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其實很簡單!

- 撰文者:
- 2013/11/12 瀏覽數:11557
一、企業生存環境
企業在營運過程中,不可避免會隨著大環境景氣與市場的波動,難免遭受到衝擊。以中小企業資料統計(如表一)內容顯示,近三年未滿五年的中小企業佔30%以上,若合併計算,未滿十年的中小企業佔50%以上,這也突顯出中小企業在經營上所遭遇的窘境,造成無法持續經營的原因。所以要如何突破困境,打破僵局,繼續開創璀璨的光景,也成為了中小企業欲當務之急解決的一道課題。
【表一】2009~2011年中小企業經營年數比率
資料來源:2012年中小企業白皮書
二、企業解決問題的方式
發明家愛迪生曾說:「任何問題都有解決的辦法,無法可想的事是沒有的。要是你果真弄到了無法可想的地步,那也只能怨自己是笨蛋,是懶漢。」換言之,就企業內外部所遭遇的問題時,若能適時的運用團隊力量發揮集思廣益去面對與正面看待,相信在問題的解決上,必能得到適切的解決方案。
而在問題的思考解決過程中可採取的七大步驟:
- 界定發現問題
企業普遍存在的問題種類林林總總,首先我們必須將問題清楚地、明確地陳述出來,例如:「生產線糕餅手工包餡效率不佳」,即是明確、清楚的陳述問題,若改以「產線效率不佳」陳述時,因問題面向較廣,一旦不容易聚焦時,改善重點就會模糊化,所以問題的範疇界定關係著方案解決的效果。
除界定發現問題題目外,也需視狀況考量與決策者方針是否相符?問題是否能解決或滿足終端客戶(使用者)需求等等其他因素後,才能有效將問題化解。
- 問題邏輯化分析
當問題界定完成後,接下來就是針對問題開始做結構化樹狀圖展開(一次因、二次因、三次因),並試圖透過團隊的腦力激盪將問題逐一的抽絲剝繭,追蹤出問題的根本後,再對症下藥,才能避免治標不治本的窘境產生。
- 選定改善問題主題
除了透過團隊將問題彙整選定改善主題外,內容重心就是需將選定的議題進行確認,主要因素在於我們所選定的議題乃是透過團隊思考出來之原因,在實務上未必是實際現象,所以需經過確認現象之結果進行double check,以確保改善問題點的方向正確性。
- 改善目標設定
目標設定主要是驅使團隊擁有共同的目標,進而共同朝既定目標方向而努力。猶如海上的燈塔一樣,其作用就是要使海上航行的船隻作為指引方向的定位點,避免船隻在大海中迷航。而在目標設定時,亦可儘量透過明確量化指標,確保改善團隊的成效。
- 擬訂改善對策
改善對策是攸關改善成效最重要的一環,其問題的發生不外乎分為三類,包含:
- 先知先覺預測類的問題;
- 後知後覺發現類的問題;
- 不知不覺救火類的問題。
在問題出現後所對應的解決對策方案也會有所區隔,說明如下:
- 預測類問題重視未雨綢繆的對策,如研發新產品時問題的預防;
- 發現類問題重視矯正預防對策,如品質檢驗後繪製圖表時發現之異常;
- 救火類問題則較重視立竿見影的效果,如客戶抱怨的即時補救措施。
改善對策除了以上方法外,長期重點仍然著眼於未來的防範措施是否到位,也才能真正根絕問題,避免問題一再的重蹈覆轍。
- 執行改善
當對策擬定後,再來則是強而有力的執行力與決心。在執行過程中,除了團隊應用相關手法進行科學化分析外,過程中高階主管需參與及持續關注改善團隊的參與狀況、執行力與作法合適度,並給予適當的鼓勵。
面對現今中小企業改善過程的團隊組成上,礙於人力成本考量,較無法直接成立專案團隊來運行改善,僅能透過非正規編制的改善團隊(非專職專任)來進行,所以在過程中需格外注意員工的工作負荷,才有有效的建立改善團隊,避免執行狀況流於形式,長期下也直接打擊到整體的士氣。
- 成效追蹤與發表
改善的結果除了適時的透過稽核相關單位進行效果追蹤確認,確保問題獲得解決真因解決外。另一方面,中高階主管適當安排給與員工有發揮的舞台進行成果展現與表揚,切勿因問題得到解決後即草草結束,也抹煞了員工改善的熱情。而企業除了在問題得到解決外,也能因此循環的改善成效,逐步的建立企業改善文化。
三、搭配改善歷程推動,使改善效果相得益彰
企業要建立改善團隊時宜注重全員參與,並在組織內建立推行委員會、研擬相關獎勵制度與成立各部門專案小組團隊,搭配改善的三個歷程逐步進行推展,其改善歷程如下:
- 初期改善
企業以提升員工團隊改善氛圍為目標,建立讓員工樂於參與改善及分享的環境,先毋須太在意改善手法。如經由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 ,QCC)展開,即是容易上手且被接受的團隊改善活動。
- 進階改善
開始透過內、外部人員將相關的改善工具的推廣與擴散,包含SWOT分析、平衡計分卡(Balanced Scorecard , BSC)、BCG成長佔有率矩陣(BCG Growth-Share Matrix)、品質機能展開(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失效模式及效應分析(Failure Modes And Effects Analysis , FMEA)、實驗設計(Design of Experiment , DOE)、六標準差(Six Sigma)、品管新舊七大手法、工業工程手法(Industrial Engineering , IE)等方法導入。
主要在於提供員工問題解決時邏輯分析與管理思維的方法引導,並著眼搭配科學化的數據管理,以PDCA持續進行改善,確保問題真因透過改善工具的引導、數字分析之結果得到正確的評估與解決。
- 深化改善
依所需改善主軸成立專案團隊與展開的品質改善小組(Quality Improvement Team, QIT),逐步配合企業欲推動之體制進行導入,如ISO相關制度、精實生產(Lean Production)、豐田生產模式(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 TPS)、全面品質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 TQM)、全面生產保養(Total Productive Maintenance , TPM)、TPIM(Total Performance Integration Management)等專案,並進行專案管控與管理。
在逐步推廣改善的過程中,循序漸進的推展能使員工的接受度增加,也有助於專案的成功。而在改善過程之路,唯有持續深耕改善意識,才能真正建立全員改善的文化。
四、結語
在企業改善過程中,有許多改善的”阻因”在於人,也造成企業對於改善之路趨之若鶩。朱子曰:『天下無不可為之事,兵隨將轉,將逐符行。』高階主管在推動前與過程中,應檢視企業內主管是否存在著下列現象發生,包含:
- 主管過於守舊不願意改變與傾聽諫言,總是沉溺在過去成功經驗。
- 企業主管無汰換機制,造成危機意識不足。
- 遇事總是推諉過責、無承擔問題與過錯之勇氣。
- 依個人喜好僅成就特定人員,造成小團體群立,進而相互杯葛。
- 無法提攜員工,擔心長江後浪推前浪變成自己去流浪。
當企業高階主管若有察覺以上狀況時,企業改善之路必定遭遇其瓶頸,而此時必須開始致力於將障礙掃除。只有唯才適用,企業改善文化才能建立與真正持續落實,也才能為企業開創新局。
改善之路雖然漫長也容易遭受挫折,但猶如在人生旅途中,有很多失敗的狀況是因為在放棄的同時,不知道自己已離成功不遠處。改善,其實很簡單!只要努力用心、持之以恆,豐碩的成果必將屬於您。
而啟動關鍵改善變革之鑰,「做,就對了!」
【參考資料】
- 101年中小企業白皮書。台北: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生產力再造卓越經營服務團
以總和生產力為核心理念,輔以精實生產手法,協助企業從自我診斷、規劃發展藍圖到實踐智慧生產,運用IOT、MES+等技術與系統,建構科技化智慧經營與生產管理體系,使生產營運最適化、價值最大化,提升企業競爭力。
企業內訓服務
引領前瞻學習成長文化、推動創新知識價值方案,是CPC的使命也是我們永遠的承諾。一站式的企業內訓服務:滿足企業委訓需求,量身規劃打造專屬性課程並提供完備的委訓服務。
猜你喜歡

