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練技術 預見人力資源新未來

瀏覽數:6307
關鍵字:


洞察自我發揮潛能

雖說教練技術在台灣管理界還是頗為陌生,不過就管理趨勢而言,國內外已經有不少學者、專家提出「教練」或「類教練」的概念,其中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就是一例。

在此解釋何謂教練技術?是為新興的、有效的管理技術,主要的核心技能由被教練者自身的角度和目的出發,教練者扮演協助被教練者洞察自我,發揮個人潛能,以有效地達到目標。若將之套用在企業管理之上,教練技術能夠有效地激發團隊,發揮整體的力量,進而提升企業的生產能力。

教練技術與企業內部原有的人力資源最大的不同是,通常後者所扮演的角色是為幕僚,可說是組織中教練式領導文化的引渡單位。

教練技術具體作用

然而,教練技術在企業到底有作用機轉,得以讓許多國際級企業虔心研習。

  • 教練技術可以清晰員工或團隊的目標,協助訂定業務發展策略,提高管理效益。
  • 能有效地激發員工的潛能和創意,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衝破思想限制,創造更多的可能性。
  • 促使員工的心態由被動待命轉變為積極主動,素質得以提升。
  • 把所有的能量都集中在團隊的目標上。

與管理式領導的差異

教練式領導的另一個相反詞,應可歸於組織常見的管理式領導,通常管理式領導深受績效和管理品質所牽制,尤其是在高技術和服務性質濃厚的業態中更為顯著。只不過,很多企業都忽略了技術本身其實是不能夠帶來高生產力的,但如果能有效地帶領或激勵員工,則可讓其在工作上成長,忠心為企業效勞,教練式領導或許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解套方式。於此,說明管理者與教練的區別:

  • 管理者較常指揮、命令和控制;教練則以引導、支持和鼓勵來帶領部屬。
  • 管理者重視「正確地做事」;教練則重視「做正確的事」。
  • 管理者以「事」為本;教練以「人」為本。
  • 管理者傾向於提供答案給員工;教練傾向於協助員工發現方法。

從教練和管理者的差別,是不是深深感覺員工愈來愈有福氣了。雖說,教練技術可以導正組織團結的風氣,卻非是全效的萬靈丹,需要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的全方位認同,才能有助於企業在管理效益上的提升,當企業和員工的共榮關係成形,則組織裡頭的績效表現、核心能力以及文化層次將會更上層樓。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