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

  • 從農業中淺談淨零排放
    2022/07/22 瀏覽數:712
    • 陳安莃

    在氣候變遷的影響下,尤以近年顯見的天災頻繁發生,相關減碳議題再度被人們重視,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8月10日發表2021年科學報告指出在氣候變遷影響下,水災、火災等正在持續影響環境。

  • 台灣農業設施發展太陽光電的限制與挑戰
    • 王冠筑

    因應政府2050年淨零碳排目標,農糧署自109年至今盤點農業設施架設屋頂型光電板情況,期能掌握並加速農業綠能發展。本文歸納案場回饋,從農業設施本身特性、各利害關係人立場、申設流程與所需資源等面向,初步討論農電共生的發展限制與挑戰。

  • 再創地方創生風華-疫後文心蘭產業策略聯盟
    • 楊超惟

    台灣文心蘭外銷切花 2,400 萬支,佔日本進口市場的9成以上,但面臨東南亞農民的競爭,如何串聯國內文心蘭業者,組成外銷策略聯盟為國際化超前佈署,逐年開發穩定的海外第二市場,是目前文心蘭產業亟待突破的困境;建議透過推動文心蘭產業策略聯盟,組織強而有力的外銷國家隊,導入產官學研的智能化研發成果,為產業提升價值並降低產銷成本,為台灣文心蘭產業打出下一個全壘打。

  • 品牌經營之始-擺脫製造業思維
    • 陳鳳娟

    台灣是一個以製造業興起的國家,多年以來就一直是個製造業思維的國家,面對代工出口的外在環境困境,使得台灣製造業必須走向自有品牌的市場策略。「品牌」一定要從市場的角度來看看自身,必需先從了解消費者或使用者開始。品牌是在消費者心中對產品或服務所長期累積的一種印象,是需要時間來驗證成敗,無法一蹴可成,立竿見影。

  • 農產廢品升級再造
    2022/05/20 瀏覽數:659
    • 莊雪妮

    農業在生產過程中會產出多種廢棄物,在農業循環經濟裡面,將「廢棄物」視為「資源」,並設法達到零廢棄,將循環觀念落實到生產模式中,將廢棄物變成有用的資材更是全球努力的大方向。

  • 以服務設計活化文化資產
    2022/04/29 瀏覽數:209
    • 邱婕欣

    在旅行樣態朝向深度體驗的趨勢之下,具深度的文化資產成為各國獨一無二的吸睛優勢,各國在觀光的面向,無不致力運用與形塑文化資產所能創造的觀光財。文化資產要怎麼運用、對消費者產生什麼價值、如何結合相關資源、服務藍圖如何展開、顧客的服務旅程如何設計、專業人力如何配置運用效益,這些才是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 探討如何以戰略性策略發展國際合作專案,創造國際競爭優勢-以新加坡「SIRI 智能工業指數」與我國「工業4.0 iBench生產力再造成熟度評量」之推廣為例
    • 朱芳婷

    迎向區域整合挑戰,我國需以更靈活、戰略性策略參與國際組織或國際合作發展計畫,增進台灣能見度。新加坡擅長打造品牌,本文將藉新加坡經濟發展局推出「SIRI 智能工業指數」與中國生產力中心自主發展「工業4.0 iBench生產力再造成熟度評量」推廣方式為例,探討如何發揮公私部門國際合作韌性,創造國際競爭力。

  • 農產品初級加工場行銷輔導實務
    • 黃筱筑

    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辦法發佈以來,陸續已有業者通過地方縣市政府審查取得登記證,惟如何協助初級加工業者在競爭市場上得以找到方式穩定行銷,方需輔導資源投入協助轉型。

  • 當經營模式遇上農業-以某茭白筍農場為例
    • 楊旻儒

    現代農業經營已由一級產業轉型到六級產業,農業從業人員也從只懂種植技術的純農民跨到必需了解經營管理的農企業,為了創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除了種出令人驚豔的產品外,通路多樣化,顧客關係管理、電子商務運用,數據管理等開始影響到農民獲利及維繫顧客的能力。去產業價值鏈、去中間化增加附加價價值的活動或是跨界整合的經營模式已經蓬勃發展,此概念在農民必須結合成產銷班、農企業或企業化經營才能迎合新世代的挑戰。因此農業經營創新模式(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的學習成為農業組織必須學習及掌握的重要工具。

  • 預防農損就靠科技小幫手-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
    • 劉惠芳

    農業試驗所和中央氣象局、國家防救災科技中心及農委會各區改良場共同開發了「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並結合手機APP功能,可即時預警災害訊息並通知農民,同時將農業氣象站即時觀測資料、專區氣象預報、二十四節氣、作物生長特性及災害防制方法整合在平台中,讓農民在災前、災中、災後都能隨時掌握資訊,即時採取災害應變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