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圈應提振週一到週五的消費力
在經過經濟部商業司一系列的商圈更新再造計畫,同時在行政院積極推動六大新興產業之際,台灣的在地產業經營已逐步轉型為觀光型特色商圈,逐步朝向打造台灣成為「國際觀光據點」的目標。
然而不諱言,總會聽到某些商圈店家認為營業收入多是仰賴週休二日的人潮,常有風險;到大雨之時,往往連生意都不用做。平時週一到週五雖有旅行團及背包客造訪,離目標來客數,還是有一段空間要努力。
因此,商圈走向國際化是必要發展的趨勢。台灣有不少位居人口不稠密的鄉鎮商圈,在一連串的輔導之後,的確也發展出許多故事性的特色商品。然而細數這些特色商品,不管是食品類亦或是手作類,何者是可以輕易被帶回國際做口碑行銷呢?何者又能代表Made in Taiwan的精神呢?國際人士對商圈硬體的基本要求又是什麼?值得細想。
本年度因為工作的關係,帶領中小企業主至北海道參訪考察。在這地廣人稀的國度,沒想到沿途中仍經過不少令人印象深刻的商圈與特色園區,也許在故事性及文化特色上不見得贏得過台灣,但能吸引國際旅客大量到訪,必有值得學習的地方,茲舉例三個景點做為分享。
取經自然簡約的北海道
相較於日本其他省份,北海道不算是人口密集的省份。北海道是日本四個主要島嶼中第二大、最北、也開發得最少的島嶼。它不同於日本其他地區的是,沒有精巧細緻的流行時尚或藝術。
北海道因早期火山活動與造山運動故以景觀與溫泉著名,然而,透過在地政府對軟硬資源的重新整合,當地仍有不少的特色景點歷經數十年的文化累積,形成今日吸引國際觀光人潮前往的魅力商圈。
圖片摘自Yahoo網站
- 小樽商圈
小樽在北海道西部,約100年前是煤礦輸出的海上大門,曾因魚產豐富、建材輸入,一度發展成為北海道要港之一。當時街上銀行林立,被稱為「北方的華爾街」。小樽運河於明治29年曾因利益分配問題導致工程延宕、加上舢舨接駁落伍,被札幌快速追上而沒落。
昭和61年(1986年)日本政府對小樽做了一件重要的事,重新定義小樽的歷史定位與浪漫人文後,讓小樽發酵出與札幌完全不同的氣息風貌。因此,人們來到北海道後既想到札幌暢遊,又忍不住要到小樽小酌淺行。
小樽當地沒有商業集團進駐,如今能成為國際化商圈,要歸功於擁有最具特色的北一硝子館及音樂盒館與博物館。北一硝子館的彩繪玻璃藝術多達四千多種,而玻璃工坊也提供手作教學。第一代社長以製造煤油燈及漁業用的玻璃浮球起家。隨著生活型態逐漸改變,北一硝子將玻璃工藝定位在色彩豐富的餐桌文化用品上,價格從平價餐具到高端藝術飾品一應俱全,滿足不同消費水平的旅客。
音樂盒在早年被日本稱為八音盒,並非小樽自行發展的技術。乃因小樽曾為重要港口之故而由國外輸入當地。小樽音樂盒館與博物館將此特色發揚光大,賣場內音樂盒製品無論是精品區或是手作區,均令人流連難忘。音樂盒不只有多種名曲樂章機芯供選擇,設計多變的造型,更適合各類國籍人士的需求。
整個小樽再搭以石造倉庫、茶館、咖啡館、及餐廳的巧妙組合,營造出古色古香,並富有歐洲風情的特有味道。若要問小樽商圈成功的最大因素為何,應該說是它結合了在地及海港特色文化,發展出國際接受度極高的產品。
更重要的是,整個小樽運河地區,經過長期的規劃,在購物環境上型塑出符合國際要求的水平。
- 大通公園與時計台
札幌市為日本第五大城,是北海道的政治經濟中心,人口189萬,然而走在大通公園的商店街上,卻感覺不到城市的擁擠。日本從發展地鐵及火車站現代化之後,就在很多的市中心建立地下化的商店街,商家均是向市府承租店面後進行營運。大通公園這樣的設計,讓人群自動分流。忙碌的上班族在地下街匆忙通過,在地下商店街餐廳及超市得到快速的服務後即前往下一站。
