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食文化的故鄉在臺北~大橋頭延三商圈百年米食聚落 風華再現

瀏覽數:10111


臺北市為米食發源重鎮

  我們是吃臺灣米、喝臺灣水長大的,可是很少有人知道,臺北市,就是臺灣米的原鄉。我們常吃的臺灣米分成蓬萊米、在來米兩種;尤其蓬萊米,由於口感優良,早熟又能耐病,更是臺灣米的主力。只是相較於在來米由明清時期渡海先民引進,而原來日本殖民臺灣後,在臺日人吃不慣口感鬆硬的在來米;各地反覆栽種日本稻種又不成功,直到臺灣總督府農事試驗所技手磯永吉博士苦心研究培育種苗和插秧技術後,才於1924年透過人工育種,在氣溫與日本九州相近的臺北陽明山竹子湖,種出了臺灣獨特的新稻種蓬萊米,因此臺北市為米食發源重鎮為實至名歸。

臺北米食文化淵源於臺北大橋頭延三商圈

  若說臺北市為米食發展之重鎮,而大橋頭延三商圈內的粿仔街即為臺北市米食文化發源處。大橋頭延三商圈近原臺北橋,即是大同區延平北路三段、迪化街二段這一帶,早期又稱作草埔仔、四坎仔,由於鄰近淡水河,因灌溉方便、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因此自古盛產稻米,居民便用此研發出各項米食產品~各類粿、粽、如紅龜粿、草仔粿、菜頭粿、油蔥粿、梗仔粿、芋粿、發粿、鹹甜粿、油飯、圓仔、米糕、粿仔湯、米苔目、米漿、米粉等,這些產品便是傳統農業社會中除了作為補充勞動體力之外,更是年節拜拜、節慶謝神中不可或缺的應景祭品。

  除了祭祖拜神之用、供作平日副食點心外,早在清光緒年代米食工廠就已相繼成立,更將產品批發轉售各地,極盛時聚集達上百家米食工廠專門產製粿與粽及其他米食產品,炊煙裊裊蒸米食之景象處處可見。本區曾是北臺灣最重要的米食產品生產、批發重鎮,甚至包括九份芋圓也是源自本地,因此有「粿仔街」或「粿穴」之稱,造就今日大橋頭延三商圈粿仔街的特殊人文基礎與產業特色。

臺北大橋頭延三商圈現況

  臺北大橋頭延三商圈位於臺北橋下,整體範圍為臺北橋下起往北橫跨伊寧街、民族西路、酒泉街至敦煌路止。目前商圈包含最具老臺北人口味的延三觀光夜市、歷史悠久的延平北路中古機車街、以及臺北米食聚落之稱的粿仔街,而米食商圈重點粿仔街部份則位於迪化街三段及底之巷弄。

  街區內聚集約15家米食業者,主要以家庭式廚房即工廠之型態從事生產,並以食品行之名義進行批發販售,產品以傳統各式米食產品像粿、粽與米苔目等,消費者來自米食中盤商、菜市場、攤販為主,所以許多批發商在凌晨三、四點就會來此批貨,尤其在逢年過節或是大拜拜前夕更為熱鬧。

  此商圈具有豐富之鄰近資源,除鄰近淡水河畔外,由商圈往外延伸,西可擴展至孔廟、保安宮、大龍峒;往南有大稻埕迪化街,而巷弄內延三商圈有如聖公媽廟、天師宮、廣信府等三處人文地標,並還有些具古味但已空廢之歷史建物。

  在地耆老將大橋頭延三商圈做成打油詩,最佳為介紹此商圈之最佳詮釋。

大橋頭延三商圈

小吃粿仔歐多拜

大橋頭延三夜市

臺北人的真口味

大橋頭腳草仔粿

傳家手藝相作伙

擔頭頭家來找貨

百年成作粿仔街

面臨時代考驗米食業者逐漸凋零

  當地米食業者均為傳統批發及代工為主之經營模式,然而隨著外在環境因素,如飲食口味及消費趨勢的改變,以及其利潤及附加��值低,粿仔街米食業逐漸凋零,從最早景象近百家現在只剩15家,甚至面臨失傳之窘境。另外,此處曾為早期淡水河畔因渡船貿易豐饒之處,然而隨著時空交替,許多產業逐漸沒落,而許多文史資產也在欠缺維護保存下,漸漸地凋零,鮮少人知道這塊寶地。

