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家競爭力之排名觀察與提升推動建議

瀏覽數:6232


台灣國家競爭力狀況與推動提升評估指標探討

  筆者參考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分析,了解國家競爭力主要為衡量國家創造附加價值以增加國家財富之能力,但由於國家競爭力涉及層面與因素極廣,目前較流行的有世界經濟論壇WEF (World Economic Forum)及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nagement Development,Lausanne)。其中WEF公布2013年全球競爭力評比報告,台灣競爭力總排名在148個受評國家中,排名全球第12名,比上年13名進步1名,若進一步觀察基本需要大項指標16名,效率增強大項指標15名,創新及成熟因素大項指標9名。

  另IMD「2013年世界競爭力年報」,在60個受評國家,我國排名第11,排名較上年7名滑落4名,若進一步觀察政府效能大項指標第8名,企業效能大項指標第10名,基礎建設大項指標第16名,經濟表現大項指標第16名。根據目前政府相關資訊揭露,的確有專責機構在觀察及研究發表,並且政府方面也都有相關政策計畫在落實競爭力之提升,然而,筆者發現,由於涉及國家競爭力之層面極廣,在推動提升國家競爭力上尚無看到一套能全方位整合推動之計畫,因此,值得大家思考在既有推動機制上可否有精進之處?

  為此,本文期望藉由探討台灣國家競爭力狀況後,藉由讓讀者了解到臺灣國家品質獎所扮演之角色、運作機制及內涵等,提升作為推動國家競爭力之平台思考後,再藉由標竿學習政府研發創新補助機制,同時建構經營創新補助機制,以產生研發與經營創新之雙軌制度,藉此升華台灣研發創新環境為經營創新環境,期許對於提升台灣國家競爭力有所助益。

以台灣國家品質獎作為推動國家競爭力之平台

  台灣國家品質獎(以下簡稱國品獎)自1990年設置,目前全球約有80多個國家設有類似獎項,我國則為亞洲最先設立該獎項之國家,主要設獎目的有1.獎勵推行全面品質管理有傑出成效者,2.樹立標竿楷模,3.提升整體品質水準,4.建立優良組織形象。筆者參與國家品質獎推動計畫,國品獎自獎項設立以來,截至2013年(辦理完成23屆)共有1,170個企業、團體及個人參與角逐,迄今僅有123個得主,獲獎率約10%,顯見獲獎者能為業界中之精英與標竿。

  馬總統於2013年10月4日接見第23屆得獎企業及團體時,指出台灣在IMD及WEF所發布的報告中,台灣有顯著的表現,而民間企業即於其中扮演我國經濟發展之關鍵角色,尤其透過「國家品質獎」的設立,發掘國內多家優秀的民間企業,更進一步鼓舞其他企業效法學習。政府為鼓勵企業挑戰國品獎之尊榮價值,近幾年來不斷精進發展,除修正適宜之評審標準外,更鼓勵服務業及政府機關參獎,也從過去之申請制增加推薦制,未來更考慮到分項或分類給獎與獎項整合。

  為此,可說在國家各領域中從大中小企業、醫院、學校、法人及政府機關等,均可利用國品獎之評審標準與機制,引導企業組織提升經營品質與樹立標竿,基於以上,各行各業若能以國品獎運作機制作為台灣推動國家提升競爭力之推動平台,其實已經儼然成形,若能藉此在其運作機制下,有效強化產業之擴散與建立激勵機制,逐漸形成風氣後,期許可以引領台灣全面落實與掌握競爭力的成長與發展。

國內得獎企業組織挑戰國品獎之共通原則與心路歷程

  根據國家品質獎網站公告,歷屆得獎名單—企業獎、中小企業獎、機關團體獎,分別如下:

  從以上得獎名單中,除了大部分在社會上有一定知名度外,更是在其行業內具備良好經營績效與形成標竿典範形象,更難能可貴是所有參獎企業均經過嚴謹的評審機制審查,這些企業組織從決定挑戰國品獎起,必須依循國品獎之卓越經營評量機制,將其卓越經營八大構面整合彙集公司既有之經營方式,例如以委員會或專責小組形態,成立專責組織進行融合,並藉此審視以下幾個原則以落實TQM(全面品質管理)精神,以能有效呈現出企業卓越經營價值:

  1. 領導者支持

由於國品獎為全公司的評審活動,除了經營者要重視外,更重要為親身帶領,藉此傳達經營者之經營理念,建立明確可行之策略、落實經營目標達成及塑造良好文化等,讓經營活動能全面與全員展開。

