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業發展方興未艾,白領階級與知識工作者是企業蓬勃發展的主角,他們的生產力與績效價值,決定企業的盈虧與興衰,更是企業創新價值的原動力。因此,這一群人的產出與價值衡量是企業競爭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非但由學術界帶頭投入此一績效評價模式之研究,產業界更多方引用實作。

  其中一種名為儀表控制板(Control Panels)的手法尤其受到大家矚目,此種衡量方式源自Kurstedt’s管理系統模式;如同其名,它試圖以清晰猶如飛機座艙之儀表控制板一般,對於企業組織之每一個角色、每一個工作者的績效,透明而即時地加以顯示。

  其後Skin & Morris兩位學者曾以「擴大系統及八大績效準則(The Extended System & Eight Performance Criteria)」,將企業價值活動五個品質檢核點及八個績效評價加以整合,茲圖示如下:

五個品質檢核點(Five Quality Checkpoints)
五個品質檢核點(Five Quality Checkpoints)

  進一步說明八大績效準則之定義:

  1. 效力(Effectiveness)

效力是一種產出端或結果端績效的衡量指標,它是對所謂「做對的事情」的目標界定,包括採取何種行動以達成這些目標的作為。「對」這個字眼隱含對事情的判斷、對事情不確定性與風險的詮釋,例如:對內部顧客或市場需求的回應。

在回答「我是否正在做對的事情」時,「對」所代表的有效性可以經由(1)篩除沒有人應該做的事(2)不是由你自身所進行,卻委由他人所應該做的事(3)計畫中現在或未來可達成之最好結果等三種方式加以檢測。

  1. 效率(Efficiency)

效率是一種對供應端或資源轉換端績效的衡量指標,它可以指出正被執行的事在單位時間產出更多數量,也關乎如何將投入資源與產出結果(可以是產品或服務)中間的轉換速率,然而要有縱使「把不對的事情做到100分的效率」也將徒勞無功的基本認知。

大多數傳統有關生產力的書籍,都對效率的研究提出許多見解,正當全球服務業快速興起之際,以價值鍊全流程的觀點而言,相對小的改善,對服務效率的提升卻格外顯得重要。

  1. 生產力(Productivity)

生產力最基本的概念係指組織投入與產出的比率關係,在「投入方面」意謂投入與消耗多少資源以產出商品或服務;「產出方面」則意謂生產出多少滿足顧客需求的商品或服務,並尋求中間比值得意涵。無疑的,生產力對組織營運績效有長足的影響。

  1. 創新力(Innovation)

創新力既反應(Reactive)組織當下對既有事務改變的能力;更重要的,它也預應(Proactive)組織未來隨勢創造需求的能力與彈性。創新力用於衡量組織知識工作者「觸動或影響其他績效準則之一連串價值活動」的能力,是現代化企業競爭優勢來源十分重要的衡量指標。

  1. 工作生活品質(QWL; Quality of WorkLife)

工作生活品質涵蓋多重因子,包括工作內容、薪資、利益、工作安全性、工作條件、工作夥伴、工作督導、組織文化、訓練與發展、自主管理、工作技能以及工作評價等等。此一因子或多或少關係著何種事情需要被做,以及為何必須做等問題的追求。

在美國方面相關研究,幾乎所有案例均顯示:員工工作滿意會導致企業生產力提升;反之,環境不適所造成的壓力與工作不滿意、員工精神及動機低迷,都將降低企業生產力。

  1. 利用率(Utilization)

利用率特別用以衡量原物料、機器設備、人力等企業資源被運用的效率,它可以將排程與時間轉換過程以簡單係數加以定義。倘若每天8小時之正常工作時間,足以生產10個產品;但你卻只有6個產出,則產能與人力利用率僅達75%而已。

  1. 品質力(Quality)

品質的衡量遍佈整個組織作業系統,其顯著的定義包括「對產品規格的一致性」、「滿足甚至取悅顧客的服務規範」。雖然品質力與效力的實質意義十分接近,但品質力可對被衡量者賦予更細膩的操作性定義。

在組織擴展系統品質管理的架構中,共有五個品質檢核點可供檢視與衡量:

  • Q1:用以對上游供應商之評估、選擇等管理品質之檢核
  • Q2:是對進料品質確保的檢核
  • Q3:是對在製品在製造、合成或組裝過程的檢核
  • Q4:是對完成品之終檢
  • Q5:是因應(Reactive)與預應(Proactive)並確保組織系統合乎顧客當下或未來需求的檢核
  1. 獲利率(Profitability)

獲利率係用來衡量企業營運是否成功之財務性指標,一個具有較高生產力的組織,也傾向於會有較高的獲利能力。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