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企業在全球化後,競爭態勢轉趨激烈,能見度卻顯朦朧;藉著多元決策與多變的競合策略,業態隨時面臨物換星移,業種間也隨時有被顛覆的可能,例如在通訊產業中,明明就從事「頻道業」,藉著併購策略,一夕間馬上成為「系統業」。
行業複合化此起彼落,許多業者固然期待「今日山寨」能成為「明日主流」;但更多業者也許沒能等到「明日主流」卻成為「明日黃花」,原因無他,別人不斷創新,自己創新度不足,就容易被後浪淘盡。
藉資通訊科技(ICT)系統進行企業再造(Reengineering),以強化管理與流程創新,幾乎成為企業採用的不二法門,不少企業都已建置了諸如企業資源規劃(ERP)、供應鏈管理(SCM),甚至客戶關係管理(CRM)等個別之管理資訊系統(MIS)。
但是對於企業而言,下一步最急迫的則是完成資料間的整合工作,否則系統間的彼此獨立、資料互不串接將造成整合上的一大難題,企業也無法發揮資訊真正的價值。
近年來資訊與通訊科技的演進,我們可以深切感覺到系統軟硬體組合,早已朝模組化發展,亦即各種積體電路、機電整合、光電轉換等韌體(Firmware)功能元件,均被設計於產品架構 (Product Architecture)之系統模組 (System Modular)中,而系統與系統之介面 (Interface),更是採用國際間的標準,力求系統間之透通性(Openness)與連結性 (Connection)。
而軟體的發展愈來愈像硬體,諸如物件導向、JAVA元件,均已使用上述觀念,強調跨平台(Cross-platform)與跨系統(Cross-system)的相容性(Compatible)、可交換性(Interchangeable)及可移植性 (Portable),目的在使整體系統效能全面提升,藉以降低系統使用成本,有利於系統升級(Upgrade)或改版,為系統整合奠定基礎。
此種以系統模組化,強調資料只要一次建檔,就可貫穿企業產銷體系,產生有利於創新變革的資訊及有價值的決策資訊,這就是企業整合概念的原意。
企業整合源自上述概念,再根據此種概念發展其整體解決方案(Turn-key Solution)。根據時代雜誌一項針對全美38家製造業領袖,所做有關未來十年需求的調查,企業整合的重要度高居第一,似乎可為未來企業之需求模式立下些許蛛絲馬跡;此外,經濟部一份針對國內製造業進行的問卷調查,也呈現與美國幾乎相同的結果。
由此可知,企業整合在產業未來發展中,將會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他們深信下一波企業的競爭優勢,無疑地將源自企業整合。
二、企業整合之功能與目的
推動企業整合的主要動機,在於使企業內部(甚至與外部供應商間)的資訊交換成為可能,從而為企業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企業整合的種種策略性作為及目的在於促進:企業內部不同部門間的溝通;以及不同品牌應用程式間的透通;使執行企業內部流程的實體部門更為協調,能更一致地為企業的共同目標而努力。
而企業整合的功能在於整合商流、物流、資訊流、金流、人流等企業經營管理五流,用以改善產品品質,避免產品設計、製造及服務各流程中產生致命的錯誤,保持經營系統十足彈性,進而創造企業經營價值。
總之,企業整合是一種藉由資訊系統、設備、應用程式、管理人員的交互結合,使跨部門和跨組織的資訊、物流及控制因充分溝通協調而得以改善,以強化企業的競爭力、彈性與應變能力。
三、 企業整合的定義及架構
歐洲電腦整合製造協會(AMICE),將企業整合定義成營運層整合(Business Integration)、應用層整合(Application Integration)、實體層整合(Physical System Integration)等三個不同層次的架構。它將企業經營機能從企業組織各部門間(Extra-Org.),擴及企業與企業間(Intra-Org.),進而將企業、供應商與顧客間(Inter-Org.)形成嚴密的夥伴系絡(Context),建構強大的競爭優勢。
而這三個層次間若有多重供應商之軟硬體系統(Multi-vendor),強調採用透通的通訊介面及開放性架構,以確保系統間可移植性、相容性及資料的一緻性,使誇部門、跨體系、跨組織間的溝通全然無障礙。
下面簡要歸納三個層次的功能如下:
(一)實體層整合之內涵
