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商業化的艱苦進程-以新型電風扇專利從試作到量產為例

瀏覽數:6281
關鍵字:


  許多年前,筆者有機會到美國Cupertino HP公司總部受訓,當時就在其所謂「未來世界」展示中心,看到一種螢幕掛在牆壁的電腦,走近一看,驚訝於那種厚如小筆記本的螢幕,導引者甚至還神秘的暗示:再過幾個月,這種螢幕的功能將強化成可以彎曲折疊。

  隔了一年,筆者帶團到日本考察流通業科技發展,在流通中心的「明日商店」,看到作業人員正使用一個手持的電子裝置對品項表中的原印條碼進行掃描;同時在另一家知名連鎖零售業者的「雷達店」裡,看到他們正以一種電子標籤,進行消費者購物行為與路徑追蹤與研究分析。

  事隔十幾二十年,當這些創意、創新或發明(如捲摺觸控螢幕、掌上電腦盤點機、無線射頻識別RFID晶片),如今都一一成功商品化,應用在我們生活領域中,心理突然恍然大悟,原來創新發明之專利,要到達真正足堪上市成為商品,往往都得歷經數十寒暑,其中不只是科技問題,也有些屬於人性問題,更有些不是問題,是其商品化成本效益考量問題。

  茲舉一個筆者在因緣際會下,幾乎從頭到尾見證了一項傳統產業,從創意、創新到創業的事例,說明專利到商業化過程,勞心費神之一斑!

  長久以來使用者對電風扇這種傳統電器產品之刻板印象,都習以為常地認為電扇葉片送風的方向一種是直直(或帶有角度)地往前(或往上或往下)吹;另一種是加上角度四面旋轉送風。近來附加各種功能(如藏冰箱、LED不同燈光顏色)之電風扇也時有所見。

  年近八十,本身不具高學歷,滿腦子充滿創意細胞之A君,打從年輕時,就長期致力於創新發明,至今已擁有各國創新或發明專利數十件,其中就包括本文擬介紹之「波浪型新型電風扇」。

  傳統電風扇之擺動與送風功能與方式,已如前述,A君使用垂直及水平兩組機械齒輪,垂直尺輪負責驅動葉片上下擺動,而水平齒輪則負責驅動葉片左右擺動,A君之專利在於精巧地計算出兩組齒輪咬合的時間點,令上下與左右兩個風系交織成波浪的形狀。

  而此一形狀可依葉片開合的角度,決定受風之扇型面積,兼顧使用者對風量大小及受風範圍,如此一來,既可讓身體安適,又有省電功能,真可謂一舉兩得。

  此種創新,打從起心動念,開始進行研發,歷經四年多的漫長歲月,在失敗中不斷更新設計,終於成功地取得台灣智慧財產局新型電風扇專利證明,A君也於去年向日本及中國大陸提出專利申請,並獲准在案。根據了解,同一新型商品之專利申請也積極向美國申請中。

  就專利權的授予,我國採行與美國相同的「審查制」,通常需要較長的時間,以本例而言,A君從三年前提出專利申請至專利權核准,包括中間來回申辯的時間,總共發了兩年多,然日本與中國大陸則為「登記制」,只要登記許可,故時間較短。

  筆者因緣際會下,幾乎從頭見證了此一種創意、創新到創業的事例,想像中以A君的年齡與學歷,他在新型電風扇專利這個創新研發個案例上,應該不會懂得諸如「使用者未獲滿足之需求」這樣的研發動機,更不曾接觸當今CPC從國外所技轉各種創新方法論。

  然而就因他所具備的研發型之人格特質,再加上不輕言放棄之堅苦卓絕的毅力,造就他在新產品研發上第一階段的成功,只是從產品專利的取得到真正能成為可資行銷於市場之商品化,其間的所面臨的艱辛,更不在話下。

  B君為一傳統電風扇生產與販賣商,在電風扇領域已有十多年歷史。B君在非洲奈及利亞有一個規模不小的電風扇組裝廠,專門組裝從中國大陸生產之電風扇零組件,並就近行銷非洲地區。

  A君擁有電風扇新型專利,B君則擁有電風扇生產與行銷通路,就資源共享基礎的角度觀察,AB兩者可以形成絕佳的互補型策略聯盟,透過C君居中介紹,經過多次的會商與談判,終於達成協議,雙方就有關授權開模製造的合約,在台北地方法院的公證後展開合作。

  基於新型電風扇成本的考量,B方選擇在大陸東莞開模,為縮短新產品商品化的過程,儘速完成開模作業以便及時趕在次年第一季,能在非洲上市(第一季為非洲電風扇旺季),A君除了依雙方簽訂合約內容,將涉及專利之所有產品圖檔均提供給B方外,B方因應本新產品開發所派出來,擁有十多年傳統電風扇製造之模具開發工程師C君,卻無法單就A方所提供的圖面資料,就順利地開模試產。

  因為從專利圖面到可以成功開模,中間有許多屬於A君四年多來在專利創新過程中,點點滴滴不足為外人道的內隱知識,並非單看圖面即可知曉其中奧祕,B方只得邀請A君前往東莞,一面拆解原型電風扇,一面要求A君,將其內隱知識,寫成五十多個要項,並親身與C君,根據這些要項,配合圖面資料,逐一進行面對面溝通,歷經數月,希望能使新型電風扇模具的開發工作早日完成。

  縱使在A君親自參與溝通後,但號稱開模專家的模具師傅,在五個月內接連開出三次不堪使用的電風扇頭之生產模具,原因在於師傅對風扇頭外殼,塑膠縮水率把握的不甚精準,以致每當電扇頭內雙齒輪咬合時都會因對位偏誤而有卡卡作響的瑕疵,光是三次開模就發費了新台幣近五百萬元。

  直到第四次,A君與B君收集並彙整了塑膠縮水率龐大之歷史資料,再根據電風扇原型機多方比對測試,經小批量量產而宣告大功告成;經過三個月的商業籌備,新成立的這家公司也從非洲順利接到首批12,000部電風扇之訂單。

  目前該公司設廠生產營運已近三年,以產品帶給顧客之性價比(CP值)而言,相對於傳統電風扇而言,具有高度之競爭力,該公司業已從「價格」開始淺嚐到「價值」的滋味!

  從上述這件有關專利到商品化的例子,印驗了美國發明家協會所作之非正式統計,在100件研發專利中,最後能成功發展出新事業的比率,不到百分之十八,充分說明專利商品化的不易性。

  就因為創新專利到可資商業化,有一條遙遠而漫長的路要走,多少專利擁有者因不熟悉或不擅長此一商業化過程,或半途而廢、或遺憾於敗在最後一哩路(last mile),凡此都會造成專利發明者之身心受創,對國家與社會之資源利用價值,也會是一種損失。

  因此,如果您是一位有心人,有感於專利商業化的挑戰與價值,可願發揮您的智慧,共襄盛舉?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