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實生產」解密大公開-如何利用生產日報表檢出生產浪費

- 撰文者:
- 2013/05/10 瀏覽數:32470
相信對精實生產了解的讀者都知道,生產系統浪費可區分為七大部分,分別是生產過剩的浪費、搬運的浪費、庫存的浪費、加工本身的浪費、等待的浪費、動作的浪費以及不良品的浪費等等。
各位可以回想一下,在眾多精實生產的書籍中,似乎很少有該類書籍告訴各位,在生產的過程當中,如何檢出這些浪費?當然,這些浪費並非使用一種方式或單一工具就可以全部檢出,而是必須結合不同的工具手法並將之建構成一套系統運作方能完備。
然而,本篇內容的重點並不是要告訴各位如何建構這種系統,而是與各位分享如何用最簡單的方式就能夠檢出工廠現場大部分的浪費,進而消除這些浪費以提昇品質與效率,邁向精實之路,期使有需要的讀者在讀完本篇文章之後可以馬上應用。
管理從現場來,未來也要回到現場去。因此,我們先從現場出發,看看企業生產單位,現場的生產記錄方式。以下列舉幾種企業常見的寫法:
第一種方式,敘述式的紀錄,如表一。
【表一】
第二種方式,流水帳的紀錄,如表二。
【表二】
第三種方式,記錄投入數量與生產數量,如表三。
【表三】
第四種方式,有時間段記錄、計畫數量、實際數量與達成率,如表四。
【表四】
第五種方式,記錄計畫數量、計畫工時、實際工時與達成率,如表五。
【表五】
從這幾種寫法當中,到底哪一種寫法比較好?哪一種可以檢出浪費?各位讀者可以相互比較與思考……。
所以,答案是哪一個呢?…結論是…以上的寫法都無法檢出浪費。為什麼?因為都沒有記錄說明未達成的原因(一次因)。因此,綜合以上的寫法,我們將這些生產報表的填寫方式改寫一下,如表六。
【表六】
各位讀者是否已看出端倪了呢?嗯!沒錯,就是要將差異的原因予以說明。然而,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當然有,接下來就是將生產報表的資料輸入到EXCEL作統計以產生資訊,了解現場的問題分佈。
因此,EXCEL的欄位設計如下:
我們可以假設一個案例,應用以上的作法將 EXCEL 內的資料利用柏拉圖分析,將前一天的生產問題予以呈現,如圖一。
【圖一】
從這個假設案例中,我們可以了解,這是一次因,並非根因,必須追根究柢方能對策,才能有效抑制浪費的產生。然而這些的生產問題與文章一開始的七大浪費似乎沒有直接關聯,其實並非沒有關聯,而是有些項目可以直接相關,有些必須深入探討之後方能歸類。因此,我們列舉一些生產的問題予以分類,在這些分類當中,有些並非一定在某一類別,端視發生的情況與管理的範疇而定。
- 試作:為新產品量產的過程,只要在生管計畫的時間內完成者,可不歸屬浪費;但超過計畫時間,就必須檢討。
- 重工:可能是品質引起的重工(不良品的浪費);也有可能是庫存過久引起的重工(生產過剩的浪費);也有可能是作業性問題引起的重工(無效動作的浪費)。
- 換線:人員/機台 等待(生產)的浪費。
- 待料、缺料:人員/機台 等待(材料)的浪費。
- 品質問題:人員/機台 等待(確認)的浪費;不良品的浪費;庫存(過久引起的品質)的浪費。
- 機故;調機;生產線故障:人員/機台 等待(維修)的浪費。
- 新人:不熟悉生產作業而導致動作的浪費。
- 插單:可能導致搬運的浪費、(在製品)庫存的浪費。
以上僅是一些範例說明,重點在告訴讀者如何檢出生產浪費的方法而不是如何解決這些問題,畢竟解決這些問題不是本篇的重點。
許多製造型企業的主管們並未正視生產日報表的填寫方式,對現場出現問題的資訊沒有充分掌握而產生「病急亂投醫」的現象,誤用解決問題的方法,導致問題沒有解決或者事情解決了,但生產效率或品質並沒有明顯提昇,這表示說該問題的解決對現場來說並非重要的課題。所以,您用什麼方法檢出生產問題?重視細節管理的態度,再利用80/20的法則,針對重點問題提出解決方案,一旦掌握到這種技巧,就可以將資源集中在重要的課題上,生產效率或品質才能有顯著的提昇。
生產日報表看似簡單,其實是結合了時間研究、目標管理、生產計畫管制、細節管理等等的觀念,製造型企業若能從基本的生產日報表著手,一定能夠帶給企業很有用的資訊。當然,每一家製造型企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不見得會一樣,甚至有些不會出現在所謂的七大浪費裡。重點是,企業用什麼樣的方式記錄現場問題,而不是憑某人的記憶認為現場的問題有哪些?這兩者之間,記錄與記憶,往往存在很大的落差,這也是很多企業為什麼投入許多資源從事改善工作而成效卻不若預期的結果。
推動精實生產,生產日報表僅僅是起步而已,跨出第一步並且站得穩,才能有效凸顯企業現場流程、制度、管理不足等問題,之後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因此,正視生產日報表並運用報表提供的資訊將會使你在推動精實生產時少走許多冤枉路。
數位精實生產(Digital LEAN)
因應數位轉型與工業4.0的浪潮,數位精實生產即為因應及時生產、小量多樣生產等未來生產需求態樣,在原有精實生產的概念下,配合企業經營現狀與發展的需求,引導企業結合應用ICT及IoT等相關技術與系統,在合宜的成本下,進行升級轉型之收法,將於每個發展階段產出具體的成果,真正強化企業的總合競爭力。
猜你喜歡

