優勢(Strength)
  1. 整合力量成形

臺灣有線電視系統業者目前對節目供應商的議價能力雖然稍低,但系統業者間的整合力量已逐漸成形,已有部分業者聯合區域的力量共同購片、處理廣告業務、人才訓練、製作地區新聞。

雖然成果尚不豐碩,但已營造出一個漸進發展的模式,藉由同業整合的力量,系統業者可參予製作節目或大量購買片源,如此可孕育出本身的獨立製作能力,減少對頻道供應商的依賴,提高與頻道供應商的議價能力。

  1. 市場秩序成形

企業必須找到一個有利的位置掌握關鍵資源,方可提高本身的競爭能力。目前除了幾個地區的競爭較激烈,大部分地區的市場位置及同業默契已培養出來,市場秩序的穩定將有助於業者的穩定及發展。

  1. 進入障礙高,但未來發展潛力雄厚

對於目前已全力投資於有線電視的系統業者而言,目前昂貴高額的投資可說是以金錢換取時間的競賽,相對的也使該產業的進入障礙提高,而這些投資極具發展潛力。

例如臺北市某系統業者已在經營地區完成完全的光纖化,將來可發展定址傳送系統、互動電視、視訊服務等寬頻傳輸的功能,因此目前的投資可說是未來成功的保障。

  1. 小眾化媒體的特色

因為臺灣的廣告市場已被四家無線電視臺及全臺灣播放的頻道所瓜分,因此區域性的廣告代理是系統業者的主要利基點。

可與全國性的媒體互補,同時藉由地方人際關係來拓展業務。區域性媒體的傳播對系統業者而言,負擔輕、成本輕、器材及人員的配合上也較容易,在加上未來有線電視專業性頻道一一出現,市場區隔清楚,系統業者在尋找廣告客戶時較為容易,同時說服力也高。

  1. 社區化的雙向溝通媒體

有線電視社區化是系統業者未來發展的另一個特色。藉由線纜或光纖可以和社區民眾進行雙向溝通,未來甚至可配合科技的發展,做到電波傳訊媒介所無乏達到的通訊範圍,如虛擬購物、虛擬教學、有線音樂、保全系統,以及配合地方區域資訊基礎建設,達到雙向溝通的理想境界。

雖然目前系統業者還是在培養實力的階段,但若不因應這樣的發展,將來可能輸在重要的起跑點。

  • 弱勢(Weakness)
  1. 同業間的對抗強度太高

目前一個訂戶幾乎不可能同時向兩家業者訂購節目,因此同一地區的業者間的競爭近乎零和遊戲,部分地區的系統業者之間的整合及默契仍嫌不夠,一區家系統若欲瓜分有線電視這塊大餅,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勢必引起市場秩序的紊亂,各種殺價、贈品的促銷活動出現而擾亂市場,屆時可能必須再度進行整合。

  1. 與頻道商之爭

自臺灣有限電視合法化以來,因部分頻道商的價格紊亂(例如有些頻道商在人口數少的地區卻收取極高的價格),及頻道代理商的聯賣手段,使得系統業者與頻道商之間的合作經驗不甚愉快。未來的變數是系統業者本身發展提供片源的實力,而頻道商則可利用直播衛星傳送節目,代替系統業者的播送功能。

  1. 系統特色不易形成

節目決定了系統的品質,目前各系統提供的節目大同小異,特色不清節目本身的品質不良,均會使收視用戶無法對該系統產生認同,因而降低收視用戶的忠誠度。

  1. 收視客戶的習慣不易調查

目前系統業者對本身所屬地區收視戶的收視習慣仍然所知有限,只能用一些輔助的資料,如人口特性,加以評估,將來可發展“個人收視記錄器”(People Meter)或收視率調查來輔助對觀眾收視行為的瞭解,因詳盡的分析有助於頻道的選購及廣告的業務。

