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樸農學市集 陳孟凱老師談農業

瀏覽數:11077
關鍵字:


 

  臺灣目前從南到北,大大小小,定期不定期的市集總共有50幾個,Google上打上”農夫市集”4個字,會出現偌大的搜尋資料,農夫市集儼然成為買菜的新選擇,消費者假日的新去處。與以往的傳統菜市場不同的,不只是賣菜的人就是種菜的,攤子上的菜大多是以有機或友善的方式耕種而得,如果說這是買賣場所以及交易方式的更動,更應該說是社會整體價值觀的大轉變。

  而有多少人知道,開啟這場寧靜革命的人,其實都不是農夫,他們是一群關切環境、農業以及社區互助的人,包含靜宜大學的陶蕃瀛老師、東籬農園的陳孟凱先生、植物保護基金會秘書李美雲小姐、溪底遙學習農園的馮小非,以及社區工作者許婕穎,如此聚集了眾人的力量,臺灣第一個有機農夫市集成立於2006年10月。

  而是甚麼樣的志願,得以號召大家的力,讓每月一次的市集都有來自各地的志工同心協力圓滿;又是甚麼樣的思維,讓合樸得以成為第一,還能保持獨樹一格的農學市集?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從創辦人中的靈魂人物:陳孟凱老師,於2012年10月來到蘭陽平原為農民開講的內容中,窺見一二。

陳孟凱老師背景

  東籬農園園主「陳孟凱老師」於台大電機系畢業之後,又赴美取得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博士,曾任職於美國通用汽車半導體設計部門以及聯合信號等知名公司,即一名身價不斐的科技新貴。讓他舉家從美國搬回台灣的原因,是因為親愛的家人飽受憂鬱症之苦,陳孟凱必須擔負起幫助家人治療的責任,其實同時,陳孟凱看似令人稱羨的「高等」生活,卻無法讓陳孟凱得到真正的快樂。

  於是在近10年的中,陳孟凱不斷地思考生命的意義,反思名利與社會「主流價值」,最後,他決定放下如日中天的科技事業,回到家鄉台中,轉而經營「東籬農園」,東籬農園取自於陶淵明飲酒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便是陳孟凱一直嚮往的生活景象。先不論東籬農園與合樸農學市集有多麼成功,或是有甚麼指標性的意義,最精華的其實讓這些事情實現,讓陳孟凱省思了10年的想法與觀念的改變。

陳孟凱老師開講:農業輸在起跑點

  除了電機系的背景,陳孟凱也成功取得企管碩士,目前為任教於商學院的老師。陳老師身旁多的是金融創投業的朋友,大家都知道投資就要找投資報酬率高的標的物。那麼,經陳老師精算之後,一株秧苗種到泥土裡,可以長出多少棵的稻穗,從農的投資報酬率高達20萬%,但農民從來不像金融業一樣,走路有風,生活好似輕輕鬆鬆。

  為什麼不但要接受日曬雨淋,農民得到的報酬還相對低?這關乎農產品的特性,農產品有時效性,不得久放,但鈔票放久是不會爛的;同種農產品的產季都一樣,依供需理論,價格無法太好;又市場機制,主要取決於政府對農業的補貼,政府是否支持農業?當美國政府提供大量補助給農民,大量外銷的結果,便使進口國的農民處於劣勢。

  因此,當農民全然依賴著市場機制與金錢交易制度時,勢必成為辛苦又弱勢的族群,就好似時時刻刻在跟消費者比腕力,卻在還沒開始時,就比對方低了三節。

不一樣的農業

  陳老師舉出之前參觀泰國米之神基金會(註)的觀察,在米之神基金會的田間,收成的產物,第一份必得先拿來供養神祇;其次是家庭自己食用;最後還有剩下的,才拿出去賣。

  泰國人本就篤信佛教,收成的食物先用以供養,可見到其對天地的感恩與回饋,顯示人類的謙卑,憑藉此心,對天地的愛護將會反應在友善的耕作方式上面;在販售之前,先將食物留在家中,這可以避免出現賣掉自家農產品,換取現金,但換得的現金卻不夠去買家裡吃的食物的諷刺現象。

  藉由這個例子,陳老師認為一貫地依賴市場,與之硬碰硬,永遠也無法突破現況,反而鼓勵大家應該做出不一樣的農業,原動力來自於想法的轉變;若要看到改變,就要從每一個個人著手。

農業微革命

  陳老師於是提出三項,可以從自身做起的改變

  1. 改變單一作物,大面積種植的習慣,耕作的思維,是先開始種植自己要吃的東西。
  1. 減少用以販賣的農產品比例,優先順序可以調整為:先種植自己要吃的食物拿一部分來交換不同的食物剩下的,再拿去賣。
  1. 減低對金錢的依賴,不要認為金錢交易是唯一的一條路徑,因為這條路徑都是控制在別人的手上。

合樸市集

  合樸農學市集中,有許多的創舉,從創設之初的4個方向:好好務農、好好讀書、好好吃飯以及好好生活,為出發點,演變到現在,合樸提供社區豆腐坊、星期二沙龍、藏種於農工作坊、以及永續農業教育中心,在教育中心裡面,組織了公平貿易咖啡部落、釀造部落、大豆部落、預購取貨部落的育成基地與共同廚房等。

  這可以看出看似合理發展其實充滿創意發想的組織,背後充滿了多少嚴謹的思維與對時代發展步調的深思。在新的時代裡,逛「市場」不再只是婆婆媽媽的例行工作,更是激發許多對生活甚而人生意義想法的場域。

結論

  陳老師演講一結束,宜蘭知名的穀東俱樂部的主人-賴青松先生馬上來迎接老師,原來他們已經約定好一群「有志之士」,要和老師好好品茶聊天,而參加講座的學員,個個也看似若有所思。會後筆者想起之前聽過一個住在台灣近20年的美國人曾經抱怨到在台北騎腳踏車上班之艱辛與危險程度,道路設計與行車人的不友善。只因為,腳踏車在這裡通常被定位在「休閒娛樂工具」而非一個「通行工具」!

  其實,只要一個基本觀念的改變,可以影響到整體的設計與思維,正因如此,轉念才是一件更困難的事情。很感謝台灣有這麼一群人,願意對每一件看似平凡不過的事情,做更深的思考,並試圖將可以更美好的選擇傳佈出去。

 

【資料來源】

  • 1. 陳孟凱老師現場演講內容
  • 2. 台灣農夫市集地圖網站
  • 3. 合樸農學市集網站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