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品行銷模式的轉變

瀏覽數:4702


  台北市出版商業同業公會李錫敏理事長在出版界第96期文中提及:「一套歷經244年,前後經過15次增訂的《大英百科全書》,敵不過數位電子書浪潮的襲擊,終於在2012年3月13日正式宣布停止紙本版的發行,全面轉向電子化的方式來服務讀者,但在物以稀為貴、最後絕版的催化之下,反倒在三週內以每套定價1395美元銷售出最後的4000套,讓傳統紙本出版業者不勝唏噓!」

  以上這番話道盡傳統出版產業核心價值的流失,圖書是人類自古以來作為知識傳承的主要工具,也是智慧的結晶。但在近幾年來,出版產業受到網路普及化與檔案數位化的衝擊下,使得國內閱讀人口不斷地流失,同業間也出現價格割喉戰的慘烈現象,結果變成原本充斥著書香氣息的重慶南路、曾經繁榮的「書街」風光不再,許多書店更是因為經營不善被迫歇業,這時候出版商還能夠做些什麼?

  筆者曾經在公職考試用書出版社擔任過行銷企劃,大家也猜想得到大部分參加國家考試的學員其實都是習慣使用紙本、拿著螢光筆在書上做記號,所以在這衝擊下,國家考試的出版社顯然傷害比較小,但即便如此,我們知道不進步就是退步,為了讓書籍能夠繼續占有市場一席之地,因此朝著兩個主軸去思考:

  1. 如何將產品加值
  2. 如何讓消費者更方便閱讀

  舉個例子來說,你或許能猜測到人氣漫畫家彎彎會辦簽書會、九把刀會辦什麼銷售量破萬的慶功簽書會,那你有想過補習班名師也辦簽書會嗎?(而且還是教刑法、行政法等比較生澀的科目)這就是一種替產品、也是替消費者加值的方法,名目上是簽書會,實質上是老師替學生諮詢的過程,我們了解考生徬徨處境與許多疑難雜症,因此出版社針對對這群目標顧客設計了可以讓他們「親自感受」的行銷活動,並透過這樣的活動帶動人潮與銷售量。

  現今出版業要做的就是知識的轉移與文字的延伸活動,而且重點根本不是紙本轉換成電子書的呈現,常常有很多同業廠商抱怨,只要新書一出,無論是在台灣或是中國大陸就會有廉價打字工的出現,新書才上市沒幾天很可能網路上就有簡體版可下載,出版業根本無利可圖。其實智慧財產權被侵盜最嚴重最早是出現在數位音樂產業,當時許多唱片公司因盜版MP3而倒閉,稱霸全華人地區的音樂王國也面臨瓦解,當時的現象是,既然無法阻止非法下載的動作發生,那就去轉換消費者享受產品的模式,像是在近幾年許多唱片公司紛紛將「音樂舞台化」,現場演出的親身感受是無法下載且是必須付費的,網路上的MP3反倒變成了唱片公司提供給消費者的「試用品」,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來各大活動場地、各大售票網站都出現排隊人潮,看似景氣回升的音樂產業,其實只是轉換了消費者購買行為的模式而已。

  那麼出版業該如何轉變成現代消費者的消費模式呢?從「多元管道、多種體驗」的方式去著手。多元管道指的是無時無刻都可以讓消費者閱讀、而且是方便閱讀,就型態來說就好比現在的電子書或是電子雜誌;多種體驗講求的是「感受」,出版業未來的核心價值不會是在書籍,必須製造出它的附加價值,讓目標族群親自體驗到書本裡的知識,比如說在2012年底本中心預計出版兩本有關餐廳經營管理的書籍,但我們知道市面上已經有太多這樣類似相關書籍,網路上也很多所謂「經營達人」所撰寫的教學文章,所以不能只光靠名人推薦、價格優惠、新潮設計等就想滿足現在的目標消費者,我們必須了解一些事:

  1. 這本書的目標族群長什麼樣子(當然不是高矮胖瘦,而是年齡層與職業別等)
  2. 他們是透過什麼管道知道這本書進而購買(實體書店?亦或是網路使用者)
  3. 除了閱讀外,他們還可能做哪些事(活動設計的主要關鍵)

  我們就假想著一件事:會購買餐廳經營管理這本書的消費者,本身有可能已經在經營一家餐廳或是未來想開餐廳的人,他們一定渴望著成功餐廳的經營秘笈或是參觀別人店家的廚房等等,或許就可以將這本書的附加價值定位在「可擇一美味店家實戰觀摩」、「憑書可參與國際級米其林美食論壇」等延伸活動來做主要活動與溝通橋樑,並利用當下傳播快速的社群工具做一些活動的抽獎(如美味餐廳折價券等),以貼近目標族群的生活習慣與購書需求。
  
  數位化不是一件壞事,它是一種工具;出版業不會因此這樣沒落,相信它會是一種轉變。現在的出版品不能只是要上架、打廣告、下折扣,等消費者撿便宜這樣而已。針對不同的目標族群做出不同的行銷模式才是創造文化的關鍵。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