  1. 顧客導向

TQM主要能滿足顧客需求,推動全面之品質管理,藉由建立TQM委員會,從上到下發揮應有機能,檢視與精進提供顧客產品及服務內涵,取得最高顧客滿意度。

  1. 持續改善

為能確保企業良好經營體質,促進提供產品或服務的品質,內部必需應用相關經營管理技術如IE(工業工程),SPC(統計製程管制),BSC(平衡計分卡),6σ(6標準差),LEAN(精實)等工具,不斷檢討與改善,提升企業競爭力。

  1. 全員參與

無論經營或產品與服務品質都是環環相扣之關係,只要再任一環節或作業上出問題,將影響到公司的形象、接單獲利與經營風險等,台灣近年來食安事件不斷發生,除為社會帶來極大的恐懼與不安外,過去引以為傲的台灣品質形象也因而受損。

因此必須全員建立正確品質意識,參與相關活動如提案制度、5S (整理、整頓、清潔、清掃及素養)及QCC(品管圈)等,以提升公司之全面品質水準,更確保產業與國家品質形象。

  很多企業在準備國品獎的心路歷程中,大多自認在經營專業技術與績效上能有亮麗成績,然而要達到以上幾個原則並不是很容易做到,因此,很多企業經營者表示,挑戰國品獎後才真正認知到卓越經營的內涵,其最大的感想為可以有系統的協助全公司建構卓越經營運作體制,讓全公司全員可以藉此真正發揮潛能與凝聚向心力。

  其中有一家得獎企業老闆表示,經營事業幾十年,覺得過去到現在最讓自己感動的日子,是挑戰國品獎之過程,這種全員動起來的氣氛,讓人感動。尤其得獎時真如挑戰不可能任務,有很多企業更經過幾次的挑戰才獲得獎項肯定與尊榮,更讓企業有能力面對未來任何艱困之挑戰。

  工作團隊曾進行初步調查,發現過去獲獎企業20幾年至今未有倒閉企業現象,且在公開市場之企業其財務表現優於一般之平均值,如此更加顯現出國品獎之價值所在,更凸顯國家競爭力之標竿典範企業形塑重要性。

讓國品獎之辦獎機制擴及國家競爭力之推動機制

  國品獎之辦獎內涵主要鼓勵具備卓越企業,借由角逐國品獎過程以提升其企業組織體質,若能得獎自然獲得獎項之尊榮,更是成為卓越經營之標竿典範;然而企業組織在準備與挑戰過程,其所面對的參獎機制超乎一般獎項的評核,主要為國品獎評審標準接軌國際,其運作機制係參考美歐等先進國家之卓越經營與評量模式,從企業組織之八大構面全方位檢視企業卓越經營績:

  1. 領導

1.1 高階領導

1.2 公司治理與社會責任

  1. 策略管理

2.1 整體策略規劃

2.2 經營模式

2.3 策略執行與改進

  1. 研發創新

3.1 發與創新策略及流程

3.2 研發與創新的投入

3.3 研發與創新成果衡量

  1. 顧客與市場發展

4.1 產品(服務)與市場策略

4.2 顧客關係與商情管理

  1. 人力資源與知識管理

5.1 人力資源規劃與運用

5.2 員工關係管理

5.3 知識管理

  1. 資訊應用策略與管理

6.1 資訊策略規劃

6.2 網路應用

6.3 資訊應用

  1. 流程(過程)管理

7.1 產品(服務)流程(過程)管理

7.2 支援性活動管理

7.3 跨組織關係管理

  1. 經營績效

8.1 顧客滿意

8.2 財務與市場績效

8.3 人力資源發展績效

8.4 資訊管理績效

8.5 流程管理績效

8.6 創新及核心競爭力績效

8.7 社會評價(品質榮譽)

  其中研發創新構面為因應台灣產業特性所設立,有別於世界各主要國家,其餘評量之大項均相類似,主要機制能以全方位角度衡量企業組織之卓越經營內涵。

  國品獎另一個獨特價值在於嚴謹的評審機制,報名企業組織必須先進入卓越經營評量模式進行自評,先掌握自己的卓越經營狀況及進行自我精進改善,於報名時必須依照以上所提八大構面全面展開準備提報申請書,經過工作小組資格審,然後每家企業需要有5-8位委員進行初審與共識始可進入複審,複審主要需要以1-2天嚴謹之現場審查與複審相關會議與投票以取得委員共識與推薦,最後於評審委員會進行決審,完成後報請行政院核准後可獲得尊榮獎項。

