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安區是中國廣東省深圳市的一個市轄區。位於深圳西北部,珠江出海口的東岸。成立於1992年11月11日,面積712.95平方公里。區下設6個街道辦事處:新安街道、西鄉街道、松崗街道、沙井街道、福永街道、石岩街道。寶安區工業主要是以製造業為主,工廠集中在沙井街道、西鄉街道等區域。尤其是電子相關零元件生產相當發達,區內有深圳寶安國際機場。
根據百度百科與維基百科的寶安區經濟與產業相關資料,2010年全區生產總值2329.84億元(不含光明新區,下同),增長14%,高於全市2.0個百分點。總量和增長速度均列深圳市六個行政區第一。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0.8億元,下降17.7%,對GDP增長貢獻率為-0.1%;第二產業增加值1516.45億元,增長15.2%,對GDP增長貢獻率為71.6%;第三產業增加值812.59億元,增長10.8%,對GDP增長貢獻率為28.5%。三次產業比例為0.03:65.09:34.88。從上述經濟資料看出寶安區的產業分佈是以第二產業為主,占65.09%,對GDP增長貢獻率超過7成,所以經濟成長的驅動力還是依賴第二產業。
第二產業中全年工業增加值1452.88億元(不含光明新區,下同),增長15.3%,占全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62.4%。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8202.06億元,增長15.3%。其中,國有企業產值190.29億元,增長9.8%;民營企業產值1161.12億元,增長21.2%;港澳臺及外商企業產值6674.01億元,增長14.8%。以上資料顯示,港澳臺及外商企業是寶安區的經濟的主要貢獻者,其中台資企業扮演舉足輕重的腳色。
換個角度從分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和重工業產值分別為1757.19億元和6444.87億元,增長16.3%和14.8%。通信設備、計算器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產值5424.15億元,增長17.7%,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66.1%。規模以上工業銷售產值8001.07億元,增長19.2%。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7.5%,比上年提升3.3個百分點。出口交貨值5538.38億元,增長21.3%。上述的資料顯示重工業占整體工業的78.5%,重工業中的電子/通信(資訊)相關製造業約占84.2%,其實也間接說明了台資企業在寶安區的產業分佈占比,而且約70%的產值都是外銷。
此外,全年新批外商投資項目532宗,比上年增長40.7%。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9.51億美元,增長3.8%。其中,第二產業外商直接投資7.15億美元,占75.2%;第三產業外商直接投資2.36億美元,占24.8%。在第三產業中,批發和零售業直接投資金額1.45億美元,占61.4%。考慮供應鏈及市場群聚效應,寶安區還是第二產業投資者較願意投資的區域。
2011年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電子資訊、先進裝備製造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80%以上,比2006年(下同)提高10.5個百分點。 企業結構進一步優化,境外世界500強投資企業由71家增加到103家,上市企業由6家增加到3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達292家,產值超億元工業企業由481家增加到1065家,“三來一補”企業由2900多家減少為1100家。台資企業的結構也發生類似的調整,但是部分並不是企業優化,而是關廠/倒閉或者是轉進其他省份與國家。
台資企業和內資企業或跨國企業的發展模式不同,台資企業幾乎都是代工起家,而且由於臺灣當地內需市場不大,產品大多是外銷,當初投資寶安區的主要目的是降低人事成本,提升工廠的價格競爭力。可惜近年來內外環境的變化,造成原本的優勢消失,迫使部分台資企業再次轉進人事成本較低的省份或國家。其他不想當〝遊牧型企業〞的業主開始思考如何轉型升級來維持企業的競爭力。
寶安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經濟以外向型經濟為主,自主品牌產品較少,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制約工業附加價值的上升;工業結構以加工製造為主,基礎原料產品價格上漲、國際貿易磨擦等原因導致企業生產成本明顯上升,導致工業經濟效益提升難度加大;明顯資源約束,節能減排任務艱巨,經濟發展品質待提高,〝住房、教育、醫療〞三大民生問題影響居民消費信心;經濟發展受土地、能源和資金等資源要素制約的情況嚴重;城市功能還不能適應發展的需要。如果持續發展外貿(外向)型第二產業,問題會越來越嚴重,當然伴隨寶安區成長的台資企業發展會越來越困難。
雖然有諸多限制與挑戰,但是這些製造上的能量可以轉化成為轉型升級的優勢。留在區內的製造業開始把焦點放在〝微笑曲線〞的左邊—研發/創新和右邊—品牌/通路,並且慢慢轉向內銷市場或新興市場。2011年內銷比例增加10個百分點,對新興市場出口年均增長21%。三是經濟品質實現“三個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高新技術產品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55.8%,提高11.9個百分點;公開公告專利數增長227%,新增省級以上名牌產品和馳名(著名)商標105個。此外,資源利用效率提高,每平方公里產出GDP4.35億元,實現翻番;萬元GDP電耗、水耗分別下降18.2%和32.3%。人均產出和收入提高,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6.9萬元,年均增長8.3%;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38萬元,年均增長9.7%。
將寶安區進一步強化電子資訊類高新技術產業群聚的核心地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科技水準,向產業鏈和價值鏈的縱深和高端延伸,力爭突破關鍵技術瓶頸,掌握部分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關鍵核心技術和標準,在產業鏈的上游積極拓展研發產業集群的規模,進一步形成集聚優勢和在全球分工中的優勢。此外,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培育,鼓勵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合作,開發具有前瞻性的技術,整合產、官、學、研的資源與資訊。
短期來說企業本身轉型升級的效果顯著,深圳市IT產業研發創新能力在全國排名僅次於北京與上海,然而長期來看,三次產業的占比如果沒有明顯的變化,區域發展還是會受到土地、能源和資金等資源要素制約。
先進國家第三產業占比約為70%,目前寶安區距離此目標還有大的成長空間。目前技術升級的發展方向可以為中長期寶安區調整產業結構的厚實基礎,〝製造業服務化〞可以是未來寶安區提高第三產業比重的優勢。此外,在寶安區的台資企業也會面臨相同的議題,成本壓縮的競爭模式,無法使製造業再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唯有對製造業進行服務化創新,才能提升製造業的競爭力。
除了製造業服務化的基礎優勢外,發展文創產業也是一個調整產業結構的途徑。寶安區文化產業增加值由2006年的69.1億元發展到2011年的167.66億元,5年間翻了一番多,文化產業從業人員達到17.47萬人。期間,該區培育了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2家,市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8家,市重點文化企業30家,區級文化產業園區(基地)11家。400多(件)次文藝精品獲得省級以上獎項,其中6部作品獲中宣部和廣東省“五個一”工程獎,形成了廣播劇、打工文學、民工街舞、雜技等一批享譽全國的文化品牌。
區政府幾年前就開始打造各種新型的產業園區,包括新興產業園、總部基地、科技創新園、先進工業園、創意產業園、現代物流園區及創新產業用房等。通過新型產業載體佈局與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相協調並與經濟發展相適應,從而形成一批特色鮮明、業態良好、設施配套、輻射能力強、充分展示寶安國際化現代化城區形象的產業集聚區。除了硬實力的紮根,同時也要提升區內軟實力,可以參考美國西雅圖的產業發展與結構調整歷史,打造軟硬兼備的寶安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