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專業農作 下個十年主流

瀏覽數:3770

以術業專攻取代散彈打鳥

以2006年印度小麥生長來說,比起往年的收穫量少了四成。種種跡象顯示,農業面臨到內、外在環境不協調的問題,這還不是最讓人震驚的,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曾於1995年出版《誰來養活中國》(Who Will Feed China?)一書,2006年在北京國家圖書館再度提出相同的論點,他預言如果中國大陸的經濟繼續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於2031年就會達到目前美國的水準,也就是說,屆時14.5億的人口,將會消耗掉全球三分之二的穀物。

另外,處於亞洲南方的印度,原屬貧窮國家之一,在政府以軟體作為國家競爭力的表徵,該策略奏效使得國民水準日益提高,姑且不論貧富差距,光是消費習慣就大大改觀,印度人民對於米糧的需求,未來亦將對農作物的供需造成衝擊。

倘若萊斯特.布朗說法成立,那麼20年後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恐怕不是石油危機、戰爭……,而是以食為天的民生問題。農作物存活攸關各國的經濟與農民的生計,為此,有專家建議應師法紐西蘭奇異果以及荷蘭鬱金香的做法,建議各國選出主力的農產品優勢,以術業專攻來取代散彈打鳥。

 

建立優勢產品深耕專業農作

此種策略與發展高科技產業類似,舉一台戴爾筆記型電腦為例,主機板、記憶體來自台灣,外殼等零組件出於中國大陸,組裝可能又在第三地,以最低成本達到最符合經濟效益的訴求。同樣地,農業亦可採取此模式,選擇土壤、氣候來種植最適合生長的農作物,例如:台灣可能是全球最適合柳丁、水稻生長的國家,那麼就聚焦此兩種農產品;又如日本可能最適合蘋果的生長,加州適合紅葡萄生長,以此類推。深耕專業農作,在此同時,農民亦可以對照出不同輸入國的口感,進行農產品的量身訂「種」,打造國與國之間一次購足的服務。

另一方面,全球在WTO和FTA的推波助瀾下,農產品零關稅大大助長各國蔬果叩關的門檻,意味著農產品全球競爭的時代來臨,往後只要國內哪一種蔬果不夠甜、不夠香,很快就會被舶來品的蔬果所取代,他國的農產品亦然。因此,運用企業化經營的手法打造農業服務,除了厚實國家外匯之外,亦能在專業中找新商機,更重要的,可以有效制約濫墾、濫伐,為水土保持盡心盡力。在此趨勢下,可以預見的是,下個十年的主流產業,農業將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