  1. 節目購買的決策不易理性化

過去無線電視臺的經營採用的是直覺及經驗的思考模式,目前有線電視的經理人多由過去臺灣的三家電視臺挖角,而上游頻道商的價格紊亂及聯賣等複雜的競爭手法,在加上下游客戶收視行為調查不易,使目前節目的購買決策仍沿用直覺及經驗為多。未來理性化的節目購買決策應充分考慮各相關資料、規劃、設計或創意。

  1. 法令限制

有線電視法規中的行政干預的力量隨處可見,雖然行政管理部門尊重市場機能,但法令的諸多規定本身已制約了系統業者某些可能的發展,因此法令的因素也是業者該考慮的重點。

  • 機會(Opportunity)
  1. 整合

不同地區的系統業者之間若能彼此團結整合,將可增強市場競爭力量,對抗頻道供應商的議價力及潛在進入者的威脅。

  1. 客戶服務

目前系統業者的客戶服務組的服務只能起到類似總機接線員的作用,若能建立客戶服務代表制度(Customer Service Representation,CSR),以標準時間作業法則來做好客戶服務,進行產品解答、抱怨申訴、市場調查、公共關係的工作,將有助於提升系統業者的形象及認同及進行未來的社區化服務。

  1. 教育訂戶“使用者付費”的觀念

未來有線電視不是將一大堆節目全擺在觀眾眼前了事,而是必須喚醒消費者的消費意識,認定有線電視是一種商品,而非無線電視臺的化身,如此系統業者才可不必負擔目前“全頻道”節目的成本壓力,並做好企業形象,產生清楚定位及區隔,才是使遊戲規則更趨公平、正本清源的方法。

  • 威脅(Threat)
  1. 科技的更新速度快

科技的使用決定了系統的競爭力,但科技的使用不但決定了人員的訓練、購買的成本,購買的時機也是重要的考慮因素。在業者決定投下大量的成本購買機器時,應善加評估,因為可能再過半年,更新的機種就要上市,現在購買的機器可能即因缺乏最新的性能,而失去一些競爭力。

  1. 直播衛星

若接收衛星電視政策開放、有線電視普及率高,則衛星與有線電視系統的競爭勢在必然。臺灣的媒介環境,隨著電信系統開放地面發射站及衛星電視法的設立,“開放天空”是必然的趨勢。

屆時天空中的衛星有承載數十個頻道節目的實力,而收視者僅需裝設18公分左右的接收器就可接收,可突破系統業者的播送系統,對系統業者是未來可能的威脅。

  • “網際網路電話”產業SWOT分析 [註1]
  • 優勢(Strength)
  1. 成本降低

從使用者觀點來說,使用網際網路電話可以直接節省龐大的長途電話通話費,一般來說,只需要負擔少許的轉接費用即可。對企業用戶而言,如果本來就已架設企業專屬網路(Virtual Private Network),就可以直接達到虛擬電話分機的效果;對準備進入網際網路的電信業者而言,最大的優勢在於本身即擁有足夠的電話,不需要支付租用線路的費用,因此更能以低廉的價格吸引消費者。

  1. 網路技術人才多

網路技術的發展本來大部份源自於電信體系,再加上百年來經營者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莫不投注大量成本於技術研發,近年來大為風行的ATM技術也出自電信事業,特別是各大電信機構具有的研發力量常常淩駕於學術單位之上,在網際網路電話的後續發展上,無疑擁有極為堅強的後盾。

  1. 可借差異化的服務

傳統的電話線路使用交換機技術,線路的使用以一人為單位,而另一項特點則是服務品質全部一致,也就是說無論在任何地方使用電話,收聽品質都不會受到影響,因此,收費水準只和距離有關;而網際網路電話由於頻寬共用,又能以特殊技術強制切割頻寬,在收聽品質上就可以提供多樣化的服務,以不同的服務品質收取不同的價格,賺取消費利潤。

  • 劣勢(Weakness)
  1. 品質問題

互聯網近期的發展,在頻寬資源上已經出現不足的現象,網際網路電話本質上所出現的延遲問題將會更加嚴重,此外,在網路擁塞時封包遺失的問題,對網際網路電話這種需要即時有效傳輸性質的服務來說更是一大弊病。一旦網際網路電話成為風潮,大量的多媒體資料彙入網路,而網路又沒有適時的擴充的話,勢必會使整個網路攤瘓,屆時,不但網際網路電話自身無法發展,甚至會影響到整個網際網路事業。

