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績效指標與經營分析

瀏覽數:43366


  多年以前,筆者曾歷經一家『黑字破產』(也有人名之為「藍字倒閉」)的企業,至今印象深刻;究其原因,就在於財務分析中,產品之成本結構有所偏誤,造成接單愈多虧損愈多的深淵而不自知,最後導致『黑字破產』的地步。因此企業經營者對企業經營績效指標與經營分析,必需掌握得十分深入,否則非但前功盡棄,更可能致企業前景於萬劫不復的險境。

  本文有鑑於此,嘗試對經營分析、經營分析之範圍、經營分析之方法以及經營之特性加以系統性的介紹,期能有助於高階經營者最終之成效管理。

一、企業經營績效指標

  Venkatraman & Ramanujam(1986)認為從策略管理的角度來看,所謂經營績效只是組織績效整體觀念的一部份,兩位學者並將績效衡量分為三個不同層次:

  1. 財務績效:

為最狹義之經營績效,多半使用簡單之財務指標,以反應是否達到企業之經濟目標,常見的指標包括:銷貨成長、獲利能力(如ROI、ROS、ROE等)、EPS及其它以企業市場價值為衡量標準的指標。

  1. 財務+作業績效:

為較廣義之經營績效,除財務指標外,尚包括作業性(非財務性)指標,如市場占有率、新產品引進、產品品質、行銷效果、製造之附加價值等等。

  1. 組織績效:

為最廣義之經營績效,除企業內部之經營績效外,還考慮企業經營各利益關係人之目標滿足,如顧客、供應商、競爭者、主管機關等。張笠雲(民75)綜合多位學者之看法,認為組織績效並非「概念」,而是「構念」(construct),即無法由現實世界之具體事件直接轉換而來,必須經過更高層次的抽象化推演。

他並引述Marsh and Mannari(1976)對組織績效的定義,認為組織績效包含兩部份,其一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經濟組織之目標,即生產、銷售與利潤,這些可由勞動生產力來衡量;而為達成提高勞動生產力之目標,組織必須同時輔助次級目標之達成,如降低曠職率、鼓勵員工對改善效率提出建議、提高員工工作士氣。

  Kaplan & Norton兩位學者有感於組織績效並不全然只講求財務績效,為避免企業經營過度重於財務績效指標,因此發展出兼及(a)財務構面(b)顧客構面(c)內部程序構面及(d)員工學習與成長構面等四大領域之經營績效衡量指標。以便藉由財務構面指標,從股東觀點,驅動企業「營收與獲利力成長」之經營策略;藉由顧客構面指標,從顧客觀點,驅動產品或服務在「創造價值」之忠誠策略。

  藉由流程構面指標,從作業觀點,驅動「作業效率與創新」之服務策略;藉由學習與成長指標,從員工觀點,驅動「人力資源」之發展策略。對照Venkatraman & Ramanujam績效衡量三個層次之指標,平衡計分卡克服了傳統績效衡量僅重視短期財務性績效之缺點,引進四項新的管理程序,連結短期活動及長期策略性目標,這些程序分別為:

  1. 轉化願景:(a)澄清願景、(b)獲得共識。
  2. 溝通與連結:(a)溝通與教育、(b)設定目的、(c)連結獎酬與績效衡量。
  3. 營運規劃:(a)設定目標、(b)策略性動機之一致性、(c)分配資源、(d)設立里程碑。
  4. 回饋與學習:(a)修正共有之願景、(b)提供策略性回饋、(c)促進策略覆核與學習。

二、經營分析之定義

  「經營分析」之定義可由下列幾個面向加以說明:

(一)狹義而言,「經營分析」係指在一個確定的時間點(如月或季),透過諸如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月底結算表和生產銷售狀況表等等經營管理數據,加以歸納與彙整,並依一般會計原則所公認的分析指標與方法,以為評斷企業經營良窳之依據。

(二)一般大家所公認之企業經營分析,又稱為財務報表分析,主要是透過財務報表來診斷企業經營之績效;亦即基於會計資料以評價企業之收益性與流動性,並透視影響收益性與流動性之種種原因;而企業之目標如何達成,可以損益表及資產負債表為中心之會計記錄來測定。經營分析即是根據財務報表所呈現的現象,檢討此一現象對於企業目標達成程度的可能影響,即早顯示企業面臨經營調整與改進的警示信號,因此經營分析的作用是十分有價值的,也是所有企業經理人必備的重要職能之一。

三、經營分析之範圍

  經營分析除顧及經營損益之了解,並應探討收支情形,因為這兩者是不同的問題,譬如,損益與收支分析時常產生「結帳盈餘,但現金不足」。即表示損益計算時,帳面結算是盈餘狀況,收益多於費用而發生純益;可是在收支計算中,由於支出比收入多,就會產生「現金與存款不足」的現象;而當企業面臨此一現象時,因無法兌現支出,就有可能導致週轉不靈,嚴重者會因此而倒閉,此即所謂「黑字破產」;相反的情形是「結帳虧損但現金有餘」。最後,在損益計算中,費用比收益多,發生虧損現象,但在收支的計算裡,收入卻超過支出,現金存款卻增加了,此即所謂「赤字不破產」。

四、經營分析之方法

  由此可知,損益(指費用和收益的差額)和收支是不同的。從事經營分析時,如要了解損益的情形,需進行收益力分析;若要知道收支狀況與支付能力,必須進行流動性分析。此外,有關企業附加價值的表現,就是把各種人事費用、利息費用、租金等各項固定支出及純益等作為附加價值,要明瞭附加價值的產生與分配,則要做與生產性相關之分析。以下分三個層面說明經營分析之方法:

(一)收益性與損益狀況之分析

企業經營旨在運用投入的資金產生利潤,因此需進行收益性和損益狀況之分析,以了解營運現況及未來趨勢,如果收益不良時,損益狀況將趨惡化,其原因為何?未來又將面臨何種情勢轉變,這些分析對企業營運是絕對有其意義與價值的。

(二)流動性與資金運用狀況之分析

由前述「結帳盈餘但現金不足」之「黑字破產」情形來看,收益性與損益的狀況相關,流動性又與收支(資生運用)的狀況有關,因此支付能力之分析也有其必要。收支狀況良好與否,與經營情況是否「漸入佳境」有關,資金週轉為何有困難?原因何在?如何改善這些問題?一連串的現象與其背後的真正原因,必須經過深入分析,才能抽絲剝繭,對症下藥,免於黑字倒閉的恐怖噩夢。

(三)生產性與附加價值之分析

從企業營運觀點,附加價值的提升有助於生產力之改善,因此在上述財務報表中,找出相關數據,計算其附加價值,可以了解分配於人事費用、支付利息及純益之情形,進而作為樽節「人事費用」及「改善人力品質」之依據。

  總之,企業之經營,旨在謀求人力、物力、財力三者之平衡運用,為達此目的,必須由企業內部人員戮力工作,妥善運用資金以提高企業獲利能力。倘若企業無法提升利益,則難有存在價值。因此,分析並了解企業資金與利益之關聯性,實為企業高階經理人員不可或缺的核心能耐;與此同時,在實際經營產生財務報表之際,通常應先訂定計畫,編列預算以為經營依循,包括經營計畫與預算控制、資金管理、利益管理與營運特性分析亦應納入經營分析之範圍。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