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農業 扭轉看天吃飯

瀏覽數:4208

螢光魚游進藍海

生物創新技術除能挽救產業危機,也能進一步開創產業優勢,進入悠游無人的藍海,「會發亮的螢光魚」就是一例。2003年美國《時代雜誌》評選當年全球四十項最酷的發明中,台灣研發出的螢光魚入選其中,別小看了這條魚,牠可是獲得了十多項的世界專利。

創造出螢光魚的邰港科技,原本也在觀賞魚市場的紅海中翻騰,價格戰殺得慘烈,因不想坐以待斃,積極尋找出路,與台灣大學、海洋大學及中研院產學合作,進行研發創新。2001年,成功結合基因轉植及基因工程兩項技術,在青將魚或斑馬魚的受精卵胚胎內植入螢光魚基因片,研發出世界上第一條身體會發光的螢光魚。

因為螢光魚深受歡迎,營收上揚三倍,讓邰港科技從傳統的水族貿易商成為上櫃公司。在研發出15種螢光魚後,近來又與台灣大學分子細胞所合作,未來將能夠客制化讓顧客隨心所欲決定螢光魚的發光部位,再次拉高競爭的門檻。

創新讓垃圾變黃金

當創意遇上生技,除締造藍海優勢外,還能將垃圾變黃金。比如說,菜市場中讓人掩鼻的魚鱗。農委會水產試驗所研究人員卻能透過運用團隊力量,不斷改良技術,從魚鱗中萃取出膠原蛋白,以往膠原蛋白都由國外進口,此一技術讓魚鱗可以製成美容面膜,2006年技轉予台灣肥料公司,授權金額創下新高。

不讓魚鱗專美於前的還有牡蠣殼,水產試驗所研究人員從牡蠣殼取得珍珠層萃取液,有淡斑、美白、抑制黑色素的功效,研發為商品後,價值無限。

在農業生技領域中,許多產學合作的成功經驗,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關鍵推手的角色。落實產學合作機制,增進農業生技業者與學研界的交流互惠,整合資源,提升整體產業競爭優勢,農業生技產業化的大未來,有賴產、官、學、研持續攜手向前行。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