  1. 維護成本

當企業以積極的眼光來對待網際網路電話經營,就必須在網際網路投入相當大的人力、財力進行維護。儘管電信業投入網際網路相關事業在線路成本上有相對優勢,但傳統的電話網絡並不能在網際網路電話比例上升後減少維護成本。

由於目前兩者間線路互通技術仍未成熟,意味著在傳統電話部分必須保持現有用戶滿意度,從另一方面來說,企業已投入在傳統電話網絡的成本非常龐大,驟然的放棄,必然有相當大損失,所以,就算網際網路電話有足夠高的消費潛力,電話公司也只會將其成長穩定在一個適當的程度。

  • 機會(Opportunity)
  1. 網際網路使用人口增加

近年來,全球網際網路的使用者每年都以指數速率成長,而聲音、影像等多媒體資料的傳輸比例也逐年增高,在這樣龐大的使用者基礎之下,所隱含的網際網路電話消費市場是相當可觀的。和其他資訊軟體一樣,網路技術應用範圍越來越廣,一旦有更多人使用網際網路電話,就越容易使這項科技快速發展,形成正面的良性迴圈。

  1. 網路技術漸趨成熟

近年來,網路科技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自從美國國防部將網際網路技術釋出給學術界免費使用,由學術界的力量將網際網路技術普及到一般普羅大眾都可以接受,網路的商業化一經開放,各式各樣的網路應用如爆炸般的發展。雖然網際網路電話也由曾有過通話斷斷續續或時有雜音等不良品質現象,到今天已進展到與傳統電話的音質比美,以此趨勢發展下去,傳統電話與網際網路電話的使用水準已幾乎拉平。

  1. 使用者的差異化需求增加

在使用者意識抬頭的今天,產品單一售價、單一品質已欠缺足夠彈性。在市場的激烈競爭之下,搶到剩餘的消費者,對公司的獲利可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使用者對電話的需求很可能並不是固定的,如果電話公司不能滿足消費者這樣的需求的話,有可能就會被新興的具有彈性的網際網路電話業者侵蝕市場,在我彼之間一消一長之下,對公司的傷害就很大了。

  • 威脅(Threat)
  1. 進入障礙降低

長途電信事業的興起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從各國的例子來看,多半都是經由獨佔或是政府扶植開始,然後才進入自由競爭,尤其在線路的投資上,所投入的資本往往極為巨大,進入障礙也就非常的高了。

不過,一旦網際網路電話興起,低廉的成本很快就會吸引許多業者投入,儘管市場優勝劣敗的法則依然存在,但傳統電話業者壓倒性的優勢也會有所改變。

  1. 頻寬的增加速度太慢

不管在何種產業,品質絕對是攸關成敗的要點。儘管網際網路電話技術不斷進步,但網路頻寬不足仍然會扼殺其相對的品質。以臺灣的例子而言,網路頻寬在近兩三年雖然有數十倍的增長,但傳輸的資料量卻由於大量的多媒體資料流通而增長更快。

在市場效率較高的美國,情況或許較好,但頻寬的成長必須奠基於利潤的回收。如果頻寬成長過慢,必然會拖累了網際網路電話的發展。

  1. 各國法律限制的不同

網際網路電話基本上是以全球的觀點來經營,但這也就成為另一種障礙。世界各國的網際網路商業的發展各有不同的進程,在法規的制訂上也有不同的標準。在相應的法規尚未完整的國家中投資該項業務,不但可能虛擲,還可能影響在其他方面的投資。但是,過遲介入,也有可能失去市場先機,其間取捨十分不易。

  • 當優勢遇上機會

在網路技術日益進步之下,提供網際網路電話的成本也會相對降低,同時使用者也對差異化的服務有相當的期昐。我們可以預期的是,在網際網路電話上所謂正面的網路外部性將會出現,網際網路公司對技術的投入與發展會吸引更多滿意的使用者,而這所造成的利潤又會驅使業者改進技術以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擴大市場佔有率。

