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M自主保養推動要務

- 撰文者:
- 2013/02/01 瀏覽數:16230
前言
早在數十年前,許多製造業導入並推動TPM(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 全員生產保全)來不斷追求生產效率的提升,藉由公司領導到第一線員工全員參與的小組改善活動,致力於工廠設備各項損失的最小化和效率水平的最大化,達到設備完善的極致。
隨著推動的時程演進,TPM更進一步轉型為全面生產力管理(Total Productivity Management),透過擴大的TPM活動建立效率化運作體系,及零災害、零不良、零故障的工作職場,以發揮設備最有效的使用目標,達到生產力提昇,成本下降,強化產品在市場之競爭力!然而,以筆者過往推動和輔導的實戰經驗,TPM的成功,自主保養的推動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更是展現TPM成效的最佳利器!
何謂自主保養
隨著科技的發展,生產製造的設備越加高度精密化、複雜化,也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保養維護功能逐漸被獨立出來,製造部門只專心從事生產,保養則淪為維修部門理所當然的工作,造成現場人員往往有「我是從事生產的人,而修理是你家的事」的想法,因而成為設備效率化的最大阻礙,推行TPM為改善此種企業體質,就有必要導入自主管理的觀念,從自主保養來徹底扭轉員工迷思和建立正確想法。
所謂的自主保養 ,就是指每一個現場人員,以「自己的設備,由自己保養」為目的,致力於進行自己設備之日常檢查、潤滑給油、簡易零件更換、修理、異常的提早發現、精度的檢查…等,其目的主要就是要訓練操作人員除製造產品的能力外,透過自主保養階段活動的推行,進一步具備以下四個方面的能力:
- 發現異常的能力
我們常常是在設備已經發生了故障或產生不良時才發現異常,但真正”發現異常的能力”是在當似乎要及快要發生故障或產生不良時,能對這些故障或不良原因之類的異常一目了然,只有這樣,才能具備真正的“發現異常能力”。
- 正確迅速處理異常的能力(復原能力)
針對已發現的異常現象,要有能力使之恢復至原來的應有狀態,發揮設備本來的功能,並依據異常的程度來決定是否向上級和維修部門報告,進行後續處理。
- 條件設定能力
發現異常的能力經常取決於每個人的熟悉程度和經驗,由於程度和經驗的不同,就可能影響到對異常的發現;所以要判斷設備是否正常,人員就須具備基準定量設定的能力,透過目視就能協助異常的發現與判斷。
- 維持管理能力
等設備發生了故障再維修遠不及預防在先的好,為此就必須確實地遵守既定標準,所以每個人都要具備明確地遵守條件管理規則的能力。
由此得知,自主保養體制的形成,重點在於人員的技能培養,使其能發現不良品及故障發生的異常原因,並採取對策防患於未然,進而養成專精設備且具自主管理能力的操作員。
自主保養的展開
自主保養的推行和展開,主要是在現有編制下,經由全員的參與,分三個階段、以七大步驟(STEP)的方式確實地推動,在每個步驟徹底完成,且達到水平後,再向下一步驟推進,以確立完成每一步驟的決心與對於下一步驟挑戰的精神。然而自主保養的主要想法,則是經由設備的改變,進而改變人的行為想法,再由人員行為的改變,改變整個工作現場環境,達成現場體質的改善。
從自主保養的想法中,其實也透露出其目的和手段。在第一步驟至第三步驟的階段,透過以設備清掃點檢為中心的活動,徹底整備設備的基本條件,以建立劣化防止和成效維持的階段目的;在第四步驟至第五步驟的階段,實施設備點檢技能教育與總點檢,使其從防止劣化的活動,發展至測定劣化的活動,如此工作有了成果,可使人的想法改變,對不良、故障之發生都會視為現場恥辱,進而採取更積極的改善態度;第六步驟至第七步驟的階段,透過標準化的完成與管理技術的提升,達成建立自主管理體制的最終目的。
- 第一階段 初期清掃
此階段是以設備本體為中心,將灰塵、髒污做全面性的清除,實施給油、鎖緊,指摘出設備的微缺陷並將之復原;同時灌輸人員”清掃即點檢”的觀念,培養五感點檢及發現異常的能力,並經由親手接觸設備以養成對設備產生愛護的心。
- 第二階段 發生源和困難部位的對策
為了保持和提高初期清掃的成果,就要杜絕灰塵髒污的發生源、飛散的防止,及改善清掃、給油、鎖緊、點檢困難的部份,以期縮短點檢時間;同時學習改善設備的想法與進行方式(斷、減、離、易),透過現場人員自己動手做改善,來提高設備的可維護保養性。
- 第三階段 製作自主保養暫定基準
根據在前兩階段所獲得的成果和體會,製作短時間能確實維持設備保養基本三要素(清掃、給油、鎖緊)的行動基準(5W1H),加以明確化,並進行改善使之易於進行點檢和目視管理;此階段強調的觀念在於自己訂的基準自己確實遵守,強化對保養責任的意識。
- 第四階段 總點檢
要成為對於設備專精內行的操作人員,就必須學習各項設備的共同項目及零件的基礎,對於機械設備的要素(螺絲螺帽、潤滑、空壓、油壓、電氣、傳動)要接受基礎的技能教育,再以此基礎依點檢手冊,研習點檢技能並針對先前所完成的暫定基準不斷改善,製作自主點檢標準。
- 第五階段 自主點檢
針對設備本體及加工條件等管理項目,進行點檢,從四大觀點(零故障零不良、點檢效率、點檢負荷、目視管理)來重新檢討改善,確實落實自主保養的維持管理,做到現場的防呆和防誤。
- 第六階段 標準化
在此階段就須從現有以設備為中心的活動範圍,向外擴大到週邊的作業分析,考量整體人和設備效率的最大化,進行動作改善與標準化,同時考量省人化的水平,推動自主點檢及維持管理。
- 第七階段 徹底實施自主管理
此步驟主要匯總前六大步驟的所有活動,經由設備的改變,改變人的行為,進而改變現場,以此成果,讓現場人員充滿自信,並建立起「改善是永無止境」的想法和意識,不斷地進行PDCA循環改善,結合公司的方針、目標,來自訂出合適的小組活動目標,真正做到自主管理的徹底化!
結論
自主保養的推動,不管是以何種的形式進行,活動的重點須在於實踐(實務),千萬不可流於形式,主要的著眼點貴在讓人員親自去體會,主推者的思考點應放在如何以最經濟的方式(建議採取示範圈及示範設備的做法),讓參與人員提早感受到自主保養的成就感,加速整備設備的基本條件並提高人員的熟練度與專精程度。
最後,針對推動自主保養的成功因子,個人以過去實際的參與經驗總結以下十點,供有意推動或輔導自主保養的人員參考。
- 促使高階主管參與
- 充分了解自主保養各步驟之意義及目的
- 成立示範小組
- 建立高階診斷
- 善用活動看板
- TPM事務局即時指導及技術部門支援
- 運用外部組織的協助(顧問或第三者的眼光)
- 活動要生動活潑
- 編列技能教材培養內部師資
- 落實OPL
生產力再造卓越經營服務團
以總和生產力為核心理念,輔以精實生產手法,協助企業從自我診斷、規劃發展藍圖到實踐智慧生產,運用IOT、MES+等技術與系統,建構科技化智慧經營與生產管理體系,使生產營運最適化、價值最大化,提升企業競爭力。
製造業智慧生產規劃與建構
是否您企業的生產排程、良率監控與生產數據管理還大部分依賴人工?面對顧客的小量多樣化生產需求與各種緊急插單,是否讓您忙於應付?這些問題在智慧製造的情境中,都將得到更好的解答。未來智慧生產將不再是企業競爭優勢,而只是基本競爭條件,CPC將幫您從現狀走向未來。
猜你喜歡

