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產品發展趨勢分析

瀏覽數:6219
關鍵字:


一、緣起

(一)背景說明

  2008年金融嘯造成全球景氣衰退重創我國出口,使我國製造業名目GDP占全經濟比重下降;2009年我國出口回升速度緩慢,遠不及主要貿易國家。導致我國整體經濟及製造業生產與出口活動,受國際景氣環境影響大的關鍵因素,在於我國產品價值鏈高度集中於中上游產品,中間產品所占比重超過七成,而終端產品(自有品牌)比例不高,當國際大廠委外製造或採購量下滑時,勢必受到衝擊。此現況突顯出我國產業結構與出口市場過度集中,導致出口動能不足之情形。

  由於過去產業發展思維著重硬體製造技術,根據產業發展策略,未來將強化我國產業軟實力之發展。鑑此,為促進產業再造,集中政府及民間資源,在最短時間內,達成產品多元化與品牌化、市場多元化,以改善產業結構,並厚植出口新動能,以解決產業結構與市場集中之現況,促進經濟永續發展。故透過關鍵產品發展登峰造極計畫(後簡稱關鍵計畫),除了強調鼓勵終端產品市場應用及服務等軟體實力發展外,並依據企業價值鏈層次,區分關鍵產品發展項目為四類,配合關鍵計畫之目標,關鍵產品項目之發展,主要透過產品開發結合市場應用服務,以終端產品拓展市場行銷為主,進一步透過計畫的中長期推動,以建立起台灣技術競爭核心能力。

(二)關鍵產品形成說明

適用於關鍵計畫之關鍵產品須進行產業缺口分析,並考量下列原則:

 1. 高附加價值且我國具發展潛力者。

 2. 技術取得困難,民間企業不易自行推動者。

 3. 可健全產業價值鏈及供應鏈者。

 4. 有助整體產業朝節能減碳及環保生態轉型者。

二、相關產業概述

1. 電動車產業

  目前電動車全球市場需求量仍相當有限,依日本研究機構IIT(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td.)估計,2010年全球估計約有108.9萬部電動車輛銷售市場。而整車方面,今年本土有5家廠商發表新款電動車,分別是納智捷、華德動能、皆盈綠動能、必翔電動車與酷比汽車,電動車車型從雙人小車到電動巴士都有,其續航力與極速都與國際品牌日產所推出的leaf並駕齊驅,展現台灣電動車全方面的製造能量。

  再者,政府積極推廣電動車優惠政策,2011年1月28日立法院通過貨物稅條例,3年內購買完全以電能為動力的電動車輛並完成登記,可享免徵貨物稅優惠,也就是自2011~2014年,台灣電動車購車享有減徵25%至30%不等的貨物稅,且電動車不分國產或進口,自用還是營業用,皆享有同等免稅待遇。

國內電動車產業鏈出現三大重要發展方向:

(1) 國內廠商積極切入充電站領域,補齊台灣電動車供應鏈缺口

  在電動車先導運行商機催促下,裕隆電能、台達電及光寶科,都有搭配整車廠發展相對應充電設備,光寶科與台達電鎖定電動車充電設備市場,先後取得日產公司認證,可望吸引日系大廠來台共同參與電動車先導運行計畫,促使台灣電動車產業多元化發展。另外,台達電完成台灣第一座全規格電動車充電站,作為電動車先導運行實驗應用。

(2) 電動車聯盟成果發酵,整體產業鍊結更為緊密

  國內電動車廠商為了加速供應鏈上下游整合,紛紛自主或在政府協助下成立聯盟,為台灣電動車產業奠定發展基礎。台灣電動車聯盟共計五個,分別是台灣車輛研發聯盟、高安全性鋰電池聯盟、電動車營運與電能補充技術聯盟、電動車先進動力系統研發聯盟與電動車底盤產業研發聯盟。

