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戶外展攻略:以2024雲林農機展為例
隨著COVID-19疫情趨緩,臺灣會展產業自2022年起逐步復甦,政府鬆綁防疫政策促使實體展會熱度回升並加速數位轉型,為了提升參展彈性與觸及率,線上線下整合成為新常態,展覽不僅展示商品更需積極建立品牌信任與拓展商機,需打造完整策略方能提高效益。

台灣餐飲品牌的全球化之路
本文探討臺灣餐飲品牌的國際化擴展,介紹了各品牌在全球市場的成功策略與挑戰,並分析了進入不同市場的應對措施。文章特別說明了品牌在美國、東南亞等地區的發展情況,強調在地化調整、合作模式選擇與品質標準化對品牌成功的重要性。透過85度C、鼎泰豐等案例,文章展示了臺灣餐飲業如何結合創新、數位化管理和當地文化進行擴展,並提出未來應持續關注數位轉型與永續經營,以在全球市場上發揚臺灣美食文化。

臺灣外銷鳳梨供應鏈考察,日本市場趨勢觀察
為提升臺灣鳳梨於日本市場競爭優勢,發掘改善外銷供應鏈上的缺失及優勢,瞭解進口臺灣鳳梨經由批發市場流通的販售情形,以及到貨後品質影響。由農業部率團考察日本當地臺灣鳳梨的冷鏈應用及通路銷售型態,帶領配合外銷之供應鏈相關業者,包含合作社、集貨包裝場、出口貿易商及農產專家,俾瞭解海外目標市場概況與產業趨勢,強化外銷供果園供應鏈,作為產地、進口貿易商與日本通路等相關單位意見交換平台,建立並共同提升臺灣外銷鳳梨到貨品質回饋與檢討機制。

透過企業品牌識別矩陣探索企業品牌的構建策略-以「LEGO」為例
在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中,企業品牌不僅是一個標誌或名稱,而是企業與利益相關者之間的橋樑。本文以「LEGO」為例,透過企業品牌識別矩陣(Greyser & Urde, 2019)作為分析工具,探索LEGO如何整合內部(如使命、文化、競爭力)、外部(如價值主張、顧客關係、定位)及連結內外的元素(如表達方式、品牌核心、個性),塑造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

台灣傳統市集的愛與愁:文化傳承與現代化挑戰的交錯
台灣傳統市集的最大特點是濃厚的人情味。市場裡,攤商與顧客之間的關係往往超越單純的買賣,更多的是一種長期累積的信任與關懷。在消費型態逐年改變的大環境下,傳統市集面臨量販店、超市、便利商店等新式店家型態強力競爭,其功能及存續性備受考驗。儘管挑戰重重,台灣傳統市集仍有許多值得挖掘的潛力,融入美學設計的入口意象、攤鋪位的翻轉改造、可使用行動支付消費及照明排水設備更新以符合環保綠色低碳,AI數位化與電商平台的結合,也是傳統市集未來發展的可能路徑。

傳統市場與新式商場的比較與價值探討
隨著消費習慣的轉變,由超級市場與量販店所組成的零售模式,統稱新式商場,強調的是便利性與標準化,而傳統市場則以價格競爭力與人情味取勝,兩者各具優缺點,如何取長補短是值得探討的課題。新式商場雖便利且高效率,但缺乏人情且造成環境浪費,而傳統市場透過優化策略能彌補不足,展現文化與情感價值。

從「黑白大廚」談經營管理:黑白混和團體戰(中)-談藍海策略
透過網飛知名美食實境比賽「黑白大廚」,依據其第8~9集的黑白混和團體戰,從餐廳經營來談藍海策略,利用藍海策略及商業模式藍圖兩個工具來收斂其中餐點及價格設計的環節成典範比較案例。本文透過商業模式圖、藍海策略五步驟、營業表單等工具來進行歸納實際案例,主要目的是陪伴讀者在生活中可以時時觀察所學,並且得以應用。

從移動到感動:火車體驗行銷如何啟動五感記憶?
台鐵公司化後,積極推動如「山嵐號」等觀光列車,載客率達九成,創造高收益。全球鐵道旅遊崛起,尤其中國大陸推動銀髮旅遊列車,開拓新商機。筆者提供參與中國觀光列車品牌再造經驗之經驗,與期待國旅持續升級的業界夥伴們,交流行銷觀點與想法。

透過體驗設計-協助商業服務業抓住消費者的心,創造差異性競爭優勢與價值
在面對永續發展、在地活化、數位經濟等趨勢,以及後疫情時代市場發展變遷,我國的商業服務業業者如何創造產品及服務的差異化,提升價值與掌握未來商機,是相當重要的課題。本文擬透過體驗設計的角度分析,提出在面對市場挑戰的壓力之下,商業服務業可以如何有脈絡的思考與規劃新競爭策略。

不是每個人潮都叫流量:以「目的地經濟」為核心的場域系統設計觀點
當代場域的吸引力,已不再仰賴單一亮點,而是來自整體的系統設計,包括意象、價值、體驗、營運和永續等五個面向。
本文作者長期參與經濟部中小及新創企業署「中小企業體驗設計價值提升計畫」,以第一線輔導經驗出發,分享「目的地經濟」概念,說明地方如何從短期熱點轉變為具有長期共鳴力的體驗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