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委會為推動臺灣農產業發展,開辦農民學院,期以「新進農民的搖籃、專業農民的加油站、菁英農民的變電所」理念,傳授知識及技術性知能,提升農民專業技能及經營管理能力。農民學院課程規劃畫分為初階班、進階班、高階班及菁英學堂,以階層性逐步引領學員知識及技術性知能成長,進而創新思維,為農產業加值。農委會考量農民學院課程規劃周全性,委託中國生產力中心執行專案計畫,規劃農業職能基準以為參照。以下分享農業職能計畫執行成果及農業職能基準後續應用規劃。
農業職能基準產出歷程
一、 農業產業為高度異質性
杜拉克曾指出,「新社會是知識社會,知識將會成為主要資源,而知識工作者會成為主要勞動力」。才能是個人潛在特質,影響績效或行為表現,同時,個人才能表現於職能,可透過學習及應用且逐漸發展。工商業以標準化方式推行職能,提升工作效率創造產業價值。
然而職能於農業產業的應用有別於工商業,因為農業同時包含從事農作物栽培;家畜、家禽及蜂、蠶之飼養等農牧生產事業;兼有以農業產品、農業設備、場所等提供民眾休閒遊樂之產業,且農作物成長過程歷經土壤、氣候、水份及病蟲害等多重因子交錯影響,屬高度異質性之產業。故農業職能推動上標準化作業難度較高,需細緻化針對產業別盤點職能,才較貼近產業需求。
二、 透過德菲法(Delphi)歸納農業職能
本中心曾於96年度接受農委會委託計畫,盤點農業職能,當時採用焦點團體方法蒐集專家學者建議,以上而下的方式建立農業職能基準,不僅規劃芒果、鳳梨、蓮霧、木瓜、小葉菜類、瓜果類、茄果類、菇菌類、蝴蝶蘭、草花、海芋、洋桔梗、水稻、茶、綜合型休閒農場及體驗型休閒農場共計16品項,且依使用對象建立農業推廣人員及農民兩種農業職能基準標準版本。
去(100)年度計畫案考量農業職能基準應用對象為農民,應由下而上建立職能基準,故研究方法採德菲法,著重匿名化方式蒐集專家意見且進行群體溝通。計畫選定10品項盤點職能:設施蔬菜、設施葉菜、設施瓜果、熱帶水果、蓮霧、木瓜、有機水稻、蝴蝶蘭、文心蘭及國蘭。德菲法首先進行產業專家訪談,問卷填答對象除受訪者尚委請各試驗改良場所及農業相關單位推薦合適對象。
三、 產出10品項農業職能基準及對應課程
問卷內容分為職能位階、職能內涵及職能需求頻率,採統計分析職能位階及職能需求頻率,前者應用在課程規劃的階層;後者評估該項職能存在的必要程度,同時參照平均數及四分位差,職能內涵則是請填答者依自身於農產業多年經驗,提供更貼進職能的工作內容定義及解釋。
執行單位按回收問卷內容調整問卷產出下一回合問卷,再委請學者及產業專家針對職能位階表示意見,並檢核課程名稱及課程大綱,最後依據學者之建議調整農業職能基準及課程規劃,產出10品項之職能位階、課程名稱及課程大綱。
農業職能基準之應用規劃
一、 政策面:導入農民學院課程規劃
計畫產出之設施蔬菜、設施葉菜、設施瓜果、熱帶水果、蓮霧、木瓜、有機水稻、蝴蝶蘭、文心蘭及國蘭10品項的職能位階、課程名稱及課程大綱擬導入農民學院課程規劃。職能位階部份為課程階層初、進、高階課程安排之參照,並按課程名稱進行排課,同時提供課程大綱讓授課老師了解該堂課程授課需提供的基礎性知識。
期建構農民學院課程學習路徑圖,透過專長技能傳授、實務經驗加乘,協助學員參照農業職能基準循序漸進逐步強化農業知能。
二、 組織面:系統性傳播農業知識與技能延續組織發展
農政中央單位開辦農民學院,擬導入農業職能基準規劃學習課程,依循課程學習路徑圖,以非正規學習模式建置農業繼續教育之學習架構。對農民學院而言,系統性課程規劃,除了更有策略傳播農業知識及技能給學員,協助學員循序漸進增進自身知能,尚可確立學院組織架構,落實組織發展目標,進而延續組織發展。
三、 個人面:提供學員檢核先備知識及檢索學習需求
農業職能基準及相對應課程規劃,可讓平日忙碌撥空參與農民學院的學員在選課時,事前瀏覽了解各階段課程規劃與內容,同時檢閱課程大綱確認自己的先備知識避免重覆學習;從農民學院課程學習路徑圖發現自己學習歷程可再補強處,以規劃後續學習課程之安排。
也就是說,學員可運用農業職能基準及課程規劃進行先備知識檢核、學習需求確認,選擇與自己知能及需求相符的課程內容,讓學員自我發掘問題,並懂得運用知識解決問題,進而提升自我學習效益。
結語
教育訓練單位的經營,除了評估學員需求,尚需考量組織規劃的周延性。臺灣農業以推動農民學院設置非正規訓練單位,提供投入產業發展之農友,及有意從農者進入繼續教育的學習平台。再者,農民學院結合農業職能基準規劃,可建立組織課程學習路徑圖,並提供學員檢核先備知識且規劃後續學習課程之參照。
整體而言,農業單位自下而上建構農業職能基準規劃,進而延續課程規劃,以需求端發展訓練規劃,符應教育單位發展之精神,同時樹立職能基準之典範案例。
【參考資料】
- 「100年度建置農民學院學習地圖、農業職能基準及相關應用計畫」結案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