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市場與新式商場的比較與價值探討
- 撰文者:
- 2025/07/14 瀏覽數:1013
「民以食為天」揭示了飲食在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優質的蔬果魚肉不僅象徵著健康與美味,物美價廉的食材也能減輕家庭負擔。根據主計處統計2023年台灣家庭平均年度消費支出為 86萬元,其中食品與非酒精飲料支出達 12.3萬元,占家庭總支出約14%,因此需要方便取得柴米油鹽醬醋茶等生活必需品的場所,又要能保證價格的合理性,在生活成本日益提高的現代社會中,對於家庭來講是相當重要的議題。
從近年零售市場的表現來看,超級市場2024年全年營業額達2,598億元,較去年成長6.3%;零售式量販業營業額則達2,484億元,較去年成長4.5%,顯示現代通路仍持續擴張,傳統市場由於未全面開立發票,統計數據較難取得,但在台灣的民生消費裡依然扮演關鍵角色,尤其在生鮮食材的採購方面,受到消費者青睞。
隨著消費習慣的轉變,由超級市場與量販店所組成的零售模式,統稱新式商場,強調的是便利性與標準化,而傳統市場則以價格競爭力與人情味取勝,兩者各具優缺點,如何取長補短是值得探討的課題。
新式商場的便利性
新式商場已經成為許多人日常採購的首選,合計2024年總營業額已突破5,000億元,在綜合商品零售業中佔比達到32.96%,高達1/3營業額皆為新式商場產出,其寬敞明亮的環境、穩定的冷氣系統、完善的停車場地以及明確的品項分類,讓購物變得高效且舒適,而近年來行動支付在零售業的普及,由2017年的0.6%上升至2023年的11.2%,隨著支付方式的多元化,商場持續擴大導入行動支付的服務,讓消費者縮短結帳時間,提升整體購物體驗。
儘管新式商場帶來便利購物體驗,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其中一項重要的議題為「商品的過度包裝」,以一盒包裝好的水果為例,通常包裝會有保鮮膜,保麗龍盒與緩衝包材,這些包裝材料都是消費者買回家後需要處理的垃圾,對於環境造成嚴重影響。
數據顯示若將超市與量販通路合併計算,十類主要商品(水果、蔬菜、雞蛋、米、瓶裝水、瓶裝飲料、瓶裝牛奶、沐浴與洗髮用品、洗衣精及清潔劑)一年所消耗的塑膠包裝高達36億件,約為31,025公噸塑膠包材,足以塞滿約8,886輛垃圾車,造成環境沉重的負擔,消基會也指出雖然過度包裝的銷售策略能提升通路業績,但也可能使商品成本上升約5%至10%,最終仍由消費者買單!
傳統市場的特色
提到傳統市場,關鍵字就會出現新鮮食材和人情味,在這裡有著豐富的生鮮品項和加工熟食攤販可供選擇,許多攤商都累積數十年的經驗,能根據消費者的需求提供個人化建議,例如推薦適合的肉品部位,或是介紹最新鮮的時令蔬果,並且給予一些烹調建議,這種溫暖的交流是新式商場無法取代的,讓每一次的市場採買之行都充滿溫度。此外市場的部分攤商接受議價,讓消費者在預算範圍內獲得最划算的選擇,對於精打細算的消費者而言特別具有吸引力。
然而傳統市場也有著可以提升的發展空間,像是在環境方面常有的問題,包括了地板濕滑、排水不佳以及通風不良,特別是在夏季高溫或雨天時更為明顯,悶熱空氣與濕滑地板可能帶來安全隱患,增加跌倒意外風險,也可能有著食材變質風險,食品安全議題不容小覷。
另外照明不足也是一大問題,黯淡的燈光讓商品無法被清晰辨識,光線不足的通道讓市場顯得老舊雜亂,以上提出的環境缺失使的購物體驗大打折扣,令潛在消費者卻步,不願進入市場。儘管如此傳統市場仍有極大的發展潛力,若能透過現代化改造,將有助於提升傳統市場的競爭力,進一步促進永續發展。
優化提升策略
為提升傳統市場的競爭力,以下兩個策略值得推行:
- 環保永續性
根據綠色和平組織推估,透過減量、循環及自備容器等策略來減少蔬果的塑膠包裝,預計可減少約8,270公噸垃圾,相當於16,541場淨灘所清理的廢棄物,並帶來近57座大安森林公園的減碳效益,因此相對於新式商場大量使用塑膠包裝,傳統市場的生鮮蔬果多以裸賣方式販售,已節省過多的包裝浪費產生,如果更進一步鼓勵民眾自備購物袋,減少一次性塑膠的使用,將可更有效減少垃圾產生。
