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產業發展綱領為依據
為促進我國產業全方位創新發展,因應國際產業發展趨勢與挑戰,並重視國內區域產業發展平衡。經濟部業依據產業創新條例第4條規定,研擬完成「產業發展綱領」,已揭示未來十年各產業發展策略方向,作為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訂定產業發展方向及計畫之依據。
未來十年將以追求「提升國際經貿地位」、「轉型多元產業結構」及「促進區域均衡發展」等三大願景,定位台灣農業、工業與服務業發展方向;並依據多元創新、創造就業、平衡發展、環境承載、國際參與、公私夥伴、政策穩定及財政自償等八項原則,推動產業發展政策,並強調產業發展之「永續性、平衡性、包容性、創新性與安全性」概念。
以「2020年台灣產業發展策略」為藍本
在製造業與相關服務業等經濟部主管產業部分,依據產業發展綱領精神、2010第七屆全國工業發展會議與2009第三屆全國商業發展會議之共同意見,經濟部亦研擬完成「2020年台灣產業發展策略」,將以「創新經濟、樂活台灣」作為願景目標,朝「傳統產業全面升級」、「新興產業加速推動」及「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國際化科技化」等三大主軸,推動產業發展政策,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希望2020年前達成「台灣整體製造業附加價值率」由2008年21%提升至28%;「台灣整體產業無形資產占固定資本形成比重」由2008年7%提升至15%;「台灣綠能等新興產業占整體製造業實質產值」由2008年4%提升至30%等目標。
整體產業結構調整方向
在整體產業結構調整規劃上,由於下游高附加價值的新興產業將成為發展重點,因此2020目標將向下調整中間財,以及高耗能產業占製造業比重;惟此兩大產業群組對國內經濟與產業發展穩定仍有其重要貢獻,因此雖然產值比重向下調整,但所創造的附加價值仍須穩健成長,此代表產品結構必須朝高附加價值產品轉型,且必須在技術上提升效能。將以「產業高值化與低碳化」為主軸,提升最終產品比重,著重發展下游產品所需的關鍵材料與零組件,並逐步淘汰舊世代製程,同時達到排碳量成長減緩,以及創造整體附加價值成長的目標。
產業別發展具體選項
在確認整體產業結構調整方向後,「2020年台灣產業發展策略」考量「市場潛力、經濟關聯效果、與綠色成長之連結性」等契合產業發展綱領精神後,選定與目前行政院推動之六大新興產業、四大智慧型產業與十大重點服務業相關之技術領域與核心產業,做為未來經濟部政策之推動重點,範圍涵蓋傳統產業、新興產業與跨領域整合性產業,可按四大產業類別分列如下:
(一)金屬機械工業
1.車輛工業:朝智慧電動車、電動機車、車輛電子等發展
2.機械設備業:朝高階工具機、高功能控制器、智慧型線性傳動元件、精密機械零組件、半導體製程設備、FPD製程設備、PV製程設備、LED製程設備、智慧型機器人、智慧型自動化產品及設備產業等發展
3.基本金屬工業:朝高附加價值金屬材料、綠色環保金屬材料等發展
(二)資訊電子工業
1.綠能光電:朝太陽能、LED等發展
2.通訊設備:朝智慧型行動終端、光纖設備、寬頻通訊、雲端運算系統等發展
3.平面顯示裝置:朝大型化AMOLED顯示器、節能及精簡結構顯示器等發展
4.半導體:朝MG+4C應用產品及次世代記憶體、Soc、 3D IC等發展
5.智慧電子系統應用等發展
(三)化學工業
1.光電材料:朝綠能、新世代顯示器、半導體等使用之新型材料發展
2.生技產業:朝高階醫療器材、生物藥品 、新藥 、特色藥品 、幹細胞等發展
3.石化產業:朝C5、C9鏈衍生項目、生質材料、應用於綠能、光電、醫療及汽車等高值化石化產品等發展
(四)民生工業
1.食品業:朝機能性食品發展
2.紡織業:朝產業用紡織品、機能性紡織品、時尚設計紡織品等發展
功能別發展策略觀點
「2020年台灣產業發展策略」主要依據產業創新條例與產業發展綱領的精神,並考量國際能資源耗竭與節能減碳趨勢,以及產業結構朝綠色低碳智慧方向轉型之挑戰,從功能別規劃下列五大策略:
(一) 厚植產業軟實力,優化產業結構
(二) 參與全球區域經濟整合,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優勢
(三) 順應節能減碳潮流,促進產業綠色成長
(四) 強化產業競爭要素,提升附加價值
(五) 擴大人才培訓延攬,調整產業結構
從五大策略觀點加以歸納,未來我國產業發展政策,在落實「傳統產業全面升級」、「新興產業加速推動」及「製造業服務化、服務業國際化科技化」等發展主軸下,將分別從產業創新條例所聚焦的研發創新、人才培育與經營環境等三大部分,朝以下方向演進:
(一) 在促進企業研發創新方面:
科專計畫等主要政策工具未來的重點,除基礎關鍵技術研發與差異化創新之外,並將著重節能減碳技術、美學設計等軟實力領域、以及跨領域系統整合能耐的強化。
(二) 在厚植產業人才資源方面:
產業人才政策未來的重點,將透過由大學發展專業學程,強化職場能力培養並配合產學合作機制延伸至就業學程與企業實習,健全各產業人才培育體系。此外為因應產業結構調整與跨領域整合發展的需要,未來將強化公立職訓機構功能與鼓勵民間培訓機構升級轉型,深化既有受雇員工再訓與第二專長培育。至於關鍵性國際型人才,則透過建立公協會攬才平台,擴大海外攬才範圍至美學軟實力與系統整合人才,以及外籍學生留才機制,強化引進與補充。
在改善產業經營環境方面:未來將在既有的產業園區政策上,加強因應產業發展新趨勢的環境整備。如建構綠色金融與綠色工廠制度,擴大區域能資源整合與再生利用,並積極推動洽簽區域經濟合作協議,配合產業發展法規鬆綁、國際招商與促進服務貿易,塑造國內成為新興產業與跨領域產業的測試與體驗基地,使得實體園區與虛擬制度,都得以支持產業朝高質化低碳化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