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豬瘟衍生之廚餘處理探討

瀏覽數:714


  2018年8月份中國大陸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迅速蔓延,蒙古、香港、越南、柬埔寨、北韓與寮國等接連傳出疫情,東南亞各國人心惶惶,台灣亦處高風險地區,相關議題引發熱議。

  非洲豬瘟病毒目前尚無藥物可供治療或疫苗抵禦,可長時間存活於冷凍、冷藏豬肉中,且得透過人員夾帶、廚餘及肉類製品等途徑傳播病毒,生存力強。儘管台灣未爆發疫情,但攜有病毒的病死豬漂洋至金門、馬祖及肉製品私帶入境的案例頻頻發生,除了防疫作業外,廚餘養豬之安全性也因此再次備受各界關注。

  農委會資料顯示,全國有2,045場廚餘養豬場,約有65萬頭豬隻餵飼廚餘。為防範豬瘟,農委會提出廚餘養豬場相關轉型補貼方案,目前也已有雲林縣、嘉義、花蓮、高雄、金門等5個縣市,宣布禁用廚餘餵豬,據環保署統計,107年度台灣廚餘量約60萬公噸,其中超過六成比例使用在飼養豬隻,其餘則運用於堆肥或是生質能源等用途,若全台開始實施禁止廚餘養豬,如何處理廚餘成了一大問題。若採焚燒、掩埋等方式,將衍生環境汙染與用地問題;堆肥部分,民間堆肥場相較於公有堆肥場,雖有較大的日處理量,但礙於熟廚餘處理需額外添購設備及臭味問題,讓業者退避三舍。

  綜觀國外,利用廚餘轉化為再生能源的方式已是主流,有關廚餘分類及法規制定也有一定準則,以鄰近台灣的日本和韓國為例,日本生質能發電廠透過發酵處理產生沼氣,再將電能販售給政府,躉購電價比台灣高出將近兩倍,而剩餘的堆肥沼渣則製成有機堆肥賣給農民循環再利用,不僅如此,為了改善嚴重的剩食問題,日本也積極推行食物銀行及3010運動等;韓國部分,把廚餘處理費計算在廚餘回收垃圾袋的費用中,採用重量收費制控制廚餘增長,更在各區裝置廚餘回收桶改善公眾處理廚餘的方式,也獲得顯著的成效。借鏡國外成功經驗固然重要,但如何建立一套屬於台灣的循環經濟經營模式,是目前最需各界省思的難題。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