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

  • 農產品初級加工場行銷輔導實務

    農產品初級加工場管理辦法發佈以來,陸續已有業者通過地方縣市政府審查取得登記證,惟如何協助初級加工業者在競爭市場上得以找到方式穩定行銷,方需輔導資源投入協助轉型。

  • 當經營模式遇上農業-以某茭白筍農場為例

    現代農業經營已由一級產業轉型到六級產業,農業從業人員也從只懂種植技術的純農民跨到必需了解經營管理的農企業,為了創造農產品的附加價值,除了種出令人驚豔的產品外,通路多樣化,顧客關係管理、電子商務運用,數據管理等開始影響到農民獲利及維繫顧客的能力。去產業價值鏈、去中間化增加附加價價值的活動或是跨界整合的經營模式已經蓬勃發展,此概念在農民必須結合成產銷班、農企業或企業化經營才能迎合新世代的挑戰。因此農業經營創新模式(Business Model Innovation)的學習成為農業組織必須學習及掌握的重要工具。

  • 預防農損就靠科技小幫手-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

    農業試驗所和中央氣象局、國家防救災科技中心及農委會各區改良場共同開發了「農作物災害預警平台」,並結合手機APP功能,可即時預警災害訊息並通知農民,同時將農業氣象站即時觀測資料、專區氣象預報、二十四節氣、作物生長特性及災害防制方法整合在平台中,讓農民在災前、災中、災後都能隨時掌握資訊,即時採取災害應變措施。

  • 民間單位推動食農教育轉型與創新的建議方向

    針對民間單位推動食農教育與創新的建議方向分為規劃完整性、執行內容、建立在地網絡、推廣效益四大方向。規劃完整性以在地作物及農委會食農教育概念架構規劃內涵;執行內容以高中職以下學校、大專校院、農會、社區及農企業為對象分別闡述;建立在地網絡則分為在地資源及專業資源的單位合作;推廣效益則為推廣策略、宣傳管道、教材教具等內容進行建議。

  • 農情調查效率提升及資料應用

    農情調查可有效掌握農作物種植面積及產量資訊,透過依地籍逐筆實地調查結合資通訊科技行動載具的應用,以更具效率之調查方式,回饋地真資料正確性,可大幅提升資料可應用性及準確度,充實農作物空間資料庫,管理者可立即確認各筆土地位置及利用情形,以利產銷預警及調節之參考,亦為政府調整農產品供需的參考依據。

  • 智慧科技導入養殖漁業
    2021/07/23 瀏覽數:487

    養殖漁業多半供應國內市場,是地產地銷的重要海鮮來源,但從事漁業人口面臨老化,造成勞力逐漸萎靡,不利於技術、經驗傳承,所幸政府及專家們已積極投入研究,將環境監測感應、人工智慧遠端遙控、雲端平台及影像辨識等技術導入及整合,以利於協助養殖漁業減輕現場作業負擔、降低勞動力需求、提升產量,將漁產業引領至真正的友善環境與永續發展。

  • 災難與再生-COVID-19加速臺灣農業智慧發展

    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所導致的全球性疫情成為社會動盪的主因,然而疫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模式的「新常態(The New Normal)」型態,此項改變不僅改變了消費者的習慣,也間接地促進農業數據化,讓農民願意導入智慧化、自動化、省工省力的技術與機械,讓科技與農業不再矛盾,進而提高我們能預防未來有可能發生的災難能力,間接加速了農業智慧轉型的腳步,成為農業進步的推手。

  • 我國農業綠電發展現況與問題分析

    我國近年來致力推動能源轉型政策,推動情況以太陽光電及風力發電的成長幅度較高,但受限於台灣地狹人稠,因此現行目標與執行管考進度均以太陽光電為主。

  • 因應環境浪潮下的國產羊業者的轉變

    美豬議題延燒導致國產及食安討論度提升,消費者對於食品來源的重視度亦增高,許多國產羊業者因應時局推出自有品牌打開商機,但光建立品牌是不夠的,如何進行產業結構調整與通路創新以為因應,並順勢新媒體的浪潮建構各管道產品體驗,強化品牌基礎以發展轉型變革是各業者需面臨的課題,借鏡各國產羊業者如何因應環境積極開拓布局新市場,透過轉變得以支持產業未來發展。

  • 農業體驗V.S.伴手特色商品開發

    農委會為促進農產品升級與延伸價值鏈,鼓勵運用當地特色及特產結合區域農遊意象,開發成為優質的農遊元素商品,以提升農村附加價值及商機。希望透過輔導機制、課程或產業交流,協助有意願開發之農業相關單位具基本開發商品相關知識及輔導資源等相關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