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國家品質獎與卓越經營評量系統

瀏覽數:5945


 

  成功唯一不變的真理,就是隨著時代的脈動持續精進。

  自生產的規格與流程日趨繁複以來,人們開始藉由各式管理方法來改善生產力,控制成本、品質與交期,以達到持續成長的顧客期待。全球白熱化的商業競爭與快速變遷的經濟情勢,企業已無法僅由基本的品質驗證或是推動部分進階品質活動而達到預期的優勢,時代造英雄,過去的經營管理方法,未必能適應現今快速變遷的全球經濟型態,企業組織為了得以在生存及永續經營,仍持續尋找適切的精進方式。

  其中,著名的不外乎日本的豐田汽車公司結合了全面品質管理、即時生產與全員投入,締造了相當好的經營績效。雖然美國發展許多管理理論,但在1975年之後的產品品質不斷被日本超越,迫使其開始反省思考。隨後美國結合了全面品質管理精神,發展出自成一格的管理模式,於是,卓越經營(Business Excellence)由1987年美國國品質獎(MBNQA)問世而推向世界;1988年歐洲品質管理基金會(EFQM)成立,以卓越經營建構可提供企業組織自我檢視的評量模式,目的在於以標竿學習作法及持續改善的精神,了解實際績效與卓越績效間的差距,有效提升企業組織獲利與競爭力。

  台灣當時亦募集專家學者,於美國國品獎成立3年之後,1990年創建國家品質獎,為亞洲第一個成立國家品質獎的國家,該獎項為行政院核定頒布,且為目前台灣最高品質榮譽,迄今已屆滿23期、邁向第24期。獎項設立宗旨為「樹立一個最高的品質管理典範,讓企業界能夠觀摩學習,同時透過評選程序,清楚地將這套品質管理規範,成為企業強化體質,增加競爭實力的參考標準」,主要為獎勵推行全面品質管理具卓越績效之企業、組織或個人。

  中國生產力中心於2004年參考歐洲品質管理基金會之卓越模式架構,並根據全球最廣泛被引用之美國國家品質獎卓越模式,建立適合國內企業組織之卓越經營評量制度(Business Excellenc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Superior System,BEPASS),於2006年正式與國家品質獎評審機制接軌,積極協助企業導入卓越經營評量之技術與知識,藉由將各產業佼佼者設定為學習標竿的過程來進行改善,省去企業獨自摸索、反覆試錯所必須付出的龐大代價,直接汲取最有價值的核心觀念,達到卓越經營與永續經營的目標,可視為國家品質獎的基本紮根與意念延伸。以上所述沿革請參閱圖一。

【圖一】國家品質獎與卓越經營推動沿革

  國家品質獎的評審機制是基於一套完整的卓越經營績效評量制度,藉此引導企業運用卓越經營管理技術,由內部自我評估開始,集結輔導資源投入,激勵企業自我挑戰、落實改善行動、定期檢視經營狀,並鼓勵企業組織藉由挑戰國家品質獎,淬鍊自身,更向卓越邁進一步。對於能獲取國家品質獎殊榮之企業組織而言,即代表一種最高的尊榮象徵,將激勵全員持續貫徹卓越經營的理念,締造更加亮眼的經營績效,從而帶動各界標竿學習的風潮,樹立無可撼動的產業典範。

  國家品質獎在評審項目與內容上經歷多次變革,申請對象由製造業跨入非製造業之七大行業,並於民國90年起全面開放各行各業申請,獎項別也配合在企業獎、中小企業獎及個人獎之外,新增機關團體獎;101年參選機制由申請制調整為申請制與推薦制並行,101年將評審標準33中項整併26中項,並酌調整評分項目名稱及評分權重(卓越評量架構亦隨之改變)。102年則將政府機關納入參獎對象。

  國家品質獎評審架構(卓越經營績效模式),包含:領導、策略管理、研發與創新、顧客與市場發展、人力資源與知識管理、資訊運用與策略管理、流程(過程)管理及經營績效(圖二),整體推動架構為利用輔導資源的挹注,協助企業導入卓越經營評量技術與知識,以經營管理的角度完整厚植企業實力,並鼓勵企業藉由申請國家品質獎,全面盤點企業戰力,向卓越標竿邁進(圖三)。

【圖二】國家品質獎評審及卓越經營績效評量系統架構

【圖三】國家品質獎推動架構

  一般而言,國家品質獎的基本門檻為800分,奪得獎項仍需更高段的分數,準備時間大約為2至3年。最需要的除了企業本身的品質水準,企業領導人的全力支持才是真正關鍵。中國生產力中心近年投入之輔導資源,亦漸漸開花結果,如圖四所示:

【圖四】中國生產力中心輔導實績

  本中心迄今已訓練卓越經營評核員100人、自評員1,400人、組織參與自評1,100家,辦理相關研討會及說明會60場次,並輔導多家企業成功挑戰國家品質最高榮譽。未來,中國生產力中心將持續肩負著華人最具信賴價值的經營管理顧問公司之使命,扮演產業價值鏈轉型推手,擔任華人經濟體網路化之樞紐,帶領企業紮根台灣,放眼世界。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