  • 當劣勢遇上威脅

有個問題蠻值得憂慮的,即頻寬的成長是否真的能夠適時跟上市場的需求。這一點,可能必須取決於利潤的增長性。業者之所以願意下更多的投資,必然是認定未來有利可圖,即使有短期的虧損風險也不在乎。假若用戶增長速度不夠快,對頻寬的投資就成了冒險,而現有的消費者一旦感受到品質下降而又不被重視,自然會退出市場。因此,電話公司若站在長遠的立場,就應該以積極的態度搶佔市場佔有率,以圖降低成本及後續發展。

  • 當劣勢遇上機會

技術的成長和品質的改善是一體兩面的問題,只要技術進步夠快,品質問題自然迎刃而解,反之則可能使品質下降的更快,這和網路外部性也是息息相關的。技術、使用人數、品質形成了一個鏈結,三者共同的提升是解決這個問題的必要條件,而其起點就是使用人口的速度增加。

BCG 矩陣分析》

  • BCG 矩陣分析概念

BCG 矩陣是由波士頓顧問團所提出的成長佔有率矩陣,其原創者為B.Heldey。BCG矩陣是以市場成長率與相對市場佔有率為兩軸,畫出一個四方格矩陣圖(如圖2)所示,根據事業的淨現金流量狀況,劃分為四種類型,包括金牛事業、明星事業、問題事業及落水狗事業。

此矩陣有助於企業根據現金流量平衡的原則,來規劃各項事業的發展與組合,因此常被引用為企業經營策略診斷時的工具之一。


圖2 BCG矩陣
資料來源:伍忠賢《策略管理》,2002年,臺北市三民書局

我們可以進一步詮釋BCG矩陣的策略意涵。當企業處於金牛事業階段,因產業前景有限,而企業現金充裕,因此宜往問題事業階段發展;而對落水狗事業的發展宜採用逐漸退出策略,以延續企業的壽命,避免淪落入連狗都不如的衰退階段。反之,如果處於問題事業或明星事業階段,為了充實所需資金,宜併購金牛事業階段的事業單位。

BCG矩陣的應用,可以結合產品與事業的擴張或退縮策略交互為用。例如,在企業生產的產品中,有賺錢的產品,現在雖為赤字,但期待將來能成為企業的支柱。企業通過分析這些產品所處位置,才能把握理想的產品結構,這是提升經營效能的技法。

  • 網際網路電話產業BCG矩陣分析案例 [註1]

網際網路電話產業如運用BCG 矩陣來分析時,我們可以發現,其目前所處的位置為問題事業,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網際網路的發展也是近幾年的事,是尚處於初始期的產業,市場佔有率不高。

由於網際網路電話產業的業者目前必須繼續投資,增加設備,改善通話的品質,以期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加入,增加市場佔有率,便可以朝向“明星事業”的象限移動。當市場佔有率提高,便可以達到經濟規模,其價格也較有競爭力。

但是,在使用者增加的同時,我們可以預期網路擁塞的情況會變得更為嚴重,通話的品質也會逐漸下降,這個時候網際網路電話業者必須持續增加網路設備的投資,改善通話品質,才能留住這些客戶,否則原有的客戶會因為無法忍受網路塞車而逐漸流失。

另一方面,如果市場佔有率的提升無法達到經濟規模,就會使得網際網路業者的投資效益大減,如此網際網路電話業者無力再增加投資的結果,將無法吸引新的使用者進入,市場成長也會萎縮,而導致走向落水狗事業象限。

綜合來說,我們認為網際網路電話現在雖然是位於問題事業,但未來應該會成為明星事業的產業,只要業者注意到網路設備的擴建、通話品質的維持和提升,應該是一個極具成長潛力的產業。

價值鏈分析》

  • 價值鏈分析的概念

價值鏈(value chain)根據學者許士軍等人的詮釋,係美國哈佛大學教授M.E.Porter在分析企業創造價值的活動時,發現成鏈狀結構而得名。他認為,分析企業競爭優勢的來源,需有一套能概括全部產業的系統性方法,用以檢視企業內所有價值活動及其間的關係。

