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商學院沒教的課 保持「距離」商業溝通成功關鍵

瀏覽數:8221
關鍵字:


  即將要面對陌生的客戶了,在走進會議室之前,做個深呼吸,在心中盤演正式開始前的情景,應該先禮貌性的伸出右手與客戶握手,並點頭致意。但如果你的客戶不是台灣人呢?你是否有想過,要站離客戶多遠的距離?你該先點頭致意?握手?擁抱?貼臉親單頰還是雙頰呢?

  見面的第一步,如果你做對了,那麼好的開始,將會是成功的一半,後續的溝通或談判會更順暢。但是,如果沒拿捏好與客戶間的距離,恐怕會引起客戶的反感而不自知,甚至築起了溝通的圍牆與障礙。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某種程度上是會影響商業溝通與決策的。要執行跨國專案, 要賺全世界的錢, 商業溝通(Business Communication) 的範圍不會只限於台灣,而是全世界。商業溝通係藉由各種形式的訊息傳遞,而達成個人或企業商業所設定之特定目標,近年來商業溝通逐漸發展成形式多元、迅速、即時、動態與介面廣泛。

  根據《經濟學人》雜誌於2011年針對全球商務人士調查,企業派代表至其他國家執行商業任務,約2成比例為維持駐外分公司營運,其餘8成多數為新興市場開拓、業務拓展、研究發展與專業訓練、執行企業併購、海外事業投資佈局等。調查顯示出執行跨國任務肩負著策略性的重責,如專案任務失敗,企業所承擔的風險包含財務與營運成本增加、人事調動成本增加、企業競爭力降低。

  此外,身處瞬息萬變的競爭環境中,國際任務的失敗,也意味著企業競爭機會成本增加。隨著全球經濟趨勢發展,跨國專案數量逐年增加,許多的跨國企業因此逐漸認同「跨文化溝通能力」為全球經理人必須具備的軟實力。

別打破距離「氣泡」

  Miroshnik(2002) 對於跨文化溝通(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的研究發現,國家文化(National Culture) 的價值與規範,在國際商業溝通上,對於個體或是特定群體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如對於人際距離的拿捏(Proxemics)、人脈與人際網絡關係建立(Guanxi)、對於動作與姿(手)勢的解讀(Kinesics)、人際間的禮儀規矩(Etiquette),了解各文化的差異程度,對於國際商業溝通來說,十分的重要。因此,要和整個世界溝通,必然得考量各國家文化對於商業溝通的影響層面。

  一般來說,文化差異對商業溝通模式影響甚鉅,在跨文化溝通理論中對於人際間距離的研究理論有二,人際距離學(Proxemics) 與個人安全距離(Personal Space),簡單來說,談的是人際距離對於溝通的影響,以及個人對於空間的安全需求。

  人際距離學(Proxemics) 為跨文化溝通相關的重要研究與學說,亦是商業溝通的潛規則(Hidden Rule) 之一。Hall(1996) 與Guridham(2000) 所談人際距離學為「不同文化族群對於空間距離的運用機制」,考量歷史、環境與生活文化的差異,在不同的國家、文化或群體間對於個人安全距離(Personal Space)有著不同的概念與接受程度。因此,在獨立的個體(人)間產生「氣泡」(Bubble),在人與人之間產生距離,有保護個人空間領域與社交範圍的作用。

  在執行跨國專案或任務時,商業溝通環境通常密切而緊湊,對於不同文化間人際距離的差異認知,顯得重要。在溝通的過程中,人際距離或言語距離若沒拿捏精準,就像是打破了氣泡,逾越了個人領域或社交安全空間,預期會使對方產生緊張、焦慮、厭惡感、想要逃開、避免溝通等干擾性的情緒,而造成訊息無法被正確的傳達,甚至影響表現或導致商業溝通失敗。

保持1 ∼ 2 公尺 溝通無國界

  那麼,在商業環境中,到底多長的距離是安全距離呢?每個人或族群都有屬於自我的獨立氣泡,所以人際間舒適或合理的距離因人而異。Edward T. Hall(1966) 將屬於自我的空間距離劃分為4個區域,分別為:

  1. 只屬於獨立個體的私我空間(Intimate Space);
  1. 個人與親密距離(Personal Space) 約0.15∼0.45公尺,多為與戀人、父母、孩子、寵物等相處的距離;
  1. 社交距離(Social Space) 約1.2∼ 2.1公尺,適用於商業與社交禮節;
  1. 公眾距離(Public Space) 約3.7∼7.6公尺,適用於公眾演講場合。

  一般來說,商業溝通範疇可歸類於第3種的社交距離,人與人之間的空間保持1∼2公尺應可建立合宜且舒適的溝通氛圍。

  此外,依跨文化研究學者(Hill, 2006; Locker and Kaczmarek, 2004) 觀察與研究,除了特殊情況如擁擠的電梯或地鐵內,來自北美、北歐與亞洲國家民族,多數對於社交空間的需求較大,而來自拉丁美洲、法國、義大利與阿拉伯國家的人民對於空間需求較小。美國人可接受的個人距離約5∼8呎(約1.5∼2.4公尺),拉丁美洲與美裔墨西哥偏好約3∼5呎(約0.9∼1.5公尺),歐洲人則希望保持約略一個手臂長度,做為商業溝通合適的空間距離。

  當然,影響人際間距離的因素相當複雜,如文化、民族性與人口密度(Hall, 1996)。且根據調查(Locker and Kaczmarek, 2004),性別與特定群體因素亦影響個體對於空間安全需求,如多數文化族群對於同樣年齡與性別的人似乎有較高的認同,所以縮短了溝通時的安全距離。由此可知,認同感的建立為跨文化溝通中重要的課題與任務。

拿捏人際距離 避開隱形地雷

  溝通的第1 步,也就是彼此認同感的探索的開始。全世界國家與民族打招呼的方法不同,但目的都為釋出善意與禮貌。在台灣我們習慣握手或微笑點頭禮;在日本為鞠躬禮;在法國與拉丁美洲(含西班牙語系)是雙頰親吻禮;在美國與阿拉伯是握手及注目禮;在義大利與希臘則是握手和擁抱禮。但是,在國際商業溝通領域,綜合考量各文化與個人相處距離拿捏不易,為避免產生負面印象,目前國際多以握手時正面注視禮做為保守的選擇。

  商業溝通的形式廣泛,除面對面溝通交流,也經常透過各類媒介遠距離溝通。隨著時代與潮流發展日新月異,為了促成生意,從世紀初的飛鴿傳書、書信往返、電報傳真到電話,目的只為一個,商業訊息的交換與傳達。

  而商業溝通環境瞬息萬變,近年網際網路與交通運輸的發達,商業溝通媒介多元,溝通媒介除有email 與電子通路,還有新興崛起的社交網站、智慧型手機相關軟體、各類即時通訊軟體等形式,如臉書(Facebook)、Interlinked、Skype、MSN、LINE 等不可悉數,交通的便利與媒介的增加,造就了無限商機。但並非只有面對面的溝通需要注意人際距離,懂得人與人之間距離與禮貌的拿捏,的確可以幫助商業溝通更為順利。

  因此,在進行跨國商業溝通時,人際距離的拿捏對於緊湊密集的商業溝通尤為重要,不可不謹慎看待。

  每個國家與族群的文化不同,對於商業溝通與人際距離接受程度也不同。透過經驗分享、事前的文化了解、學習人際距離的運用、在地語言與禮儀的學習、其他文化的接受與認同,可使跨文化溝通與國際任務進行更為順暢,避免文化隔閡,更不用擔心會碰觸了對方的「隱形地雷」。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