豐田TOYOTA,不只是汽車品牌,更在世界引發了驚人的精實革命旋風!這股旋風從製造業延伸到服務業,各企業主無不致力於導入精實變革,增加獲利及提高營運績效,然而真正成功者卻寥寥無幾。本文試著從豐田模式的基本理念探討精實生產導入的關鍵思維,並為將來有意導入精實生產的業者提供基本的正確思維!

工業4.0成為全球產業發展政策,如何依據企業現金水準規劃導入模式不可輕忽;評估國內企業在追求工業4.0時,必須先考量我們現在已達的水準,如果企業還在2.0就不要妄想一步登天跳升到位,建議從精實生產暢流生產建立根基,先把生產製程的不平衡或平衡損失降低,讓產品各製程都能落實單件流,產品投入就能毫無停滯迅速完成,讓有價值時間比率最高,才進一步思考透過設備取代人工,否則把浪費動作投資設備取代更形成另一種浪費,故暢流生產是智慧製造的根基。

『精實生產』為企業生產建立最佳價值溪流的過程,其也是知識管理之運用的體現,也就是將最佳化生產模式加以建立模組化並且運用ERP、APS等系統來協助,讓交期能夠即時,讓產能發揮出來。在推動智慧製造之過程,沒有『精實生產』為基礎,則恐難有效實現。

因為急單湧入的企業,反倒是無法快速因應來滿足客戶的需求,而產生了許多檢視過去工廠管理手法的聲音,如近期於經濟日報社論中即有一篇社論在探討”疫情對精實生產的衝擊與改變”,文中所述確實呈現了現今已導入精實生產模式的工廠所面臨的狀況,也提出了諸如最佳化庫存、採購來源多元化、水平式組織及生產流程彈性化設計等四項議題供企業進行反思,對此,筆者也針對這段時間中實際協助企業探討此問題的過程與大家分享。

很多企業的智慧化思維,以為就是用最新技術,加強既有流程,但其實智慧化,尤其是智慧製造,更重要是推動的核心理念,讓整個生產體系走到「最剛剛好、最能賺錢」的境界。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