其概念為:產品從最初的投入到最後的產出基本上是一連串增加附加價值的活動,最後的市價與成本的差距就是利潤。

價值鏈由九項必備的一般性價值活動所組成,主要的價值活動包括產品實體的進料後勤、生產作業、出貨後勤、行銷及售後服務。支持主要價值活動的輔助活動,有企業的基礎設施、人力資源、技術發展及採購等等。

“價值鏈分析”因其具備企業核心價值與競爭策略分析的一般性能力,因此也常被引為企業經營策略診斷時必備的工具。

  • 產業分析問項

使用價值鏈對產業進行分析,大致上可以有下述多元問項 [註2]:

  • 這個產業的價值鏈為何?
  • 這個產業附加價值何在?
  • 這個產業的業務範疇是什麼?
  • 這個產業服務什麼樣的市場?
  • 這個產業提供什麼產品或服務?
  • 企業分析問項

我們可以將產業分析縮小成企業本身的分析,而有不同的問項 [註2]:

  • 誰是我們的顧客群?誰曾選擇不向我們購買?
  • 這兩個群體有那些不同?
  • 誰是我們的競爭者?
  • 那些公司不和我們競爭?什麼情況會使一個公司成為競爭者,而對另一個公司則不會?
  • 我們公司如何與競爭者作比較?競爭者的成本結構為何?
  • 什麼是我們的生產要素?
  • 在我們這個行業中競爭的基礎是什麼?
  • 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我們要如何應用這些成功的關鍵因素?

有關價值鏈分析的方法,以下就有線電視產業的例子加以說明:

  • “有線電視”產業價值鏈分析案例 [註1]
  • 進料後勤

在有線電視產業中,最重要的投入是硬體(包括播放設備、線路等)和軟體(包括節目等)兩方面。所以“進料後勤”部分主要是要向外尋找合適的硬體、軟體供應廠商。

  1. 硬體方面:以前包括放大器、纜線等都需仰賴國外進口,但是近年來國內已經有越來越多廠商投入生產行列,因此來源並不會缺乏,成本也相對較低。
  1. 軟體方面:節目來源其實一直很充沛,許多系統業者自己也製作節目。整體而言各節目品質參差不齊。
  • 生產作業

生產作業也包括軟、硬體兩方面。

  1. 硬體方面:指鋪設線路、建構設備來支援節目的播放、傳播。
  1. 軟體方面:需管理五花八門的節目,並安排節目的播放,讓收視戶能順利收看節目。

因為有線電視業者提供的頻道都相當多,所以在生產作業中,頻道的規劃相當重要。雖然電視節目包羅萬象,但是一般民眾往往只對某些類型節目有興趣,如果能把節目規劃好,就能培養客戶的忠誠度,提高系統的收益。頻道的規劃可行方法有調查觀眾收視習慣、配合地方風俗等等。

  • 出貨後勤

輸出作業主要是將節目傳送到客戶的家中,並確保節目和傳輸線路的品質。在以前,有線電視畫面品質普遍不佳,甚至不同系統業者間為了爭奪客戶而常有剪斷競爭者的有線電視傳輸線的情形,這些都會影響到客戶的收看意願。如果能使用較佳的線路及播放設備,定期保養、維護,確保線路暢通和節目品質,並能對顧客問題作出快速反應,也是增加顧客忠誠度,增進競爭優勢的策略之一。

  • 營銷

由於各系統間的節目通常相差不大,所以定價、促銷變的很重要。常見的方法有抽獎、免裝機費等方式。另一策略則是要增加系統本身的知名度,通過刊登廣告、發行節目刊物等形式來實現。營銷的最終目的是要提高市場佔有率,以增加利潤。

我們可以看到,網際網路越來越風行,在網路上發佈節目表或最新訊息,也是一個營銷的手法,較可行的方式是和網路廠商簽約,由網路廠商建置與維護網站,避免因為自己人才、經驗不足而無法得到該有的效益。