  聯盟成立後,廠商由個別單打獨鬥轉為團隊戰,共同合作開發各種不同電動車關鍵零件,並凝結各個廠商的專長與向心力,專門提供車廠各種不同的動力系統解決方案。藉由聯盟類似的合作模式,將加深台灣電動車產業上下游的合作關係。

2.  工具機產業

  工具機又名工作母機,是工業生產所必須的基礎設備。當國家於此產業的能力強大時,不僅可使國內製造業不用採購國外昂貴的設備,並且有能力外銷機械賺取可觀的營業額。工具機於台灣長久以來皆被歸屬為傳統產業,來自政府資源的輔助遠較於電子業為少;然而,在此產業鏈近百萬從業人員的胼手胝足努力下,台灣工具機的產值與出口值排名,歷年來皆位於世界前5名內,如圖1所示,已超越美國、瑞士等先進國家,以及鄰近的韓國。

  工具機的需求市場不斷地被開發,從早期機汽車及家電產業,歷增模具、航太與3C產業,以及近年新興的生醫、綠能、太空等產業;其中,核心技術的研究已超過早期以機構、電控為主體的領域,舉凡資通訊技術(ICT)、光學雷射、影像處理、遠端無線監控,甚至雲端運算處理(Cloud Computing)等,皆已整合到工具機的技術應用範疇,於國家整體發展的技術基礎及營收獲利上,皆占有重要的地位。

3. 自行車產業

  台灣自行車產業從最早的代工起家,之後致力於突破傳統代工的瓶頸,以高品質及研發關鍵技術進行轉型,走向自創品牌,打開了國際市場,讓台灣自行車銷售全球。在種種努力之下,台灣在2008年全年創下銷售新高,整車之出口量高達540萬台,出口金額高達13億8,800萬美元,平均單價也上升至257美元;到2009年雖面臨全球性金融風暴危機,但自行車產業整體出口量較去年減少了9.09%,且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成車之出口量雖下滑了20.37%,但其成車單價卻逆勢成長,平均單價仍大幅上揚了13.09%,顯見台灣自行車的研發創新能力以及高性能、高品質之產品已普遍受到國際肯定,即使在金融海嘯一片慘綠之中,仍能夠獲得消費者青睞,獲得商機,成為產業龍頭。

4. 水再生利用產業

  歷年來在經濟部政策推動下,新興水資源為目前政府首要推動事項,而水再生的技術運用早就深植於國內環保業者手中,過去20多年的電子產業需要高品質的純水 進行生產,製造純水使用的技術大致與水再生利用雷同,不同處只有處理對象及操作條件的差異。而為謀求產業研發推廣,舒緩產業用水供應壓力,「水再生利用設 備及應用服務」已經發佈為關鍵產品項目,規劃透過政府研發補助計畫強力支持,研發相關水再生利用的套裝設備及推動水再生服務機制,將我國長期以來發展水處理工業進行整合及推展,並以產品型式行銷國際。

  現階段在水再生利用套裝設備的研究發展方向,包括生活污水及工業廢水的MBR系統、雨水回收系統、清潔生產應用系統及淨水過濾系統等項目,除符合水再生利用市場需求,並可創造高附加價值,創造較高的利潤,開拓藍海市場。

  為因應民國110年工業廢水回收率達65%的目標,未來工業廢水及生活污水回收再利用潛勢達每年1.4億噸及10.9億噸,預估商機將達600億元以上;整體而言,水再生利用產業不僅可舒緩國內水資源枯竭壓力,也可厚植國內廠商大型工程應用實力,使我國長久以來培養的水再生利用的技術軟實力,得以在國際市 場嶄露頭角,並為環保產業創造明星產業項目及龐大商機。