介紹基本QC七大手法及新QC七大手法適用領域之外,並以餐廳經營為例,敍述看似簡單的QC手法,只要運用得宜,不但能夠管制服務流程,維持穩定服務品質,就能獲得現場改善,並協助領導者進行判斷及決策。

以品管圈形式之團隊改善活動在非製造單位持續擴大應用中,其亦為組織內彰顯團隊持續性改善及全員參與的最佳機制,是組織追求全面品質管理(TQM)的落實性做法之一。

TQM重視全員參與及持續改善,而推動改善提案制度可以符合TQM的重要精神,其由企業中所有員工的參與,瞭解掌握親身工作中的問題,提出改善建議。制度本身更可結合5S、品管圈 (QCC)、專案改善(QIT)、知識管理(KM)等組織活動,能成為企業串起TQM重要的制度。

針對中小企業在進行品質改善的作法提出一套方法論

美國貝恩公司自1993年迄今約每2年針對全球管理工具與趨勢進行調查,對象為全球各大洲之高階經理人,從TQM使用率及滿意度趨勢來看,使用率從早期之70%左右,降到2015年(2014年調查)近30%,但是滿意度始終維持在近80%;這可能和TQM的特性有關,其非導入使用後短期可立即看到效益之管理工具。企業比較願意導入現場改善或精實管理等較易且快速看到效益之管理工具,TQM是一種強健體魄之體系制度,不易速成。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