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創新育成中心借鏡美國企業育成協會(NBIA)之我見

瀏覽數:5963


  美國企業育成協會成立已25週年,國內育成政策1997年起亦發展15年之久,廣大中小企業因而有所成長的利基,惟育成中心發展與營運自始自終皆是大家關切的重點,而美國NBIA發展趨勢向來是為育成領域所關注的重點,NBIA自23屆起探討如何建置最佳育成中心模式至第24屆的年會主題為強調未來產業發展、國際議題及育成實務經驗分享,筆者可看出,育成經營的模式以及未來的發展已成探討趨勢,並就觀察並無何為最佳之育成模式,只有???適之營運模式……~

NBIA概述

  於1980年初期,中小企業帶動產業起飛;刺激經濟成長並受到世界各國高度的重視。而創新育成中心則普遍被認定是協助中小企業發揮相關功能的重要補給站。

  美國聯邦中小企業廳(Small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BA)在此時空背景之下,因而於1985年成立美國企業育成協會(National Business Incubation Association;NBIA),並由SBA補助其營運費用並提供資訊支援。NBIA乃是採取會員制的營運的方式,其成員包括美國及其他地區的育成中心、創投公司、經營顧問、政府官員、以及學界人士等。

  NBIA不僅發行「NBIA REVIEW」之時事通訊,而且出版育成中心統計資料與經營方式之書籍共八十餘種,其業務尚包括提供育成中心設立經營之諮詢、遊說政府推動育成中心,舉辦全國性會議與訓練討論會、建立優質育成中心表彰制度等。

  NBIA對育成中心的定義是:「育成中心是具發展潛力的企業創業與成長的觸媒,育成中心提供利用空間、融資、行銷與管理等方面的專業諮詢,以及共同的支援服務等,以協助業者渡過創業期可能面對的各種難題。」育成中心最終極之目標在於培育成功的企業,使其脫離育成中心的呵護後,仍能維持正常的營運。這些畢業的企業能夠創造就業機會,對振興地方與全國經濟景氣,以及實現獨創性技術的商業化有其指標性的意義。

國內育成中心現況

  目前國內所設立育成中心型態包括學校型、政府型、財團法人型及民間型。自民國86年起,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運用中小企業發展基金鼓勵公民營機構設立中小企業創新育成中心,為照顧廣大中小企業而促成國內創新育成中心機制,截至2011年8月止,全國共有131所育成機構,其中獲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以下簡稱中企處)補助已達99所育成中心,中企處並輔導設立4所直營育成中心包含,南港軟體育成中心、南港生技育成中心、南科創新育成中心以及高雄軟體創新育成中心,其中已累計培育5,113家育成企業,其中並累計培育新創企業逾1,800多家,種種之績效顯示出育成政策的良好培育成果。

  創新育成中心在我國創意、創新及創業的發展上,扮演協助創新成果邁向商品化及事業化重要的觸媒角色,亦為促進中小企業與地方產業互動的主要橋樑,我國育成政策歷經十餘年之推動,業已謂營造具高度效率與優質銜接的「三創體系」。

NBIA對育成中心的分類

  美國育成中心提供的服務方式有「支援進駐企業進行事業活動」與「辦公室的一般性服務」等兩大面向。

  美國的育成中心顯然在產業育成上比較重視功能性目標,配合地方或地區的經濟特色,扶植不同的產業。此外,美國育成中心的運作,一般是由專業經理人統籌。專業經理人統籌育成中心的設備,經營與日常的營運;專業經理人也協助進駐企業解決創業初期面臨的困難,如資金,人材之取得等。專業經理人通常都具備企業管理經驗。育成中心的類型,NBIA將其劃分為五類:

  一、公立或非營利性(non-profit)創業育成中心:由政府與非營利組織所支持,其目的在於追求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創造稅收以及營造出人力架構均衡的社福國度。

  二、學術性(academic-related)創業育成中心:由大學或學院提供本身設施,希望經由研究機會增加教授、畢業生以及研究團隊商業化的契機。

  三、混合性(hybrid)創業育成中心:由政府、非營利性組織以及私人共同組成,通常由政府提供經費補助與資源,私人則著重在專業知識的建構與資金取得的協調上。

  四、私營性(private)創業育成中心:此類型通常由投資公司以及不動產經營者所組成,主要利益來自於房屋租金、技術應用、技術移轉、以及經由產業與商業的發展所創造的不動產利益。

  五、其他類型創業育成中心:由非傳統性的資源所支持,例如藝術組織、印地安部落、教會等。

NBIA獎項

(一) Outstanding Incubator Client–Technology

  (傑出育成進駐廠商獎–科技類)

  Outstanding Incubator Client–Nontechnology

  (傑出育成進駐廠商獎–非科技類)

  獎項說明:傑出進駐廠商的選拔標準包括廠商的成就—如成長率、目標達成率、投資利得…等,此外育成中心所提供之協助及其對廠商發展之影響也是重要的評量項目之一。

(二) Outstanding Incubator Graduate–Technology

  (傑出育成畢業廠商獎–科技類)

  Outstanding Incubator Graduate–Nontechnology

  (傑出育成畢業廠商獎–非科技類)

  獎項說明:與傑出進駐廠商一樣,其選拔標準包括廠商的成就及育成中心所提供之協助及其對廠商發展之影響等兩大項。

(三) Incubator Innovation Award

  (育成中心創新獎)