實體層整合注重在系統資料溝通技術上,亦即「利用電腦網路與通訊協定來交換不同系統之間的資料」,並非單指生產設備自動化(例如:將以往需要人工操作的機台自動化,或是將機台所蒐集的資料電子化…等),其基礎在於將各個製程設備介面透通化,才可以使各個製程的資訊溝通良好,以達到生產線一貫自動化,這才能達到實體層整合的真正用意。
依其特性可以再延伸出三種細部實體整合的方向,例如:機台設備的自動化方面、生產線一貫自動化程度、各製程設備介面透通化程度。其內涵包括:
- 實體層整合注重在系統資料溝通技術上,亦即利用電腦網路與通訊協定來交換不同系統之間的資料。
- 依此階段的特性,可以再延伸出三種細部實體整合的方向:機台設備的自動化方面、生產線一貫自動化程度、各製程設備介面透通化程度。
(二)應用層整合之內涵
應用層整合強調在不同的作業平台上,應用程式可共同或相互操作存取資料的相容性。分散式的作業環境、執行環境上的相同服務、應用程式共同介面及標準資料交換格式都是這個階段所需具備的。其內涵包括:
- 應用系統整合、組織內部流程整合及商業社群整合
- 至於衡量應用層整合之關鍵績效指標,依其結構可圖示如下:
(三)營運層整合之內涵
顧名思義,營運層是企業總結企業產銷人發財各項機能,使企業經營五流統合為企業經營總成(Enterprise Business Total),目前以各項移動通訊結合管理資訊做到快速、精準,隨時隨地結算成本,即時反應經營績效的決策系統。其相關內涵包括:
- 原有的管理資訊系統(MIS)、加上整合過後的決策支援系統(DSS)
- 藉新的營運模式(New Business Model)呈現新的經營風貌
- 強調企業如何面對升級轉型的核心運作機制
- 以經濟附加價值(Economic Value Added)衡量企業經營績效
四、企業整合與企業機能的關係
企業依其機能與運作需求,通常擁有許多不同部門,每個部門包含人員、電腦和機台的組合,要有效地運用並發揮這些資源,必須清楚地掌握活動流(Action Flow)和資訊流 (Information Flow)。掌控活動流可以提供決策者最新的資訊,允許其做動態的決策,這對規劃彈性、存貨和在製品的減少有明顯的影響。
而掌控資訊流可以使各部門所需的資訊能有效交流,在產品生命週期中每個階段資訊才可以有效整合;同時掌控活動流和資訊流則可改善產品品質、交期並提升系統彈性,進而可以根據不同顧客需求生產出客製化的產品,尤其今日業者已面對多種少量等大量客製化的競爭壓力,企業整合在企業機能間的應用更顯突出。
五、企業整合推動的原則
企業整合必須仰賴資訊流和知識流以及各個活動的協調配合,整合才能發揮最大效益,而會導致企業整合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於傳統的階級管理法則。Hansen(2002)曾針對企業整合提出五大基本原則,包括:
- 當清楚整個企業,並得到正確的資訊,擁有資源而且得到正確的回應,人們就會做正確事。
- 授權的人有能力也有慾望想要參與整個決策過程。
- 企業內建立有效率且可以廣泛地溝通網路,此網路必須廣泛地分配知識和資訊給有授權的人,讓他們對真實的問題發生作用。
- 讓公司內的人藉由電腦網路可以使得資訊的傳遞民主化且自由,以確定企業整合真的發揮效益。
- 資訊可以自由分享給所有被授權的人員,以激發他們能自然而然地依據整個公司的決策流程做決策。
六、結語
由上文簡易觀察,企業整合其實也就是企業運用資源,從資料收集經資訊萃取到知識產出,不就是日本學者所謂「靜默知」知識轉化的價值創造循環嗎?企業管理教父Peter Druck審視全球經濟瞬息萬變的歷程,早在多年前就提出產業正面臨「沉靜革命」的名言;然而以最近總體環境變化之快,又豈是當年Peter Druck有關「沉靜」革命所能形容?簡直到了「激情」革命般的風起雲湧。
面對此種趨勢,企業生存之道唯有創新變革,不斷追求升級轉型,才能確保企業永續。然而升級轉型的變革之道,要能真正落實到可操作的解決方案,自非企業整合莫屬。當今每家企業都得面臨企業整合的挑戰,誰家企業在三種層次都整合得夠水準,誰家企業只做半套,經營績效勝負立判,一點也假不了。
倘若把企業永續套在企業整合的框架上,毫無疑問,兩者有著相當程度的因果邏輯,那就是「企業整合造就了企業永續」,企業整合的手段,終將決定企業能否經營長青,確保企業永續。因此,如果您是企業的CEO,像企業整合這把上方寶劍,如何揮舞與拿捏,任您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