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幸福台灣-許勝雄董事長與不丹前總理對談記錄

瀏覽數:5403


  1/28(一)工總與覺性地球協會等團體,共同舉辦「幸福企業論壇」,邀請到包括前副總統蕭萬長先生、國泰慈善基金會董事長錢復先生、南山人壽副董事長杜英宗先生、信義集團董事長周俊吉先生、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先生、工總理事長&中國生產力中心董事長許勝雄先生參與。對談中,企業重量級傑出領袖們以「幸福企業的核心精神」為題,和不丹前總理肯贊.多傑對話,於會中提出如下重要概念:

 ♦ 企業經營必須要有公益的觀念,不單單僅是付出,付出的時候還要有關懷和愛心

 ♦ 企業經營要有信任,所謂信任是要讓客戶信任,也要讓員工信任

 ♦ 經營者要知足常樂,克制私慾,企業不要唯利是圖,要建立分享的觀念

其中,許勝雄董事長理念與不丹前總理特別契合,談話重點摘錄如下:

一、重思經濟與物質發展背後的人道悲憫精神

  這個月中旬,我出席不丹總理的新書記者會,在新書「幸福是什麼?」當中有一段文字提到「知識和力量若未伴隨著同理與苦難之心,將成為危險的能力。科技發展若與了解世間苦難和悲憫之心背道而馳,亦可能走上歧途」,近年來台灣的發展方向,一直依循著「先進技術、智慧資本、創新研發…」等價值主軸來展開;各地區在展示發展狀況時,也多聚焦於各種交通建設、硬體設施;我們用各種亮眼的經濟數字證明了我們是已開發國家,但是若反過頭來問一問大多數的民眾快不快樂,很顯然的台灣可能還不足以稱為已開發國家。追求幸福是人類的本能,冷冰冰的經濟數字,終究還是不如有感的生活。國家所追求的願景,終極目標應該是要造就人民更幸福的狀態,這個幸福感的創造,不應該只建立在經濟上的追求,更應該在於心靈上的滿足。

  走到台北的街頭去看看,我們可以感受到它的繁榮;而且街頭或媒體上充斥著各種文化活動訊息,向世人宣示著他並不是只有物質空殼的一個城市。但,真的這樣就夠了嗎?我覺得社會還是缺乏一些人與人之間的聯結,就如同書上所提,我們的各種發展,還是很少與人的整體生活促進、人的苦難減少做關聯,產業或企業的知識、技術還是大多用於競爭;當然,近來有不少企業也開始積極進行各種社會關懷,我當然是樂見其成,但我仍期盼能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如果企業主或政府能多從慈悲、悲憫的出發點來做決策,走出相互奪取的競爭觀點,把更多資源分配於改善弱勢生活、消弭不均上,當企業不再以利潤為唯一目標;當國家不再以GDP成長為主要指標,我想,我們社會全體的生活會更幸福。今天在場出席的各位,都是社會上具有影響力的人物,我們更有這個義務來做這件事。

二、追求社會整體的幸福心靈狀態

  從心理學的馬斯洛理論來看,幸福是一種滿足狀態,但今日的我們,卻越來越難感到滿足。書中有提到「一些好的人性特質,如:慈悲、友愛、寬容、慷慨、榮譽…,正受到貪婪的人心消耗與侵蝕」,回顧最近發生的一些重大貪污事件,這些當事人無一不是豐衣足食,經濟條件遠超乎一般人幸福的標準,但就是貪婪,驅動他們去做出違反人善性本質之事。不丹人的幸福,不全在於政府做了多少偉大的措施,而在於其人民能免於貪婪,能回歸人性本質,從自發的心靈滿足來感受到幸福。

  我們的幸福,多來自於五官的外在刺激,這是一種危險狀態;這意味著我們需要更多刺激的同時,正大量消耗地球的資源。想想看我們社會上的一些現象;吃到飽的餐飲、吃到飽的網路、越來越快的3C產品追求;這一切都在鼓勵人的貪婪與麻痹對幸福的真正感受。真正的幸福,應該是內發的,是一種「中道」概念下,透過內省,知道什麼樣的程度已經「足夠」,而不追求「過度」的安心狀態。今天人心會追求外在資源有過度的需求,乃是社會形成了這樣一個氛圍,當大家都在拼命比較、拼命累積,你不與大家一樣,就會陷入一種不安狀態。因此,追求幸福的心靈狀態不是個體的修養工作,而是整個社會需要的共同進化。就如同書上也提到,人的發展必須提高人的社會價值,而不是發展自私的個人主義。我們要引導整個社會的價值觀朝人的善性本質發展,加強人於人關係的發展,人被分享喜悅的人簇擁時會覺得更幸福,

三、如何引導人民追求幸福

  上面談了這些,那我們這些有能力有責任的人該如何來運作?我在此不敢說有絕對正確的做法,但我整理了不丹總理新書中的重點,加上我自己的看法,希望能拋磚引玉,讓我們共同找出更好的執行作為:

1.永續與公平:永續發展意味著與我們能拋開「害怕有所不足的恐懼」,與大自然發展良好的共存;我們應該思索「我們真正需要的滿足」,用這種態度來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而且能讓資源進行公平的分配,不只考慮到當下自身,更能用同理心來想像其他人與未來子孫的需求。

2.物質與心靈的均衡發展:前面雖然強調對心靈幸福的追求,但良好的物質條件讓人不虞匱乏,仍是心靈發展的基礎。國家發展要兩方均顧,同步提升。現在的中國大陸就是一個發展不均衡的例子;台灣總體物質和心靈落差比較小,但貧富差距與意識形態差距卻仍存在,前者會從物質面的落差破壞心靈面的均衡,後者則相反;這是台灣一直以來要面對的課題。

3.良好的政府治理:因為要永續發展,有限的資源更需要被有效率的應用,我想將這裡的治理融合企業的「管理」思維,讓政府成為一個有效運作體系的建構與維繫者,使資源的效益能最大化,此外,書上所提雖然是由政府來扮演治理的角色,但我認為,所有有能力的人或單位,都應該共同貢獻一份心力。

4. 以同理心消彌對立:近年來,政黨輪替之後,在利益與意識型態的導引下,由政黨對立開始,引動社會間各種矛盾;人民、民意機關、政府間充滿不信任,要重拾這種信任,我們要學會包容,多以同理心來相互瞭解,並以行動來展現改變的決心,不要讓資源消耗在無意義的對抗,讓政治重新回到促進人民幸福的原點。

5. 用文化多樣性來驅動社群活力:不丹的活力來源之ㄧ,是其多元的文化包容性,這點台灣也不惶多讓。政府或有影響力的領導者,應該多提倡「開闊心胸的多元價值包容觀點」,鼓勵個體與其他人多互動,多發展社會關係,進而形成多元的社群,成為社會發展的底層動力。

  對幸福的追求,不是政府強加於個人身上的目標,而是政府協助人民一起去追求,這是一種引導,不是一種教導;追求幸福應該是一種天性,我們不是在建構一種制度,而是在營造一種社會氛圍,引導正向力量的發展。在場的各位讓我們一同努力,協助台灣走向幸福。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