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美食國際化之關鍵成功因素探討


  台灣受前一波全球金融海嘯與這一波歐債風波的影響,製造業受到嚴重衝擊,原屬內需型的服務業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軸,尤其是被各界認為台灣競爭強項的美食產業成為晚近的明星產業。

  台灣美食又拜近年來連鎖加盟業的蓬勃發展,國外觀光客來台掀起的台灣美食熱潮,以及產官學各界的推波助瀾,也搭上這波國際化的熱潮開啟了海外發展,但是這波國際化潮流中真正成功站穩腳步的業者仍然有限。因此,如何促使台灣美食國際化是最近頗為熱門的話題。

  筆者於民國98年擔任「台灣美食國際化人才培育計畫」主持人時曾提運用「產品定位(Positioning)」、「當地深化(Localization)」、「科學管理(Management)」、「科技運用(Technology)」、「語言能力(Language)」、「標竿典範(Benchmarking)」等六大關鍵成功因素(Key Success Factor, KSF)來推動台灣美食人才國際化,如今以此論點來思考如何促進台灣美食國際化仍有新意。

  而在推動台灣美食國際化實施策略與推動方案的思考上,結合「在地國際化」與「國際在地化」是非常重要的方向,並應符合未來國際化發展的需要,方能為台灣美食產業國際化打通任督兩脈,而前述之六大關鍵成功因素其內涵包含:

  1. 產品定位

台灣美食產品國際化須先確認產品定位,係以「頂級台灣美食配合廚師之餐廳型態輸出」,亦或「精緻台灣美食之速食化大量複製模式輸出」都必須確認,以訂定行銷策略,此外,透過創新管理手法及科技化應用技巧,在產品研發流程中,導入更多創意巧思,應用科技管理工具,設計出讓消費者獨愛及更加與眾不同之差異化商品。

  1. 當地深化

如何掌握當地飲食文化,瞭解當地之政經投資環境,清楚掌握當地食材取得及半成品代工廠商…等資源,積極培養當地授權或策略聯盟…等規劃及談判之能力,加速產業創新能量升級,充份運用科技技術與資訊應用能力,連結後勤資源系統,以強而有力之供應鏈管理,壯大當地餐飲市場,發展當地特色美食,以創造差異化市場區隔,並轉化為台灣美食紮根海外之能量累積。

  1. 科學管理

如何運用科學管理手法在輸出管理技術或美食料理技術…等,讓台灣美食管理及生產技術具備流程化、標準化、連鎖化之現代化營運能力,確保在國外當地營運競爭力與美食品質穩定力。

再結合創新服務概念運用科學管理手法,如:服務品質提升、顧客關係管理、供應鏈…等,創造差異化(Make Differnce)的產品、服務或運作(行銷)模式(Operation Mode),以打入國際市場。

  1. 科技運用

除了資訊科技之運用能力外,對定位為大量複製模式之美食產品,更應充分應用食品加工科技技術,研發可量產且可以確保美味與品質之加工或運送技術,利於台灣美食的原食材及半成品輸出至國外,強化台灣美食國際化之競爭力。

在科技運用上除了上述相關技術外,有關食品機械、自動化、資訊…等技術運用都是拓展美食國際化不可或缺之條件。

  1. 語言能力

本項係台灣美食國際化最基本之關鍵要素,也是台灣整體環境之劣勢,因為語言能力更需要時間與環境配合,進行長期的能力養成,這需要政府和各級學校持續努力。

至少建立關於美食相關專業之用詞用語及營業相關之中英文用詞對照標準用語(如:菜單、國際品牌授權、國際禮儀…)。

  1. 標竿典範

標竿典範的樹立能讓餐飲產業之企業及從業人員有學習的目標及努力的方向,藉由參考傑出同業的作法,提供更廣泛的觀摩研究,協助餐飲業者追求卓越超群,蘊養永續經營的能量。

相關作法如:鼓勵廚師參加國際廚藝賽事,經由「以賽養能、以賽養望」之方式,提昇國內廚師之廚藝職能,並賦予美食親善大使之責,達到國際美食交流,並發揚台灣美食文化,立足於國際餐飲市場。