目視管理的哲學是為促進「走動管理」的效果,在PDCA的管理循環中,目視管理扮演觸媒的角色,以促進「走動管理」的效果。
目視管理能發揮「資訊共有化、事態標準化、問題顯在化」的機能,進而讓相關者進行「事前管理(預知管理)」,以採取防患未然的措施,避免發生重大的損害。

設備的初期管理,乃指設備從設計、安裝、試運轉到初期流動管理等各階段活動,主要在於防範正常生產階段可能發生之故障問題。本文除闡明初期管理的主要目的外,更針對初期管理活動之展開,徹底且有效果地進行的主要展開步驟內容,依筆者過去經驗逐項精要式的進行介紹,期望對有志推行全面生產保全的企業主或主管,提供建構初期管理系統的寶貴參考,免去自行摸索的冤枉損失!

大數據在商業活動上有許多應用案例,但工廠現場的案例卻相對地少,也較少說明其應用的工具與方法,本文以「故障預防」與「預防保養」來分享大數據的活用。

5S是一切管理的基礎,將5S活動結合TPM全面設備保養的策略與計畫執行,可使企業5S活動能順利推展,同時導入TPM全面設備保養,並深根於工廠內及每一位員工心中及日常活動中。

現今多數企業在執行設備保養工作時,因無正確的設備保養觀念與管理及技術人員,多依靠設備工程師的經驗來進行管理,到設備故障後才開始進行修繕,故無法降低設備故障率,尤其於短暫停機上之損失更是無法統計與解決,設備人員所需的維護技能亦無法有系統的管理與傳承,因此造成了企業許多潛在的損失,而為了因應此種狀況,IoT設備管理監控、AoI技術與CPS應用的觀念隨著智慧製造的風行,成為了企業解決上述各項問題的萬靈丹,但真的有這麼容易嗎?是值得企業深思的。

製造業實行精實生產,企業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力,同時最大限度地減少浪費。IoT設備以及其他工業 4.0 技術是現代製造業最有價值的資料收集工具,借助合適的IoT設備,生產線可以收集大量各種數據,包括有關製造過程、工廠內貨物移動以及基本設備性能的資訊。當生產過程的數據易於取得和分析時,精實生產所能呈現的效果能夠達成最佳化。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