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維新-品牌行銷step by step


  在過去的傳統農業,大部分農產品採收後會直接銷售給供應商,農民僅需專注於產業鏈前端的生產部分即可,如此的作法雖然單純,卻衍生出中間商剝削農民、農作物因運輸過程造成品質劣變等問題。隨著時間變遷,現今的消費者開始重視食品安全與身體保健,無論是產品來源、品質、新鮮度等,皆為消費者所重視的焦點。

  而農民也開始改變傳統作法,採用直接銷售給顧客的方式,試著從農場走出來,企圖與消費者拉近距離,消費者看到的不再只是冷冰冰的產品,而是讓產品與農場主產生連結,無論是農場主的理念、品質的堅持、對產品的熱情等皆可藉由農產品傳達給消費者。

  然而,在眾多產品競爭的當下,如何讓自家產品異軍突起、讓消費者印象深刻,則是現在農民需試著去了解、努力與經營的。如何一步步建立品牌,可參考下列幾項重點:

一、思考產品價值、找到品牌定位

  所謂「品牌」就是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印象,例如講到最大連鎖速食店就會想到麥當勞、講到最大的漢堡就會想到漢堡王、講到米漢堡就會想到摩斯漢堡。從上述三家堪稱是速食業龍頭的企業中可發現,雖然每一家都有賣漢堡、薯條、飲料,但皆避開彼此的主打商品。

  因此在建立品牌之前,首先必須找到自己的產品特色與市場需求,避免同質性的發生,藉由STP分析可對產品進行了解:S(Segment-市場區隔)-需瞭解自己的產品與服務、選擇欲進攻的市場;T(Target-目標市場)-選定欲進攻的市場後,針對目標市場的使用者行銷並滿足需求;P(Position-定位)-品牌定位清楚後,才能讓消費者記得並在心中產生認同感。

  例如宜蘭「南澳自然田」採自然農法栽培水稻,品牌定位標榜「尊重自然、融於自然,才能始於自然」的理念,所生產的米品項粗曠,雖然不如一般米白晰漂亮,但他們所要傳達的品牌意涵-自然、原始,令消費者印象深刻且有所認同,反而讓他們的米賣得比一般白米好。

二、創造產品故事、建立品牌印象

  品牌定位清楚後,要如何讓顧客與產品間產生情感連結,使顧客對產品更有認同感,「品牌故事」即為顧客與產品間不可或缺的情感溝通橋樑。Alycia Perry 及 David Wisnom在「before the brand」提到一套品牌識別系統,以產品定位、品牌故事為核心,再藉由產品美感、顧客體驗向外層層拓展,讓品牌印象擴散蔓延。

  例如新竹郵局開發的產品「好柿會花生」,產品定位為「推展地方特色文化、關懷獨居老人」,品牌故事以「好柿會花生(好事會發生)」與顧客產生連結,產品以特別的樟木、五色線增加美感,加上邀請木雕大師為產品雕刻增加產品價值。

三、善用行銷工具、促進品牌推廣

  產品訴求清楚後,為產品擬定一套行銷組合方案,所謂的行銷組合(4P)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通路(Place)、廣宣(Promotion)。

  • Product,即瞭解顧客需求,思考產品能為顧客解決什麼問題;
  • Price,即消費者願意支付購買的成本;
  • Place,即產品的目標市場與通路;
  • Promotion,即產品宣傳推廣的方式,將產品的好處傳遞給消費者。

  行銷規劃擬定後,再藉由公關操作、網路行銷管道如官方網站、社群平台、微網誌、銷售平台、影音平台等工具將品牌傳遞出去。

  現在政府大力推動青年返鄉從農,青年農民除了有許多不同的創意思考,也非常擅長運用網際網路工具,相較於傳統農業,消費者與農民之間的距離拉近,業者與顧客間可以像朋友一樣親切,而「堅守品質&持續經營」是讓品牌永續的不二法門。

  對於農產品來說,若品質無法有保障,強大的行銷宣傳對品牌經營來說只會有害無利,因此產品品質是品牌最重要的基石;而行銷宣傳吸引來的廣大顧客群,則需靠服務來守住顧客,良好的服務能讓顧客有記憶,進而吸引顧客再次回流。

  因此,想要建立品牌,先試著找出自家產品的特色,瞭解市場需求、找到產品定位後,再為產品找到或創造故事,然後,利用所有能運用的廣宣工具為品牌作行銷,並全力以赴達成目標,唯有用心經營才能讓品牌漸漸讓消費者看見。

【參考資料】

  • 中國生產力中心農業行銷課程(2013年,課程講師為黃若羽、胡錦玲、羅晨瑋)
更多資訊請參考
AKM農業資訊平台

AKM農業訊平台由財團法人中國生產力中心在地創生卓越經營服務團所經營,旨在整合過去合作的產、官、學、研顧問專家,提供青年農民、產銷班、農民團體、農企業客製化的服務,進而提昇農業附加價值與生產力,共同開創台灣新農業時代。同時,將台灣農業科技實力擴散至海外,促進國際媒合交流,接軌馬來西亞、印度、新加坡、泰國、印尼、日本、澳洲等農產貿易市場。

猜你喜歡
*
品牌為台灣農產品鍍金 農產精品讓世界瘋台灣

自200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後,台灣農業發展進一步面對全球經濟國際化、貿易自由化的嚴酷挑戰。在農產品關稅持續下降、擴大農產品輸入,以及各國對於農產品衛生安全要求提高,反應在農藥標準嚴格把關,造成農產品外銷成本節節上升。對外面對嚴苛競爭環境、國際農產品競爭壓力;內部卻面臨台灣農業土地小、產量不易控制,產銷成本高。加上農產品外銷廠商多為中小型企業,不容易集中資源發展自有品牌,整合行銷策略。種種不利因素,使得台灣農產品貿易逆差逐漸擴大。

*
研發創新 智財管理 品牌行銷 金針菇從搞自閉變搖錢菇

金針菇是高經濟價值的有機作物,但因品種取得、高耗能及韓國的削價競爭的得問題,面臨產業轉型挑戰,唯有更重視創新研發,智財管理,生產設備自動化及品牌行銷,才可能打贏這場農業高科技戰。

*
青年返鄉計畫:農產品品牌建立

農民品牌建立,與消費者建立無推銷員的溝通橋樑。運用文字與農產品圖像設計建立視覺聯結,進而產生注目與認知並到信任從而購買。為舊有客戶的回購率奠定基石、並以增加未來客戶為準則。

*
農業體驗V.S.伴手特色商品開發

農委會為促進農產品升級與延伸價值鏈,鼓勵運用當地特色及特產結合區域農遊意象,開發成為優質的農遊元素商品,以提升農村附加價值及商機。希望透過輔導機制、課程或產業交流,協助有意願開發之農業相關單位具基本開發商品相關知識及輔導資源等相關案例分享。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出版品
您可能會有興趣的課程
{{c.area}}
{{c.title}}

上課時間 {{c.startDate}} ~ {{c.endDa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