  綜上所述,筆者建議未來政府有關單位之具體做法有二:

一、 提升國內辦理之美食展成為真正國際級的專業展

目前國內辦理之美食展只有每年暑期辦理接受觀光局補助的「台灣美食展」稍具國際等級,未來應該強化海外國際化業者來台參展邀約,以提升國際知名度與權威性,並塑造本地業者標竿典範學習之效;另應將展中之美食挑戰賽事提升為國際認證之賽事規格與規模,真正做到國際化。

二、 鼓勵業者偕同廚師積極參加國際等級美食展賽

除國內展賽國際化程度提升外,應建立機制鼓勵業者偕同廚師積極參加國際等級美食展賽,一般國際美食展賽都是「賽中有展、展中有賽」,例如:國際一級賽事的德國烹飪奧林匹克大賽(IKA, International Trade Fair for Chefs From Around the World),亞洲最具傳統的新加坡烹飪挑戰賽(The FHA Culinary Challenge (FCC ))都是「賽中有展、展中有賽」。

  政府補助鼓勵業者偕同廚師參加國際知名展賽,廚師參賽得獎,業者參展廣宣,經由國際展賽尋求各國美食業者之策略聯盟或代理,用較低門檻進入各國市場,推廣台灣美食品牌與產品,促進外銷美食食材外銷。

  在台灣語言能力不足受限,拓點到中國大陸就是國際化的侷限思維,海外擴點當地深化風險難測等國際化成功要素不足的情況下,經由展賽的協同運用,應該是拓展台灣美食到中國大陸之外的可行之路,不以強龍之思維,妥為運用地頭蛇之優勢,不失為權宜轉進之道。

猜你喜歡
*
台灣餐飲業之人才缺口

越來越多人從事餐飲事業,而餐飲系亦是近年最熱門之課程,但餐飲業之缺工率仍然非常高。本文針對學校供給面、政府資源運用,以及企業在人才培育之投入,三大構面,釐清餐飲業之人才缺口並提出建議。期望相關單位能規劃系統化之學習地圖,共同發展餐飲產業。

*
米其林紅色指南對餐飲產業之啟發

隨著近年來國際知名的米其林星級主廚,紛紛來台設立分店,鄰近港澳地區每年所公佈的米其林餐廳,皆能引起市場上的關注和媒體的討論。台灣目前尚未有米其林評鑑的餐廳,但相關的硬體設備,已頗具規模,踏上與國際接軌的道路並非遙不可及。然而,面對高成本或高獲利兩種不同的經營模式,台灣餐飲業者應深思企業願景,並啟動相關策略,才能在全球餐飲市場上立足。

*
多元多變在地化 迎合市場精緻化》台灣軟食力 新南香

走在東南亞街頭,包著頭巾的少女正津津有味的喝著珍珠奶茶,遠處飄來熟悉的炸雞混雜著熱炒香氣,轉角又是一間台式早餐店,蘿蔔糕、蛋餅在煎台上翻炒著,再再顯示著台灣軟食力已經飄香到東南亞,究竟台灣的餐飲如何在競爭激烈的東南亞占有一席之地呢?

*
記憶+情感 新南向飄香

國際化發展是台灣美食業不可逆的成長途徑,提醒餐飲業者未來經營思維,應該要拿「筆」的時間要多過拿「鍋剷」;走出廚房,走入現場,串連人脈,善用政府資源,方能向東南亞消費者分享台灣美食的好滋味。

*
《帶台灣走向國際的餐飲大航海時代》

對於許多消費者來說,在國內消費時選擇國際品牌,尤其是餐飲業可以說是相當習慣,找速食店時到麥當勞、肯德基;吃披薩時則是必勝客、達美樂,喝咖啡就選擇星巴克。當我們在選擇西式餐飲時,這些品牌早已深植人心,除了餐點類型外更重要的是,背後的西方文化延伸,更是影響了許多國內連鎖品牌的發展模式。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