  為擴大新興水源造水或水再生利用的產業客戶服務,業界已規劃成立水服務公司(WASCO),除可印證國內多年來在水再生利用技術的基礎,亦可爭取機會創造商機並提供優良用水品質。WASCO要運作主角包括資金提供者、設備提供者及產業廠商,因廠商有水再生利用的需求,但又擔心影響工廠既有生產,此時可啟動WASCO機制,並向資金 提供者請求協助。資金提供者即結合設備提供者的技術與評估,先行判斷廠商水回收的技術及經濟可行性,如屬可行,則委託設備提供者進行水再生工程施工與操作 維護,相關設備投資與操作維護費用均由資金提供者支付,廠商只需與資金提供者訂定用水契約,於保證水質的條件下,定期、定量、定價下使用回收水,此舉不但 資金與設備提供者取得水回收商機並獲得一定利潤之外,廠商亦不需自行投入相關處理技術、設備或操作,除仍專注於生產事業外,亦可節省用水成本,實屬一舉三得。

5. 風力發電設備產業

  2009年6月12日,台灣「再生能源發展條例」通過立法,明定政府可運用收購機制、獎勵示範及法令鬆綁等方式,提高開發再生能源誘因,未來對於再生能源發電,包括太陽能、風力、生質能、地熱能、海洋能等,政府將保證收購,並給予經營者合理利潤,以達到推廣再生能源應用的目標。經濟部邀集相關部會、學者專家、團體組成委員會,審定、公告再生能源電力躉購費率及計算公式,並逐年進行檢討修正。

  在風力發電產業方面 台灣在電機控制及機械製造領域原已具備不錯的技術能力,相關業者有意願投入新興風力發電產業,政府也希望藉由國內市場的成長協助廠商投入風力電系統及零組件製造,並切入國際產業鏈帶動外銷。2006年1月由工研院推動成立「台灣風能協會」,並利用經濟部能源局專案計畫協助廠商技術開發,並負責產業推動。

6. 智慧型機器人產業

  智慧型機器人產業涵蓋範圍甚廣,整個產業結合機械、自動化、電機、光學、資訊軟體、電子、通訊、安全系統、創意內容等相關技術與應用。從應用層面來區分,智慧機器人產業主要可分為兩類:製造、營建、農業與自動化應用的產業型機器人,及家庭照護用服務型機器人;從供應鏈來看,除終端產品,智慧機器人產業還包括零組件與創新服務等環節,其中零組件包含感測器、伺服馬達與驅動器、影像與視覺系統、無線通訊元件、控制器、語音模組、定位模組等;創新服務則有軟體服務、觀光服務、數位內容、租賃服務、主題樂園、保險服務與維修保養等項目 。

【表一】智慧型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與應用策略

7. 複材結構件產業

  複合材料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性質的材料,通過物理或化學的方法組成具有新性能的材料。各種材料在性能上互相取長補短,產生協同效應,使複合材料的綜合性能優於原組成材料,並滿足各種不同的要件。而複合材料的基礎材料可分為金屬和非金屬兩大類。廣泛應用於航空、汽車、電子電氣、建築、健身器材等領域,其中,美國和歐洲主要用於航空、汽車等產業。

三、總結

  台灣產業發展正面臨重要關卡,在產業結構方面也面臨轉型壓力,因此,台灣必須以更積極的態度來面對經濟成長的壓力,若積極尋求產業發展的契機,將有機會邁入已開發國家之林、創造尊重多元價值的社會。

  台灣必須運用國家既有優勢,並以經濟成長、社會公義與環境永續均衡發展為前提,形成目前政府推動之產業發展策略,不論是「中堅企業」、「三業四化」或「2020產業發展策略」,包含前述所提數項關鍵產品,可見關鍵產品實為產業發展之基礎。

資料來源:經濟部2020產業發展策略(2011/11),本研究整理

  由此可見,為能持續帶動台灣整體產業創新發展,使台灣產業充份掌握產業發展競爭優勢,並形成具有綜效的產業組合,促成產業均衡發展,關鍵產品之發展實具有其重要性,並可作為後續產業發展策略之參考方向,以期全力趨動產業發展創新,提升國內產業競爭力。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