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漫談與綠建築

瀏覽數:7045
關鍵字:


建築是什麼

  建築物是提供的人們遮風蔽雨的場所。經過考古學家研究與歷史學推論,人類起源時是居住在自然洞穴,而經物種的演進與文明的發展,人類進而創造了建築的產生與建築文化的起源;因地域與自然條件不同,建築具有民族文化特質象徵及庇護的功能,它記錄了人類生活整體活動過程的發生歷史,也是反映了當時的文化背景,且它是結合包含:自然環境與生態、生活活動與藝術、文明演進與科學、及哲學思想與技術的綜合表現,也展現人類社會的經濟活動所到達的水平。

  所以個人認為建築可簡單定義為:人類文明的演進,是為符合人類生存與生活需求的環境實體展現,也是特定文化歷史與種族社會對需求空間的象徵表現。

綠建築的起源

  因為人類日積月累致力於經濟發展,與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能源的開發,至今已造成了能源急速消耗、大氣層破壞與溫室效應、進而產生聖嬰與反聖嬰現象等問題。有鑑於此,世界各國從1972年起,召開研討會議共同討論挽救地球環境危機的對策。

  其中重要的環保會議有巴塞爾公約(主軸為管制有害廢棄物跨國移動)、蒙特婁議定書(主軸為管制臭氧層破壞物質)、生物多樣性公約、氣候變化綱要公約(主軸為管制溫室氣體)、華盛頓公約(主軸為保護瀕臨絕種動植物)、拉姆薩公約(主軸為保護溼地)、斯德哥爾摩公約(主軸為管制持久性有機污染物)、沙漠化公約、永續發展世界高峰會及其他環保相關會議等等,都是希望藉此來相互約束所共同簽訂環保公約;所以「地球的環保」問題儼然已成為跨國境、跨政府的重要全球性議題。

  各先進國家也開始由資源耗費比重較高與經濟驅動火車頭的產業(即營建工程),著手訂定與發展所適合自己國家環境、文化、制度與法令的綠建築系統,如:美國LEED、英國BREEAM、法國HQE、德國DGNB、台灣EEWH、日本CASBEE、澳大利亞Nabers、芬蘭PromisE…等,也有國家引用或參考其他國家已發展系統,調整適合該國家推動的制度。

綠建築的內容

  我國政府為順應世界環保趨勢,積極推動各項環境保護的工作,在1987年成立行政院環境保護署,同年發布「現階段環境保護政策綱領」,作為行政院各部會執行環境保護工作的圭臬;1992年將環保政策納入憲法增修條文中,並作為政府環保政策之最高指導原則;1996年核備了「國土綜合開發計畫」,更將環境保護規劃為國家土地綜合發展之考量要素,強調各種開發行為都必需兼顧環保。

  目前不論在國內外,對綠建築的定義與內容各有不同的解說與主軸,而較貼切且符合現代建築內含的是:「以人類的健康舒適為基礎,追求與地球環境共生共榮及人類生活環境永續發展的建築體(設計)」;另外在「綠建築解說與評估手冊中」中將其定義為:「消耗最小地球資源,製造最少廢棄物的建築物」,這也讓我們開始反思保護地球環境的作為與重要性。

  台灣的綠建築評估體系於1999年正式啟動,成為全世界第四個實行綠建築評估標準的國家。在2002年起實施、推動「綠建築標章」制度,明訂政府機關或受公部門補助達二分之一以上,且工程總造價在新台幣五仟萬元以上之新建建築物,應先行取得候選綠建築證書,始得申請建造執照,而後工程完竣時需取得綠建築證書,才能申請使用執照或結算,這是我國將環保政策行動法制化的具體展現,如今除政策的積極推動,而民間建築業者也陸續將綠標章最為設計與銷售的指標。

  我國推動綠建築制度,積極維護生態環境為目標,其具有六大目的:

  1. 促進建築與環境共生共利,永續經營居住環境。
  1. 落實建築節約能源,持續降低能源消耗及減少二氧化碳之排放。
  1. 發展室內環境品質技術,創造舒適健康室內居住環境。
  1. 促進建築廢棄物減量,減少環境污染與衝擊。
  1. 提昇資源有效利用技術,維護生態環境之平衡。
  1. 獎勵並建立綠建築市場機制,發展台灣本土亞熱帶建築新風貌。