建議設立米食文化館零售推廣

  因此,如何再造大橋頭粿仔街風華、塑造米食多元新價值、促進地方再生,並延續傳承具百年歷史文化但濱臨沒落絕跡之產業,為目前迫切改善之課題。因米食業者以批發為主附加價值低,但無法在短期間增加經營型態,因此建議藉由設立米食文化館,做為提供零售、展示、推廣、進而至教育之據點,以及對外統整訂單及聯繫之窗口。

  建議米食文化館內供文化演出,包括歷史沿革、產品等介紹;輔以現場展示磨臼、粿模、蒸籠等米食相關文物佈置,並提供導覽解說服務;另外,民眾來此亦可米食嚐鮮,包括現場示範米食蒸煮品嚐及DIY體驗活動;並提供伴手好禮如菜頭粿、油蔥粿、梗仔粿、芋粿、發粿、鹹甜粿、油飯、圓仔、米糕、麻糬、米苔目等銷售服務;同時,也配合節慶推廣應景美食,如過年年糕發糕、元宵節湯圓、清明節草仔粿、端午節粽子、中元節芋翹等,並且未來亦將改善米食商品包裝來提升形象。

米食業者經營體質及環境待提升

  米食業者製作場地嚴格說來並非為符合規定之工廠,土地使用分區登記為住三,與現行規定有落差,極需政府協助輔導及法令解套。再者,業者本身因環境品質及衛生欠佳,因此,短期間應落實最基本之衛生環境清潔及整理整頓,協助輔導從整理整頓做起,進而修整門面裝潢、建立基礎參觀動線等改善基礎環境,來提升米食業者形象,提供消費者遊逛參觀之基本門面。而在基礎形象建置後,亦需提升至米食業者體質,包括研發、生產、品管、包裝、品牌、行銷、物流及經營等之精進深化。

整體環境形象待整理塑造

  因米食業者位於迪化街二段巷弄內之老舊社區,因屬傳統經營模式,難免出現年久失修且破舊雜亂之現象,加上缺乏遊逛硬體基礎建設,因此整體為非友善之遊逛空間,整體環境急需改善。建議設置商圈入口意象、導覽指示牌、綠美化、捷運站出口商圈標識等;中長程目標需全方位整體意象營造,如招牌、人行道鋪面整平、街道家具、路燈、特色招牌、公共藝術、古蹟維護及修繕、開放徒步區等;另外,善用閒置空間,如活化及利用特色古早味古蹟及具歷史古味房舍等,共同營造舒適且具特色遊逛空間。

整合資源重塑米食文化聚落

  除設立米食文化館及改善遊逛環境之外,建議再整合及包裝當地豐富之歷史文化、米食業者、鄰近淡水河畔、老街巷弄、歷史古蹟、延三觀光夜市等觀光資源,結合美食、文化、遊逛,規劃成可「遊賞、遊食、遊逛」之米食文化商圈。

  建議搭配行銷活動及整合觀光遊程,達到吸引遊客及刺激消費之目標,如每年舉辦米食嘉年華,成為一種定期之儀式,並搭配既有活動如北市年貨大街、元宵燈會、端午划龍舟活動定期舉辦各相關節慶小型活動如冬至湯圓節、過年年貨大街、元宵節、端午粽子節、夏日清涼米食派對、臺式下午茶外燴等,並參與相關展覽,如中華美食展、旅展、米食展等增加知名度;出版發行相關文宣如網路、FB、介紹手冊、電子書、導覽護照等建議結合文史工作者蒐集老照片、收藏老東西、記錄老故事、尋找老達人等,做為特色營造重要資料;亦可結合鄰近觀光資源及導覽解說推出觀光遊程,如可先坐淡水渡輪遊覽淡水河風光、沿淡水河岸騎自行車、探訪巷弄內之古蹟洋樓,參觀米食店家製造過程、至米食文化館參觀及品嚐米食、體驗DIY ,最後至延三夜市觀光小吃等半日充滿臺灣風味的遊程,或再結合週邊之迪化街、大龍峒等做為一天遊逛行程拍;也可攝形象光碟或拍攝記錄片、與偶像劇結合、拍微電影等,做為特色塑造及形象提升之用,讓更多人認識臺北這塊米食文化之寶地。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