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族成人教育之推動

瀏覽數:4729


原住民族部落大學的成立

  為促使原民文化能一棒接一棒地傳承,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與教育部依據「原住民族部落大學補助要點」規定,共同補助直轄市及各縣市政府辦理「原住民族部落大學實施計畫」。鼓勵原住民族透過在部落大學的學習,讓每一個人都能從中增進生活知識與能力,並藉此提升現有的經濟狀況。同時,透過學習傳承原鄉文化,達到培養部落發展與產業人才之目標。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與教育部推動 10 年來,由最初的宜蘭縣、桃園縣、苗栗縣、南投縣、屏東縣、花蓮縣及臺東縣等 7 個縣市,發展至全國 15 所原住民族部落大學,包含基隆市、宜蘭縣、臺北市、新北市、桃園縣、 新竹縣、苗栗縣、臺中市、南投縣、嘉義縣、臺南市、高雄市、屏東縣、花蓮縣及臺東縣,這些部落大學一點一滴的在全臺灣各角落努力紮根的傳承原住民傳統知識及文化。

  原住民族部落大學以「原住民族主體性」及「部落再生」為核心,並納入「終身學習」、「文化傳承」、「部落營造」、「倫理規範」等四項理念,藉以與一般大學或社區大學有所區別。在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服務網中(http://tip.cpc.org.tw)也可查到全國15所部落大學之課程,原住民族課程類別多元,舉凡有語文教育、文化探索、產業經營、人權教育、資訊教育、婦女教育、親職教育、健康照護等原住民族學程,授課對象為全國原住民族,不分區域、不分族別,只要有一顆充滿熱情與學習的心,在部落大學皆能找到屬於自己的課程。

時代的演變

  課程與教材也隨著不同的時代,衍生出許多出不同的風貌,最早期的課程教學為部落耆老靠口述的方式、家庭式教育的理念將本身族語和特有之文化傳宗接代下去,而後為了防止口述文化的斷層及不完整,開始有人將這些無形的知識紙本化,前陣子在執行部落大學的計畫時,我們就試圖努力收集各門教材,為的就是要保存原民文化,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許多老師也透過影像傳播的概念將每族真實互動的文化保存下來,以泰雅族織紋為例,在泰雅文化中,透過細密的織紋將祖先的智慧記錄下來,且技術精熟的泰雅族婦女不需要看標本或圖形,就能將祖先的歷史事蹟一針一針地訴說在織布上,藉由影片的步驟說明,可清楚瞭解泰雅織紋的編織流程,更能完整呈現並透過Youtube、Facebook等社群平臺作為教學資源,強大的網路資源讓教學不在只侷限在某個部落、某個族群或是某個區域,而是能讓更多族人能互相交流並學習,共同維護原住民族文化。

部落產業經營

  另外,今年年初因緣際會下參與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經濟及公共建設處的一項計畫,走訪全臺21家原住民族所設立的工作室,去瞭解他們的經營需求與技術障礙,幫他們尋找資源並輔導其創業。當中不乏有幾位很棒的工藝師,有專精於琉璃珠的製作、岩石雕刻、皮包編織等等,那些對於原住民族是何等重要的資產,在訪談的過程中我也有向各個廠商提到原住民族部落大學這個資源,在部落大學授課不單只是一般的教學,可將產學合作的觀念帶進部落教育裡,講師透過講課的過程將文化理念傳達給每位學員,學員也可因此了解創業的過程與產品製作的方法,進而成就良好的互動。

  其實近代很多擁有原住民族血統的音樂人也默默耕耘著,只是他們採用的不是文字與紙張,而是使用大量的音符與族語教導著下一代的孩子,像是去年獲得金曲獎流行音樂作品類最佳原住民語專輯獎歌手舒米恩,一位來自臺東都蘭的阿美族歌手,他將每年演唱會的門票收入挪出一部分作為部落社會的回饋,開設族語傳唱、狩獵等課程,並且會挑選部落的青年與他共同參與世界各國的巡迴演唱會,族語歌曲的大合唱對他們來說就是一門很棒的課程,也留給下一代原住民族青年很棒的教材。

未來的下一步

  目前原住民族的各項教學資源已日趨豐富,換來的是課程必須再規劃、知識體系也勢必將重新建構,未來將導入學習地圖的觀念,利用最有效率的課程學習體制,讓族人能夠清楚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麼樣的課程,繼而一步一步地建構本身的學習職涯,讓原住民族的課程不再只是單純的教學,而是原住民族文化的共同成長。

  所以原住民族部落大學成立的意義,不僅提供學習機會而已,其真正的意義是要讓原住民在自我習慣的環境與學習方式下,學習自己的文化、語言,說出自己的文化以及紀錄自己的文化,創造族群的未來。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