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國內企業層出不窮的工安事故屢見不鮮,事故於發生時若第一時間無法有效進行處理與控制,除了造成人員傷亡及財物的有形損失外,嚴重時對企業形象的無形傷害更是沉重的打擊。故如何針對可能發生的事故建立一套標準及有效的緊急應變計畫,可說是企業營運安全不可忽視的一環。
在現行勞工安全衛生法規中明確要求,對於所屬法規明訂的第一類事業,勞工人數在三百人以上之事業單位,應依事業單位之潛在風險,訂定緊急狀況預防措施及緊急應變計畫,並定期實施演練(勞工安全衛生組織管理暨自動檢查辦法第12條之6)。本文針對一般事業單位,常見的災害類型及緊急應變計畫書,應有之內容與計劃制訂時,應注意的事項做粗略的介紹。
一、一般事業單位較常見的事故包含了下列類型:
- 製程使用或物料外洩
氣體外洩-如毒性氣體、惰性氣體或易燃性氣體等自機台、管路或儲槽體的外洩。液體外洩-如毒性液體、腐蝕性液體(強酸、強鹼)或易燃性液體等自機台、管路或儲槽體的外洩。
異味-不明物質外洩所造成令身體感到不適的氣味。
- 火警或爆炸
引火性液體、可燃性氣體或爆炸性固體等物料儲存或使用不當而造成的火災爆炸事故。
- 天災
如地震、颱風或其它天災所延伸的設備損害或人員傷亡。
- 電力系統異常
不正常的壓降或停止供電造成設備或機台的異常停機事故。
- 人員傷亡
上下班途中的交通意外事故,或從事作業因機械性、化學性或物理性等危害因素所造成的疾病、傷害、殘廢或死亡。
- 其它運作場所中之意外事故
以上可能發生的事故皆可做為計畫擬訂時應變流程及訓練或演練訂定參考依據。
二、製訂計畫初期的準備:
- 資料蒐集
在進行計畫的擬訂前,首先應針對最有可能發生危害及發生危害時有哪些相關的資源,可供應變來進行調查與評估。
- 風險評估
對生產作業、設施設備、存放物料種類、建築物等事項進行危害辨識,並依照風險程度高低及可能造成的危害,列項建表後來決定控制方法,以期達到預防、減低或消彌危害目標。
- 資源調查
對作業場所內的人力配置,設施器材等資源事項進行調查與評估,借以瞭解評估對事故的應變資源及能力。
三、計畫架構:
一般來說,計畫的架構包含下列事項:
- 應變組織
擬定緊急應變組織架構及權責,建立指揮體系、應變編組,並依事故規模訂定應變層級,明訂指揮權的轉移時機及應變編組於事故發生時應執行應變工作事項。
- 通報系統
建制事故發生時警示系統,建立通報程序及連絡體系,事故的通報流程及對內或對外的聯絡時機,廠區各單位及廠外支援單位通報名單建立。
- 應變器材
確認應變器材之配置狀況及統計數量,作業現場各項的應變器材備置及釐清應變器材種類是否與該區可能發生的危害類型相匹配,擬訂器材安全庫存量,及維護保存跟檢查檢點相關措施。
一般應變器材的種類包含了應變人員所使用防護具、急救藥品、救災工具、建物消防設施及後續除汙及修復器材等。
- 疏散計畫
擬訂疏散時機、路線圖、管制計畫、集合地點及清查人數方式,擬訂時需考量不同時段廠區內設施設備或各項作業動線是否有阻礙疏散的狀況。
- 緊急應變程序
針對上述所述單項事故訂定相關應變流程,主要還是將災害類型發生頻率較高者,依其嚴重程度或先後緩急,訂定出應變處理方式。
- 事故調查與復原工作
事故發生後應針對事故發生的成因進行調查分析,調查人員的組成應盡可能包含現場人員、環保工安單位、參與救災人員及其他單位以確保調查報告的準確性,對當事人或目擊者的訪談應簡單扼要,避免引導性的問題。現場的復原工作應訂定管制計畫,並對進行復原工作的人員提供有效的防護器具。
- 訓練計畫
針對可能參與應變的人員施予必要的教育訓練,其訓練內容可包括:化學品相關知識、廠區警示系統認知、緊急應變措施及流程訓練、應變設施器材位置及使用、防護器具認知使用與除污、醫療設備及急救器材之認知與使用、指揮系統架構及工具、外部支援配合、疏散程序及緊急應變狀況模擬。
- 模擬演練
演練主要可依下列流程進行:目標及腳本擬訂、沙盤推演、實際操作及事後檢討。演練目標可針對廠區內曾經發生的事故案例,或經評估可能發生頻率較高或事故嚴重性較高者,排訂年度演練計畫,演練亦應要求相關單位務必全程參與配合。
- 緊急應變計畫之檢討與修正
對於計劃之內容應召集相關人員針對編組、流程、等事項進行檢討,並對於廠區內各項變更事項如製程轉換、建物改建等事項,評估變更計劃後之適用性,對於訓練演練後檢討事項亦應加以修正,以使計畫書更符合實際需要。
四、結語:
一般人對各項事故的處理及應變往往沒有正確態度與認知,對應變計畫總認為是備而不用,這些觀念恰巧是造成小事故變成大災害的主因,藉由上述的內容介紹,期望事業單位能了解事故的類型、計畫書訂定的架構及內容,藉此建立正確的防災觀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多一分的準備才能少一分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