  我國所推動綠建築評估系統,歸納為生態Ecology(含生物多樣性、綠化量、基地保水三指標)、節能Energy Saving(日常節能指標)、減廢Waste Reduction(含CO2 及廢棄物減量二指標)、健康Healthy(含室內環境、水資源、污水及垃圾三指標)等,四大範疇、九大評估指標。因此將「綠建築」重新定義為「生態、節能、減廢、健康的建築物」,並將此評估體系簡稱為「EEWH系統」。

我國目前「綠建築標章」之九大指標概述如下:

  1. 生物多樣性指

為了讓「生態金字塔」保全生存環境,即生物鏈各階層生態系統能健全與循環不絕,以促成生物多樣化的環境。評估內容包含:生物系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基因多樣性。包括社區綠網系統、表土保存技術、生態水池、生態水域、生態邊坡/生態圍籬設計和多孔隙環境。

  1. 綠化指標

以利用建築基地原有自然環境條件,或以人工增加種植各種植物,進而達到綠美化環境。評估內容包含:綠化建築物空地、屋頂、陽台及建築立面。包括生態綠化、牆面綠化、牆面綠化澆灌、人工地盤綠化技術、綠化防排水技術和綠化防風技術。

  1. 基地保水指標

利用基地內自然土層或人工土層以涵養水分及保存雨水,維護生態環境永續生存與調節氣候。評估內容包含:利用土地涵養水分,生態水循環。包括透水鋪面、景觀貯留滲透水池、貯留滲透空地、滲透井與滲透管、人工地盤貯留。

  1. 日常節能指標

由建築物建造各環節控制、降低資源消耗,與使用期間控制總耗能量最大的空調及照明設備,以達節能目標。評估內容包含:減少建築物耗能。包括節能相關技術、風向與氣流之運用、空調與冷卻系統之運用、能源與光源之管理運用、太陽能之運用(太陽能熱水系統與太陽能電池)。

  1. 二氧化碳減量指標

因應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造成「地球暖化」的傷害,以減低資源與能源使用所產生溫室氣體。評估內容包含:減少建築產業之二氧化碳排放量,包括簡樸的建築造型與室內裝修、合理的結構系統、結構輕量化與木構造。

  1. 廢棄物減量指標

是指建築過程所產生的廢棄物品,除了要能有效控制與減少外,並以資源再利用與提升環境品質為目標。評估內容包含:減少建築產業產生之廢棄物。再生建材利用、土方平衡、營建自動化、乾式隔間、整體衛浴、營建空氣污染防制。

  1. 水資源指標

為了對有效使用水源與再利用效率,以落實在建築設計上及節約水資源。評估內容包含:減少及回收建築物用水。包括省水器材、中水利用計畫、雨水再利用與植栽澆灌節水。

  1. 污水垃圾改善指標

為了讓建築設施與使用有效管理,以求得空間美觀設計及提昇環境品質。評估內容包含:管制建築物污水垃圾量。包括雨污水分流、垃圾集中場改善、生態濕地污水處理與廚餘堆肥。

  1. 室內環境指標

在人們居住的室內環境中,音、光、風、裝飾材…等要素影響居住品質,以增進生活健康與品質。評估內容包含:評估通風換氣、隔音、採光、室內裝修、室內空氣品質。包括室內污染控制、室內空氣淨化設備、生態塗料與生態接著劑、生態建材、預防壁體結露/白華、地面與地下室防潮、調濕材料、噪音防制與振動音防制。

  在現行我國建築相關制度下,當建築物竣工取得使用執照後,接續著是室內裝修工程展開,能否繼續保有原建築設計階段的綠建築概念,也將影響建築物未來的三年後是否能繼續保有「綠建築標章」的榮銜。

  因此,若能掌握建築物從建築設計到室內設計的綠建築指標概念結合與延伸,如:照明節能、中水系統、環境綠化、材料應用等配合得宜,就能讓「綠建築標章」的精神繼續落實與展現。

  另外我們現在綠建築評估指標與基準已由過去的單一建築基地評估,持續因應修正適合現在建築型態與有效推動的評估方式,也讓該系統與環境邁向「綠色社區」與「生態都市」的時代;這不僅是我國綠建築評估體系重要的演進,也讓此一政策能與國際先進水平接軌。

  在此也期望大家藉由綠建築知識與系統的了解,由下而上、從每個人到全體展開,為保護生活的地球與下一代盡一份心力,創造大家永續環境的美麗未來。

 

【註】:我國綠建築標章標誌如下:

【資料參考來源】

  • 環保署網站
  • 內政部營建署
  • 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資料
  • 綠建築評估手冊(2012版)
  • 全國法規資料庫
更多資訊請參考...
{{item.title}}
生產力中心提供的活動資訊
{{item.title}}
相關出版品...