  • 售後服務

對於同類型同水準的產品而言,服務便成了價格外的決勝關鍵。在服務方面,如果能做到頻道規劃完善,節目訊息提供即時,節目、畫質維持高品質,對客戶的裝機要求迅速處理,顧客就能感受到系統業者的用心,就不會輕易更換系統。

  • 採購

採購包括硬體、軟體兩方面。有線電視所需資金相當龐大,如果能夠在採購方面降低成本,那麼對資金的運用將更為靈活。硬體方面,可以跟其他業者同盟共同購買,這樣,議價力將大大提升,可以有效降低成本。另一種獲得設備的方式是併購買其他系統,只是在談判方面,需多加注意如何估算線路、設備價值、收視戶數目這些重點問題。在軟體節目方面,成本占了整個營運成本的30%,因為各系統節目大同小異,所以可以聯合其他業者同盟向節目供應商購買,以降低價格,或與策略聯盟者合作或自行製作節目。

  • 技術發展

有線電視的技術發展最值得注意的是新服務的提供,包括有線電視上網、雙向互動電視、隨選視訊(Video On Demand)等都有可能成為有線電視的殺手級應用,所以時時注意新技術的發展現況,是有線電視業者必做的功課。

如果能跳出有線電視營利的範疇,可以認為,政府正在積極推動國家資訊基礎建設,而有線電視網路寬頻寬的特性和日趨普遍的趨勢值得政府有關部門詳加評估是否選擇有線電視網路為連接用戶端的線路,並協助有線電視業者從事這方面應用。

  • 人力資源

有線電視產業所需人才相當多,因為各個環節都牽涉到大量的人力。在硬體方面,包括線路的鋪設、設備的建構都需要大量擁有豐富經驗的工程師。在軟體方面,節目的規劃、製作也需要經歷豐富的人才。

在公司經營方面,經理人不但需要擁有管理一個企業的常識與經驗,還得對傳播專業知識方面進行深入研究。由以上幾點可以得知,有線電視需要的人才不僅量多,質量更加重要。

所以,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是在有線電視產業中存活的重要關鍵,這也是規範較大的有線電視企業的競爭優勢之一。

短期而言,業者可以求助於顧問公司,以解決人力資源不足的窘境,而長期來說,如果有線電視業者要企業能永續經營,必須主動挖掘、培育人才,提供員工進修的機會,注重員工的福利以留住人才,另外,還應該與教育界合作,以促進國內人才質量的提升,避免後繼人才的匱乏。

  • 一般管理

有線電視的一般管理跟一般企業並無不同,包括財務、會計、品質管理等方面,這些對有線電視的經營也相當重要。如果能夠配合資訊科技的運用,將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創造出競爭優勢。

五力分析》

  • 五力分析概念

“五力分析”是1980年美國哈佛大學教授M.E.Porter結合產業經濟學與企業管理學的概念,用以分析產業競爭力的模式。以產業內現有競爭者、潛在競爭者、替代產品、購買者及供應商等五種力量,評價企業本身的相對競爭優勢與強度。

五力分析也被眾多策略學者引為企業經營基礎診斷及產業經營環境分析時必備的工具。


圖3 五力分析圖

五力分析主要是以產業為單位,分析此一產業的競爭力,如圖3所示。此分析方法主要以五個不同的結構面來對各個產業加以細部研討,以議價能力的強弱為主要研究方向。如果議價能力愈強,則代表競爭能力愈高。

根據上述對“五力分析”的詮釋,針對競爭對手,可以有許多診斷的問項,例如:

  • 競爭對手產品線如何選擇?
  • 競爭對手產品線的範圍如何?
  • 競爭對手期望的產品定位如何?
  • 競爭對手如何獲得新產品?
  • 競爭對手的配銷通路如何選定?
  • 競爭對手產品定價的業界定位如何?

 

【註】

  • [1] 參考整理自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江炯聰教授指導之博士班專題。
  • [2] 參考整理自學者許士軍等人相關著作。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