  工作小組發現很多家企業實質動機為藉由挑戰國家品質獎歷練企業體質狀況,達成國家品質獎之領導者重視與支持、顧客導向、持續改善與全員參與之全面品質管理精神。因此,若能以此擴大作為國家競爭力之推動機制,對於台灣競爭力之提升應具有正面之價值。

  然而,發現雖有相關單位進行評估與種種計畫推動,但是國內並無完整之政策性計畫推動,致一些計畫分散,難以獲得有效之整合與創造,若能從TOP DOWM角度向下推動,參考國品獎運作機制加以擴散,相信對於國內競爭力提升,可以帶來更具引導性與驅動性。

升華台灣研發創新環境為經營創新環境

  筆者經常接觸相關產業論壇或報章雜誌之發表,國際上對於台灣之創新研發能量與速度均表示肯定,翻開台灣近代產業發展史,可貴為不斷有新創企業串起,當然政府也培植如工研院、資策會、金工中心、精機中心及自行車中心等研究或產業技術法人,更編列相關經費以法人科專計畫支持研發創新,也推出如SBIR(小型企業創新研發計畫)及CITD(協助傳統產業技術開發計畫)等業界科專與補助計畫等,藉由技術法人引領技術與產業創新,更鼓勵業界積極投入創新技術與服務等,如此,直間接帶動台灣產業的技術與服務創新能量與產業發展,貢獻良多。

  然而,當產業過度重視技術發展之際,也有某種程度鼓勵社會投入更多的資源在新創技術與產業發展,這樣的做法不是缺點,也不是問題所在,筆者發現在已開發國家均也以提升創新技術與產業帶動發展優勢,然而,筆者過去拜訪與輔導很多企業之經驗中,發現擁有好的創新技術不一定能創造好的經營績效,有時發現產業或企業投入越多的技術創新,若是無法產生價值反而是一種浪費與危機。

  相對的,若有一種機制可以帶動既有企業之經營創新,讓既有之企業在自己過去成功的領域中,利用創新經營手法不斷提升經營體質,可以與時俱進的引進創新技術,若再由政府整合並推展更多的創新經營發展計畫,補助並鼓勵企業與產業加強經營創新,藉此塑造台灣創新經營環境,將台灣的企業與產業的體質提升,當產業能全面體質提升後,預期低工資現象也可以逐漸獲得改善,更是提升台灣國際競爭力的原動力。

推動台灣企業與產業創新經營環境建議

  筆者前面從國家競爭力的評比談起,發現近幾年來台灣雖維持一定水準,可見台灣在研發創新等努力下,有讓全世界肯定與學習的地方,然而,近幾年來發現有下降的趨勢,雖然涉及因素複雜且多,然而唯一不變的國家競爭力為國家全方位能量表現,根據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IMD)22日發佈2014年全球競爭力評比報告顯示,台灣國家競爭力在60個國家中排名第13,較去年11名下滑2名,較前年7名下滑6名。

  若要有效提升或是確保維持一定的水準,筆者認為應該要有全方位的推動台灣企業與產業創新經營機制,方有可能達成其目標,也許讀者會認為到底應該如何才是,其實,台灣已經接軌國際卓越經營機制的國品獎,其運作模式已經可以鼓勵與引領企業邁向卓越,若能藉由更有效的產業發展機制,相信可以有效確保台灣的國家競爭力,謹藉此提出以下幾項重點作為企業與產業參考:

  1. 企業面

企業除了重視市場訂單與研發創新發展外,更要重視從領導者的前瞻思維、組織策略發展、人力資源與知識管理、資訊科技應用、精實流程及全面經營績效整合等,方可以確保企業永續經營。

  1.  產業面

無論在製造業、服務業,大企業、中小企業、教育團體、醫療團體、法人團體及政府機關等,均可依循卓越經營模式以全方位思維發展與落實業務,若政府能啟動政策計畫推動,將更能體現其價值。

  筆者在推動工作之機緣下,參與國品獎推動,也看到政府負責單位與專家學者努力促進企業邁向卓越經營,然而在有限的資源與計畫下,難以帶動國家競爭力之莫大重責大任,加上近幾年國際社會變化快且大,逐漸忽略幸福企業或卓越經營之本質,藉此呼籲社會多多重視屬於真正對的事情,期能以提升企業競爭力,進而提升產業競爭力,相信必能對提升國家競爭力有所正面價值與影響,願大家能共同為台灣國家競爭力之發展做出的貢獻。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