  獎項說明:本獎項以進駐廠商在育成中心內所進行的研發計畫為獎勵標的,該計畫必需使廠商實質獲利,評審考量亦包括研發構想的創意性及獲利性。

(四) Dinah Adkins Incubator of the Year-Technology

  (年度最佳育成中心獎-科技類)

  Dinah Adkins Incubator of the Year-Nontechnology

  (年度最佳育成中心獎-非科技類)

  獎項背景:成立來輔導新創企業廠商家數,是否辦理相關之講習課程、研討會及顧問諮詢等服務,是否使當地企業獲得協助連結當地資源促成社會發展等標準。

(五) Randall M. Whaley Incubator of the Year

  (年度最佳育成中心藍道獎)

  獎項說明:這個獎項是為紀念華利博士(Dr. Whaley)所設立的,華利博士是NBIA的第一位理事主席,任職於1985年至1988年間,年度蘭鐸華利獎也是獎項中的最高榮譽。

NBIA觀察評論

  NBIA舉辦至今國內的育成中心,除本國工研院曾獲年度最佳育成中心獎(2006)項外,目前國內尚未有育成中心爭取到其他NBIA獎項之殊榮,觀察NBIA獎項內容有可分為兩大區塊,如前述NBIA的獎項中整理:一是給育成企業的肯定,一是給育成中心的光環;(往往大家談論的區分點為科技以及非科技,但筆者認為應以供給需求面以作為歸類,以探討到本質的問題)在育成企業獎項方面除進駐企業外,NBIA也特別重視畢業企業的動向,在畢業企業獎項內可須特別提及的是,在獲得獎項的考核標準中育成中心於畢業後扶植的能量竟也是評比之一,除重視後育成的培育外,更重視雙方是否有著更多的連結,其實筆者認為這應該也是在試煉育成中心地能耐,育成中心是否具有良好的畢業企業輔導機制以及是否可以落實,這是近年來一直考驗著國內育成中心的難題,往往可以發現,畢業企業的存活率就是一大問題,再者國內業者生態對於非事業性合作夥伴的合作關係以及方式較持保留的態度,這更是對育成中心的後育成輔導構成了種種阻礙,而中小企業的培育更使得回饋機制窒礙難行,這其中造成育成中心的營收獲利問題之衍生等等,拉回獎項的探討空間,針對育成企業的肯定是否可以期待國內政策有更大的連結,一方面可使育成中心在業界有更大的迴響也可使民眾更有感,這樣對創業面也就是所謂的前育成或許有著更多的前瞻可能性!而談到針對所屬育成中心的獎項有三大類分別為創新獎、最佳育成獎以及藍道獎,此三類獎項應可以視為育成中心獲獎標的的規模為依歸,以著眼於創新作法的創新獎以及穩定成長的最佳育成中心獎至具備全方位育成功能的最高殊榮藍道獎,其中比較特別提及的是創新獎的部份,近年來我們經常聽到三創的這個名詞,且三創名詞常常與育成中心所需具備的功能綁在一起,因此可以發現創新(Innovation)、創意(Creation)、創業(Entrepreneurship)好像成了育成中心的目標或是培育過程的元素,其中創新我們常常聽到,但是能不能做到或是有沒有人真的進行,這真的是很難解答的問題,因為創新的定義到底該是什麼呢?筆者認為,創新就是讓人聽到正在進行的事項而有耳目一新的感覺,那也許您就具備了創新的因子了,在NBIA獎中曾有幾屆的獲獎者的創新作法提供給大家做個參考: 曾有育成中心針對外地人的創業進行輔導列為重點培育方向,因為就我們所知在美國多數人往往都是離家十萬八千里遠,有可能是因為上了大學後離家,有可能是因為工作後離家,往往待的都是不同的城市,而每個城市都擁有不同的特性,而這個”當地”的育成中心看準了外地人生地不熟的特性進而協助了他們進行了新的事業體,這樣的培育模式有別於只以培育領域進行區分的狀況,也可以進一步促成當地人口就業並增加當州政府的稅收等等對於地區發展有很大的助益,而協助外地人口之就業也不定解決了很多可能的社會問題發生,因此而獲得那年的創新獎項,在此我們可以借鏡到的是,其實還是有很多育成中心持續試驗創新的培育作法,又可同時兼顧照顧地方以及促進社會發展,這應該是國內育成中心可多所進行創新作法試驗以及思考的議題。

  另外,可特別提及的是在NBIA的獎項上可以看到很多針對畢業企業的輔導辦法非常重視,在最高榮譽藍道獎內就可以看到,在評核此獎項時,育成中心是否針對畢業企業有相關的政策實施或是輔導辦法被拉出列為評比的要項之ㄧ,是否有相關的回饋或是畢業之後的關係聯繫,這向來是議題,在國內企業的生態中,多屬中小型企業的發展模式,而微型企業更不在少數,要使這些有點規模卻不構成大型企業模式的企業主,如何在畢業後和育成中心保持密切聯繫,惟如何達成端賴育成中心的運作是否獲得所培育的企業信任,以及育成中心培育時的努力程度造成實質效益而定,這些種種的細微操作模式實有待育成中心的細心經營方能有成。

  NBIA獎項之申請與輔導應為國內育成中心或是國內育成政策共同努力之目標,在現今階段國內成中心已然穩定發展的情勢下,努力創造在國際的能見度,這不僅僅是替育成中心創造新的里程碑,這也是替國家增加國際的曝光率與知名度,令本國擁有好體質的育成中心不會孤軍奮戰又可走出國際,以及共同創造雙贏價值應是當前我們急需思考的課題。

參考資料:
http://nbia.org/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