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樸農學市集 陳孟凱老師談農業

- 撰文者:
- 2013/03/13 瀏覽數:11148
臺灣目前從南到北,大大小小,定期不定期的市集總共有50幾個,Google上打上”農夫市集”4個字,會出現偌大的搜尋資料,農夫市集儼然成為買菜的新選擇,消費者假日的新去處。與以往的傳統菜市場不同的,不只是賣菜的人就是種菜的,攤子上的菜大多是以有機或友善的方式耕種而得,如果說這是買賣場所以及交易方式的更動,更應該說是社會整體價值觀的大轉變。
而有多少人知道,開啟這場寧靜革命的人,其實都不是農夫,他們是一群關切環境、農業以及社區互助的人,包含靜宜大學的陶蕃瀛老師、東籬農園的陳孟凱先生、植物保護基金會秘書李美雲小姐、溪底遙學習農園的馮小非,以及社區工作者許婕穎,如此聚集了眾人的力量,臺灣第一個有機農夫市集成立於2006年10月。
而是甚麼樣的志願,得以號召大家的力,讓每月一次的市集都有來自各地的志工同心協力圓滿;又是甚麼樣的思維,讓合樸得以成為第一,還能保持獨樹一格的農學市集?這些問題,或許可以從創辦人中的靈魂人物:陳孟凱老師,於2012年10月來到蘭陽平原為農民開講的內容中,窺見一二。
陳孟凱老師背景
東籬農園園主「陳孟凱老師」於台大電機系畢業之後,又赴美取得佛羅里達大學電機博士,曾任職於美國通用汽車半導體設計部門以及聯合信號等知名公司,即一名身價不斐的科技新貴。讓他舉家從美國搬回台灣的原因,是因為親愛的家人飽受憂鬱症之苦,陳孟凱必須擔負起幫助家人治療的責任,其實同時,陳孟凱看似令人稱羨的「高等」生活,卻無法讓陳孟凱得到真正的快樂。
於是在近10年的中,陳孟凱不斷地思考生命的意義,反思名利與社會「主流價值」,最後,他決定放下如日中天的科技事業,回到家鄉台中,轉而經營「東籬農園」,東籬農園取自於陶淵明飲酒詩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意境,便是陳孟凱一直嚮往的生活景象。先不論東籬農園與合樸農學市集有多麼成功,或是有甚麼指標性的意義,最精華的其實讓這些事情實現,讓陳孟凱省思了10年的想法與觀念的改變。
陳孟凱老師開講:農業輸在起跑點
除了電機系的背景,陳孟凱也成功取得企管碩士,目前為任教於商學院的老師。陳老師身旁多的是金融創投業的朋友,大家都知道投資就要找投資報酬率高的標的物。那麼,經陳老師精算之後,一株秧苗種到泥土裡,可以長出多少棵的稻穗,從農的投資報酬率高達20萬%,但農民從來不像金融業一樣,走路有風,生活好似輕輕鬆鬆。
為什麼不但要接受日曬雨淋,農民得到的報酬還相對低?這關乎農產品的特性,農產品有時效性,不得久放,但鈔票放久是不會爛的;同種農產品的產季都一樣,依供需理論,價格無法太好;又市場機制,主要取決於政府對農業的補貼,政府是否支持農業?當美國政府提供大量補助給農民,大量外銷的結果,便使進口國的農民處於劣勢。
因此,當農民全然依賴著市場機制與金錢交易制度時,勢必成為辛苦又弱勢的族群,就好似時時刻刻在跟消費者比腕力,卻在還沒開始時,就比對方低了三節。
不一樣的農業
陳老師舉出之前參觀泰國米之神基金會的觀察,在米之神基金會的田間,收成的產物,第一份必得先拿來供養神祇;其次是家庭自己食用;最後還有剩下的,才拿出去賣。
泰國人本就篤信佛教,收成的食物先用以供養,可見到其對天地的感恩與回饋,顯示人類的謙卑,憑藉此心,對天地的愛護將會反應在友善的耕作方式上面;在販售之前,先將食物留在家中,這可以避免出現賣掉自家農產品,換取現金,但換得的現金卻不夠去買家裡吃的食物的諷刺現象。
藉由這個例子,陳老師認為一貫地依賴市場,與之硬碰硬,永遠也無法突破現況,反而鼓勵大家應該做出不一樣的農業,原動力來自於想法的轉變;若要看到改變,就要從每一個個人著手。
農業微革命
陳老師於是提出三項,可以從自身做起的改變
