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塑知識管理策略的途徑

瀏覽數:4699


 

  缺乏知識,猶如樓無地基─希伯來格言(A body without knowledge is like a house without a foundation—Hebrew proverb.)。

前言

  自古以來,組織即存在於人類的社會生活中。為了達共同目標,人們彼此分工合作,而組織則成為實現目標的必要工具(陳素勤譯,2001,p. 633)。在組織可運用的資源當中,知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今日甚至以「知識資本」的概念闡述其對於組織的影響;當知識資本累積得愈多,則愈有利組織於環境中取得永續發展的優勢(經理人月刊,2011;潘俊琳,2011)。是以,知識管理蔚為風潮,成為今日組織管理中的顯學。

  事實上,知識為現代組織維持競爭力的關鍵,而資訊則為知識的基礎。組織理論學者很早就注意到知識對於組織的重要性。例如,Walsh & Ungson (1991)即從組織記憶的角度探討組織的動態,而Nonaka (1994)則對於如何管理組織內的知識提出系統性的論述,Kärreman (2002)更深入比較組織記憶與知識管理兩種概念。本篇文章的目的,即在於結合組織記憶與知識管理的觀點,提供決策者在擬定組織管理整體策略時可能的參考方向。

  一般而言,制定組織的知識管理策略時可考慮以下三種途徑:設計利於組織學習的結構、建立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縮短組織記憶的轉化時間。

設計利於組織學習的結構

  組織既是實現共同目標的工具,則適應環境以生存便成為組織的重要目的(Jones, 2004, p. 2),而知識即是其賴以生存的重要資源(Nonaka, 1998)。是以,建立一個能夠靈敏地察覺外部環境變化的組織將有助於組織篩選出生存的必要知識,而設計一組利於組織學習的結構則於其間位居關鍵地位。

  Garvin (1998)則進一步指出學習型組織可謂此一結構的理想型,且其將有助於組織於環境中獲取知識,並累積競爭優勢;而組織可藉由持續從事以下五項活動作為建立此一利於組織學習的結構,包含:使用科學方法解決所遭遇的問題、搜尋改善問題的新方法、從過往的經驗中學習、向它處借鏡與於組織內部傳遞知識等。

建立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

  知識可分為正式與非正式兩種類型。正式知識係指組織內成員的正式作品,如:報告、設計的機制或計畫等;而非正式知識則指組織在形成決策過程之間的產出,如想法、猜測或意見等(Conklin, 1997)。透過創造利於知識分享的平台,其溝通機制將有助於使組織內的非正式知識外顯化,並轉化為正式知識,成為專屬於組織內部的資源,此一平台將有助於組織成員之間相互傳遞知識、將知識外顯化、將各經外顯化後的知識進一步結合為具複雜性的知識、與使此一複雜性知識成為組織內部專屬資產等功能(Nonaka & Konno, 1998; Nonaka, 1994)。故建立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的目的之一便是有效地獲取蘊含於組織內部的知識。

  此外,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亦有助於組織選擇需要的資訊進行轉換,進一步豐富組織內部原有的相關知識,同時藉此強化組織適應環境的能力與競爭力(Tuomi, 1999)。

縮短組織記憶的轉化時間

  近來已有相關研究指出組織記憶與組織內的知識含量具有密切關係。原則上,可轉化為組織所需資訊的資料愈多,可用以形塑組織記憶的素材愈豐富(Walsh & Ungson, 1991);同理,可轉化為知識的資訊愈多,則愈有利於組織提高其內的知識含量(Nonaka, 1994)。因此,當組織記憶愈豐富,則組織內所蘊含的知識也愈多。

  然而,組織記憶又可分為長期記憶與短期記憶兩種(Walsh & Ungson, 1991)。Conklin (1997)指出,短期記憶係指組織用以處理當下所面臨的問題的相關資訊,例如為進行危機處理判斷時所使用的資訊;長期記憶係指組織用以處理例行性事務所使用的相關資訊,如標準化作業程序。

  因此,當組織需一再重複處理某類型事件,處理相關事務的短期記憶即可能因此轉化為長期記憶,並成為組織內知識資本的一部份(Walsh & Ungson, 1991)。由此可知,有兩種方式能夠有效縮短轉化組織記憶所需時間:決定篩選出組織所需知識的原則與建置有效的資訊系統。當組織決定了所需的知識,便能夠篩選出所需資訊與知識,進一步強化組織原有的知識體系(Tuomi, 1999);當組織所建置的資訊系統能夠依據所需的知識蒐集資訊,就能夠縮短蒐集資訊所需的時間(Conklin, 1997)。

結語

  知識是目前組織賴以生存的重要資產,為了維持組織的競爭力,管理者應設計有效的知識結構,使組織能有效地發掘與應用蘊含其中的知識。基本上,有三種途徑可以做為擬定知識策略的參考方向:設計利於組織學習的結構、建立有效的知識管理系統、與縮短組織記憶的轉化時間。在擬定相關的知識管理策略時,如能同時由組織記憶與知識管理雙方面進行思考,將可有助於擬定更為周延的管理機制。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 陳素勤譯,Robert Kreitner & Angelo Kinichi著(2001),《組織行為》,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台灣分公司。
  • 經理人月刊(2011年 10月5日),活用知識資本,創造企業彈性經營組織,經理人月刊。
  • 潘俊琳(2011年9月21日),管理錦囊/育才 鞏固智慧資本,經濟日報。

 英文部分:

  • Conklin, J. (1997). Designing organizational memory: Preserving intellectual assets in a knowledge economy. 1-41. Retrieved from www.cognexus.org/dom.pdf
  • Garvin, D. (1998). Building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In D. G. Peter Ferdinand Drucker, Dorothy Leonard, Susan Straus, John Seely Brown (Ed.),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pp. 47-80).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 Jones, G. (2004). Organizational theory, design, and change (4 ed.). NJ: Pearson Education, Inc.
  • Kärreman, D. (2002, April).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memory" --rememberance and recollection in a knowledge-intensive firm.
  • Paper presented at the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and Learning Capabilities, ALBA.
  • Nonaka, I. (1994). A dyn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creation. Organization Science, 5(1), 14-37.
  • Nonaka, I. (1998). The knowledge-creating company. In P. F. Drucker, D. Garvin, D. Leonard, S. Straus & J. S. Brown (Eds.),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on knowledge management (pp. 21-46).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 Nonaka, I., & Konno, N. (1998). The concept of "ba": Building a foundation for knowledge creation.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40(3), 40-54.
  • Tuomi, I. (1999). Data is more than knowledge: Implications of the reversed knowledge hierarchy for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memory. 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 16(3), 107-121.
  • Walsh, J. P., & Ungson, G. R. (1991). Organizational memo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6(1), 57-91.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