而位在地表的札幌市中心與台灣許多車站市中心風貌不同。市容整齊清潔,沒有擁塞的車流,綿延了1.2公里的中區公園街景,就好像札幌市的綠色腰帶,洋溢著樂活的青春氣息,提供國際旅客在此駐足、欣賞、攝影、或休息的天地,卻又不會感到用餐購物的不便。
大通公園不只滿足了前述兩類顧客需求,若遊客希望能體驗精品時尚,只要轉個彎就可到百貨公司及大型商業設施,逛街購物既方便又人性化。
也許就是這樣的兩種步調並存,才會讓日本國內及國際旅客欣然到訪;這樣的氛圍更呼應了為民眾服務超過100年的時計台,好像用了慢速的時間流,讓旅人放鬆腳步,而停留於此。
- 石屋製菓 白色戀人園區
石屋製菓創始於昭和22年(1947),原是日式傳統糕點店,其後轉型製作高級西點。70年代日本白色巧克力正夯,石屋製菓一直想克服白色巧克力沾手的問題,希望開發出不一樣的產品。最後由其他產品得到靈感,用餅乾薄片夾住巧克力,白色戀人因而誕生。白色戀人不論在口感、包裝、或故事性上均有賣點,1976年12月上市後立即風靡日本全國,幾乎成為北海道的代名詞。
然而,巧克力並非屬於日本文化的產物,加上日本觀光工廠何其多,一個製造巧克力的工廠若未賦予全新的生命力,實難吸引旅客到訪,更遑論要成為國際旅遊知名景點。
本次中國生產力中心帶領中小企業主參訪此園區,很榮幸受到小川博明部長親自接待,而在參訪過程中更能聽到經營者創新過程的甘苦談。
其實石屋製菓在北海道有二大勁敵,即是在和菓子體系相當知名的六花亭與北菓樓。為了創造差異化,石屋製菓工廠便逐步發展為知名的「白色戀人園區」。為了豐富園區的故事性,建物本身即採歐洲風情,同時導入巧克力的歷史及相關藝術品,以建立整體的辨識度。
園區內除了一般觀光工廠應有的喫茶區及體驗工房外,也增設玩具展示、留聲體驗室,讓旅客仿佛進入歐風的藝術殿堂。如果天氣很好,外部的英國式中庭、紅色磚塊步道、噴水池、街道燈等,足以殺光遊客的底片,再加上春夏季之際,有近3百種玫瑰花盛開的景緻,我想很難有人拒絕得了她的美麗。
石屋製菓的員工平均年齡都較六花亭與北菓樓年輕很多,在產品研發製造及行銷手法上也追得上國際潮流。因此,能同時滿足老中青各層次的顧客,營業額與知名度已超越六花亭與北菓樓,值得台灣學習。
國際化不等於要過度開發,以軟性文創搭配簡約乾淨的硬體
本年度承接外交部專案之故,有幸帶領39個國家25~35歲的國際人士走訪台灣。互動過程中,常聽到驚人之語,更讓筆者深感發展國際光觀不能只是用我們的角度去看國際消費者的需求。如國際人士大多不太習慣沾手或油膩食物,商品就應在口感及包裝上讓人容易打包回國、才有機會產生自發性口碑行銷。
以內灣的野薑花粽為例,因產品不方便旅客攜帶,就研發野薑花蛋捲系列作為伴手禮,即是很好的典範。但要注意的是,台灣有太多的伴手禮因爭相仿效結果,即使標榜使用當地的水果或食材,結果外國人只覺得香味及外型略有差異,感覺其實都一樣。
在商圈硬體上,部份背包客雖喜歡下鄉探險,但看到國際友人曾因為某餐廳或某商圈找了很久僅有蹲式廁所,而對我大嘆台灣有如未開發國家時,我才知國人眼中不接觸身體較衛生的蹲式廁所,卻被歐美人士視為未開發國家茅坑的象徵,這些都紮實地為台灣人上了一課。
台灣內需市場已漸達飽和,觀光工廠與地方商圈若僅靠週休二日的人潮,實難儘早將投資回本。國際化不代表要失去原有的文化,也不代表要過度開發,日本北海道不就是最好的代表。
為了提升國際集客力,已有了文創深厚基礎的台灣商圈若能在軟硬體上再略做精進,相信更能達到國際水平,幫助台灣的旅遊觀光產業更上一層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