- 改變單一作物,大面積種植的習慣,耕作的思維,是先開始種植自己要吃的東西。
- 減少用以販賣的農產品比例,優先順序可以調整為:先種植自己要吃的食物→拿一部分來交換不同的食物→剩下的,再拿去賣。
- 減低對金錢的依賴,不要認為金錢交易是唯一的一條路徑,因為這條路徑都是控制在別人的手上。
合樸市集
合樸農學市集中,有許多的創舉,從創設之初的4個方向:好好務農、好好讀書、好好吃飯以及好好生活,為出發點,演變到現在,合樸提供社區豆腐坊、星期二沙龍、藏種於農工作坊、以及永續農業教育中心,在教育中心裡面,組織了公平貿易咖啡部落、釀造部落、大豆部落、預購取貨部落的育成基地與共同廚房等。
這可以看出看似合理發展其實充滿創意發想的組織,背後充滿了多少嚴謹的思維與對時代發展步調的深思。在新的時代裡,逛「市場」不再只是婆婆媽媽的例行工作,更是激發許多對生活甚而人生意義想法的場域。
結論
陳老師演講一結束,宜蘭知名的穀東俱樂部的主-賴青松先生馬上來迎接老師,原來他們已經約定好一群「有志之士」,要和老師好好品茶聊天,而參加講座的學員,個個也看似若有所思。會後筆者想起之前聽過一個住在台灣近20年的美國人曾經抱怨到在台北騎腳踏車上班之艱辛與危險程度,道路設計與行車人的不友善。只因為,腳踏車在這裡通常被定位在「休閒娛樂工具」而非一個「通行工具」!
其實,只要一個基本觀念的改變,可以影響到整體的設計與思維,正因如此,轉念才是一件更困難的事情。很感謝台灣有這麼一群人,願意對每一件看似平凡不過的事情,做更深的思考,並試圖將可以更美好的選擇傳佈出去。
【資料來源】
- 1. 陳孟凱老師現場演講內容
- 2. 台灣農夫市集地圖網站
- 3. 合樸農學市集網站
AKM農業資訊平台
AKM農業訊平台由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所經營,旨在整合過去合作的產、官、學、研顧問專家,提供青年農民、產銷班、農民團體、農企業客製化的服務,進而提昇農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共同開創台灣新農業時代。同時,將台灣農業科技實力擴散至海外,促進國際媒合交流,接軌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泰國、印尼、日本、澳洲等農產貿易市場。
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
本中心成立「在地創生服務團」從在地出發,透過人物境共好的思維,串接一級生產、二級加工、三級服務,結合產官學研各界能量,尋找資源創新價值,打造出真正屬於地方性及能展現與傳承在地文化特色的產業。
猜你喜歡

在市集辦理行銷活動前,首先應要先進行『行銷策略分析』,即是行銷學上常稱 STP 流程( STP Process )。就傳統市集來說,“市場區隔”主要是決定促銷的區域範圍,“目標市場選擇”則是挑選主攻的消費者年齡層等,而“市場定位”則為了區別與競爭者不同的消費者認知,讓消費者很快區分出本身與競爭者的差異性。因此在這幾個步驟後,整個市集活動行銷的主軸策略已經大致可以確認,接下來的行銷組合只是依據這個行銷策略進行方案的組合配置,便能達成最終的行銷目標,提昇傳統市集的集客力與競爭力。

壹菜園股份有限公司,一個微型的新創團隊,以社會企業作為自身責任,透過創新商業模式,建立短而透明的生鮮食品供應方式,以支持理想中「地產地銷」的小農經濟。

為讓傳統市集能再度展現蓬勃的朝氣與無限商機,應協助市集與攤鋪進行再造或美學優化,全面改善市集整體的硬體、衛生環境與服務機能,並營造舒適環境空間與氛圍、融合與發展各自市集的特色,以促使傳統市集建構嶄新的風貌以及朝向品牌化發展。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