也可考慮提供循環容器租借服務,鼓勵攤商及消費者選擇可重複性使用容器,邀請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時支付押金,於下次歸還容器時取回押金,以上措施皆致力於減輕環境負擔,促進資源循環利用,使傳統市場成為環保購物的典範。
- 設施升級
市場環境的舒適度會直接影響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因此提升環境將是重要關鍵,首先可以強化排水系統來避免積水,增設通風設備來減少異味,增進整體市場環境整潔衛生。此外也可安裝節能LED燈具,耗電量低且低發熱性,減少市場內溫度上升,更重要的是有效降低市場內的絆倒風險,提供節能減碳又安全舒適的購物環境。
另外為推廣市場現代化轉型,導入行動支付系統勢在必行,在現金交易中,攤商若不慎收到偽鈔,將會造成直接的經濟損失,對小本經營的攤商而言影響更嚴重,此外找錢過程也會增加出錯機率,然而透過行動支付,不僅能確保交易安全,避免偽鈔問題,還能減少消費者攜帶現金的不便,同時存成電子發票還可自動兌獎,減少紙本發票的不方便,讓市場經營更加便利。
未來隨著消費習慣的轉變與科技的進步,購物環境將不斷發展,新式商場或許能提供高效便利的購物體驗,但傳統市場所承載的人情溫度與新鮮食材優勢仍無可取代。
透過傳統市場的現代化升級,並借鑒新式商場的便利性,兩者互補發展,成為現代消費者心目中不可或缺的購物場域,甚至成為國際旅客體驗在地文化的重要據點,真正將「民以食為天」的理念落實於生活之中。
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
本中心成立「在地創生服務團」從在地出發,透過人物境共好的思維,串接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服務,結合產官學研各界能量,尋找資源創新價值,打造出真正屬於地方性及能展現與傳承在地文化特色的產業。
猜你喜歡
傳統市場一直是貼近民眾生活的重要場所,也是庶民經濟的一環,更是許多家庭賴以維生的地方,在面臨消費習性改變,現代賣場競爭,未來該何去何從,一直是市場內攤商共同的疑惑,其實傳統市場在許多國家仍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只要願意,傳統市場仍然可以有很好的發展。
目前公有傳統市場正處於「轉型」的時刻,然而就外在環境而言,雖受超市、量販店、便利商店及流動攤販的威脅,但不可否認的傳統市場仍有其無法代替的地位性。就傳統市場而言,經過政府輔導、攤商努力改善創新之下,發揮了傳統市場的優勢條件,導入現代化的經營模式,為傳統市場注入新的發展生機。在這些所謂成功的示範傳統市場經營現代化推動過程中,當以結合區域內攤販之共同管理與經營理念,超越自我內部傳統管理模式,共同經營外部大環境,提昇區域競爭力為首要要務。
傳統市集獨特的場域與服務,有其特殊情感地位與意涵。雖然新興商業型態,不斷壓縮傳統市場的生存空間,卻無法完全取代傳統市場。政府對傳統市集的輔導,在於面對整體消費市場競爭汰弱留強的大勢下,應如何走向?
台灣傳統市場曾是台灣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其影響力逐漸減弱,面臨著衰退的危機,轉型重生,勢在必行。推動傳統市場數位化轉型也是重振的重要途徑,近年政府積極推動鼓勵市場攤販利用電子支付和網路銷售等現代技術,提高交易效率和顧客滿意度,並挹注相關的技術培訓和資金支持,使攤販能夠更好地適應數位時代的需求。
位於北歐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中心的東城室內市場(Östermalms Saluhall),不僅是購物場所,現在除了是來自世界各地遊客必訪的美食聖地,更是擁有百年人文底蘊及華麗建築風格的打卡觀光景點。台灣傳統市場可借鑒東城室內市場保留歷史特色與進行現代化改造並行的模式,營造獨特的消費體驗,在競爭激烈的現代零售環境中找到新的發展契機。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